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1 外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4·山东日照一模)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的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水进退产生深刻影响。海水在向陆地推进或退却的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会随水深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水体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图1示意海侵或海退时形成的沉积序列,图2示意按顺序发展的不同时期海平面。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根据甲、乙沉积序列推断( )A.甲表示海侵,陆地面积缩小B.乙表示海退,陆地面积缩小C.甲表示海退,陆地面积扩大D.乙表示海侵,陆地面积扩大2.甲沉积序列时期( )A.老沉积层的面积大于新沉积层B.地球上有更多的碳元素被固定C.海平面发展顺序为4→3→2→1D.多年冻土融化使温室气体释放(2024·福建泉州三模)窟窿沟天生桥(下图)位于陕北高原,因桥洞外形酷似巨大的窟窿而得名,其主体部分为红层(红色砂岩),上部覆盖有厚约10米的黄土层。据此完成3~5题。3.天生桥顶部黄土层的成因为( )A.流水堆积 B.风力沉积C.红层风化 D.冰川沉积4.天生桥两侧崖壁陡峭,是因为岩石( )A.固结程度较差B.沉积颗粒较粗C.垂直节理发育D.岩性较为脆弱5.推测该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红层沉积—黄土覆盖—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石崩塌B.红层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黄土覆盖—岩石崩塌C.地壳抬升—红层沉积—黄土覆盖—外力侵蚀—岩石崩塌D.红层沉积—黄土覆盖—外力侵蚀—岩石崩塌—地壳抬升(2024·安徽淮北一模)穴珠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洞穴沉积物。它是在溶洞的浅水坑中,砂粒在不断吸附碳酸钙的同时受外力扰动而翻滚碰撞的过程中层层增长,最终形成的球状体(图1)。地处黔南的琴阳洞地下暗河发育,地面铺满穴珠,是世界穴珠数量最多的溶洞之一(图2)。据此完成6~8题。图1图26.浅水坑中形成穴珠需要( )①碳酸钙持续沉积 ②洞顶持续性滴水 ③机械摩擦和挤压 ④连续性流水侵蚀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7.除浅水坑外,琴阳洞平整的地面上穴珠也随处可见的关键条件是( )A.溶洞面积大 B.风化作用强C.泥沙较丰富 D.流水扰动强8.穴珠和浅水坑底的钙板粘连在一起的原因是( )①气候变干 ②气候变暖 ③水坑变深 ④水坑变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江西九江联考)石冰川是指含冰的寒冻风化岩(碎)屑或冰碛物,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坡面向下缓慢蠕动的多年冻结地质体。其形态类似于冰川,呈舌状或叶状,但表面通常无裸露的冰体。石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缓慢,可以存在于海拔较低的地区。下图为冰碛型石冰川演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冰碛型石冰川蠕动最快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0.图示冰川地貌的形成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冰崖 B.冰碛垄C.鼓丘 D.倒石堆二、综合题(共26分)11.(2025·八省联考陕晋青宁卷)(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赴雅鲁藏布江谷地进行地貌专题考察,结合遥感影像绘制了素描图(下图)。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地谷坡上出现黄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表现。识别图中的地貌,归纳外力作用类型,并列举对应的地貌名称。12.(2024·天津和平一模)(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崖州湾(下图)是海南省三亚市西南部位于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之间的海湾,面积约61平方千米,湾顶有宁远河注入。研究发现,崖州湾海底表层沉积物砂粒及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1)分析崖州湾海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6分)(2)若只考虑外力作用,推测崖州湾海岸线未来变化趋势,并说明依据。(8分)(3)为崖州湾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4分)参考答案1~2.1.A 2.D 第1题,根据材料,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的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水入侵陆地,陆地面积缩小,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扩大,排除B、D。根据材料,水体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根据图示甲沉积序列,下层颗粒物大,海水较浅。上层颗粒物较小,海水较深,沉积过程中,海水深度由浅变深,故甲表示海侵,陆地面积缩小,A正确,C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海侵形成的沉积序列,海洋面积扩大,沉积层逐渐扩大,新沉积层面积大于老沉积层,排除A。根据材料,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水进退产生深刻影响,海侵期间,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温度升高,多年冻土融化使温室气体释放,更多的碳元素被释放,D正确,排除B。海侵期间,海平面逐渐向陆地延伸,发展顺序为1→2→3→4,排除C。3~5.3.B 4.C 5.B 第3题,窟窿沟天生桥位于陕北高原。由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形成,B正确;流水沉积发生在低平(低洼)处而不是高地、凸地,A错误;红层风化不会形成黄色物质,C错误;陕北高原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天生桥两侧崖壁陡峭是因为岩石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强,C正确;固结程度较差、岩性较为脆弱,易被侵蚀成平地或低地,A、D错误;岩石的抗侵蚀能力与沉积颗粒粗细无关,B错误。第5题,由材料“主体部分为红层”,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红层(红色砂岩)经沉积作用形成之后,受地壳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而砂岩岩性较软,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势降低,接受黄土沉积形成黄土覆盖层,岩石两侧受风化、重力崩塌,从而形成了天生桥景观,B正确。6~8.6.A 7.C 8.B 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穴珠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洞穴沉积物。它是在溶洞的浅水坑中,砂粒在不断吸附碳酸钙的同时受外力扰动而翻滚碰撞的过程中层层增长,最终形成的球状体”和图示信息可知,穴珠形成过程需要碳酸钙持续沉积,①正确;洞顶持续性滴水,为穴珠的形成提供碳酸钙,并造成水体的扰动,②正确;穴珠翻滚机械摩擦和挤压,形成球状体,③正确;连续性流水侵蚀会侵蚀钙板和沉积物,不利于穴珠的形成,④错误。所以选A。第7题,溶洞面积不是影响穴珠随处可见的主要因素,A错误;风化作用与穴珠形成的相关性较小,B错误;琴阳洞内泥沙较丰富,能够为穴珠形成提供大量的砂粒,有利于吸附碳酸钙,促进穴珠的形成,C正确;流水扰动强不利于碳酸钙的吸附,不利于穴珠形成,D错误。第8题,随着气候变干,水坑变浅,穴珠与浅水坑底的钙板粘连在一起,①④正确;气候变暖、湿润,水坑变深,穴珠不会与钙板粘连,②③错误。所以选B。9~10.9.B 10.A 第9题,由材料可知,石冰川主要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坡面向下缓慢蠕动。夏季时,温度升高,冰川消融,冰水使冰川与山谷的摩擦面变润滑,且水沿山谷向下流动,因此在冻融作用下推动着冰川前端向下蠕动速度较快,B正确;春、秋、冬季,冰川温度较低,冻结作用强,底部冰水冻结,与地面的摩擦力较大,蠕动速度较慢,A、C、D错误。第10题,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向下运动时,受上下部运动速度不一致产生的应力导致冰层断裂形成冰崖,这属于冰川侵蚀作用,A正确;冰碛垄是冰川搬运融化后,在冰川前堆积形成的,鼓丘是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型丘陵,属于堆积地貌,倒石堆是由于崩塌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所以B、C、D错误。11.答案 河流侵蚀地貌(河谷、阶地);河流堆积地貌(河漫滩、江心洲、洪积扇);风力堆积地貌(沙丘、沙片、黄土);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解析 识别图中的地貌,就是对这幅素描图所画内容的判别,再根据图例一一对应,不难归纳出图中所示的两大类外力作用类型: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从外力看,图中地貌包括河流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二者结合,即可列举出对应的地貌名称。12.答案 (1)物质来源: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侵蚀而来的物质;宁远河向海输送的物质;外海搬运而来的物质;海岸风化、侵蚀的产物。动力条件:从南山角、角头鼻两处岬角向崖州湾汇聚的沿岸流,两股相遇流速减慢,逐渐堆积;外海的海浪、风暴潮随深度变浅减弱堆积;河流的搬运、沉积。(2)变化趋势: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侵蚀后退,海岸线北移;中部陆地前进,海岸线南移。依据:两处岬角形态突起,遭到海浪侵蚀较强;中部海湾凹陷,海浪侵蚀较弱;中部靠近宁远河入海口,河流带来的物质堆积;中部沿岸有岛屿削弱海浪侵蚀。(3)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等深线密集,海水较深,适合港口建设、航运、开发探险旅游等。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中部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风浪较小,且多砂粒、粉粒,适合围绕沙滩开发海滨浴场休闲旅游。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两侧为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南山角和角头鼻等深线密集,海浪侵蚀作用强烈,会将碎屑物质带入崖州湾;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有宁远河注入,会带来大量碎屑物质;崖州湾与外海相连,外海海浪会搬运大量的碎屑物质进入崖州湾;该地海岸受到风化、侵蚀,会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两侧的南山角和角头鼻两处岬角位置比崖州湾靠前,从两岬角来的沿岸流会在崖州湾汇聚,彼此之间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挟带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崖州湾直面外海,外海来的海浪、风暴潮等随着水下坡度变浅,以及受到海岸的阻碍作用,流速降低,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宁远河注入该海域,泥沙在河水的惯性作用下,向前搬运、堆积。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崖州湾两侧的南山角和角头鼻岬角会受到海水的侵蚀作用,不断后退,该处的海岸线向北移动;崖州湾海域向内凹陷,且该海域两股沿岸流在此发生顶托作用,流速降低,发生沉积作用;崖州湾由宁远河注入,带来大量泥沙,泥沙来源较多,发生沉积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部海岸附近有岛屿,阻碍海浪的侵蚀作用,崖州湾以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会向南移动。所以两侧海岸线向北移动,中间海岸线向南移动。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西两侧的海水等深线密集,海水深度较大,适宜修建港口;该地以基岩海岸为主,主要为海浪侵蚀地貌,形态险峻,适宜开发探险旅游项目;中部地区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且多砂粒、粉粒,主要为海浪沉积地貌,适宜围绕沙滩开展海滨浴场休闲观光旅游等。即东、西两侧(南山角、角头鼻附近)营建港口,开发探险旅游。中部(河口附近)营造海滨浴场,发展休闲旅游。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