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3 植被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加密造林指在已经存在树木的区域增加株数。某类植被分布区的加密造林潜力与该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和裸地覆盖度关系密切。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各类植被分布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和裸地覆盖度。完成1~2题。1.推断图中甲、乙、丙、丁植被类型分别是( )A.针叶林、阔叶林、荒漠、草原B.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C.针叶林、阔叶林、草原、荒漠D.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2.与阔叶林分布区相比,针叶林分布区适宜加密造林的原因可能有( )①占地面积大 ②生物多样性低 ③分层较简单 ④植被覆盖度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024·广东广州三模)2024年3月,广东省白溪自然保护区迎来首批人工培植的濒危植物大苞山茶。大苞山茶仅零星分布在广东和香港地区,其数量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种子自然掉落后,会在母株周围成片萌发,但存活率较低。据此完成3~5题。3.关于大苞山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落叶阔叶树种,喜酸性土壤B.常绿硬叶树种,叶片面积小C.针阔混交树种,耐大风荫蔽D.常绿阔叶树种,喜暖湿气候4.导致大苞山茶成为濒危植物的原因有( )①种子易受昆虫啃食 ②气候变化不宜生长 ③人为采伐干扰较多 ④人工培植结实较少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5.为提高母株周围幼苗存活率,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面积施用杀虫药B.人工降低种间竞争C.大量移入成年植株D.主动减少人工干预(2024·广东一模)光合作用通常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表植被主要有森林、草原、沼泽、荒漠、高山灌丛等。下图示意2019年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植被全年总产氧量。据此完成6~7题。6.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以下地区植被年产氧量低于海拔3 000—5 000米的地区,最可能是因为3 000米以下地区( )A.水热条件差 B.植被覆盖率低C.面积占比小 D.植被生长期短7.青藏高原森林单位面积全年产氧量比内蒙古高原低约500 t/km2,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 )①森林生长季短 ②森林分布面积较小 ③光照强度更小 ④二氧化碳浓度较低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024·山东青岛三模)子午岭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是目前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子午岭北部次生落叶阔叶林是1866年当地人口外迁后,主要在弃耕地逐渐恢复起来的。该区演替系列完整,主要演替阶段齐全。下图示意子午岭北部植物群落演替关系。据此完成8~10题。8.当地典型自然植被可能是( )A.狗尾草草地 B.侧柏林C.油松林 D.辽东栎林9.在该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 )A.一直增强B.一直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10.造成该区域植被演化路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降水 B.热量C.光照 D.风速(2024·江西赣州一模)位于哥伦比亚境内的东安第斯山,其海拔3 000多米处的冻原上有着独特的莲座森林景观,物种多样性较安第斯山脉其他高寒生物区更加丰富。僧袍菊是一种代表性植物,因叶片密,表面有白色柔毛,如同披了一层厚袍而得名,植株可高达10米,细长的“树干”支持着末端的莲座状叶,下图为僧袍菊生长地的莲座森林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11.该地物种多样性较安第斯山脉其他高寒生物区更加丰富,主要原因是( )A.强风天气少 B.降水较多C.纬度较低 D.土壤更肥沃12.僧袍菊上白色柔毛的主要作用是( )A.保存植株热量B.减少叶片蒸腾C.反射太阳辐射D.增强光合作用二、综合题(共16分)13.(2024·广东广州二模)(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的生物量较大、叶面积较大。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森林、灌丛)向草地扩张,对生长季的地表昼夜温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1)描述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的影响。(4分)(2)从地表热量收支角度,分析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的影响。(8分)(3)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加剧还是减缓了青藏高原气候变暖 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参考答案1~2.1.C 2.D 第1题,由图可知,丙、丁裸地覆盖度较高,且丁裸地覆盖度更高,故丁为荒漠,丙为草原。结合选项,甲和乙均为森林,针叶林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被覆盖度小于阔叶林,故甲为针叶林,乙为阔叶林。故选C。第2题,结合上题,针叶林分布区群落结构简单,分层较简单,植被覆盖度较低,适宜加密造林,③④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加密造林潜力与该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和裸地覆盖度关系密切,与占地面积、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故选D。3~5.3.D 4.C 5.B 第3题,大苞山茶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分布于广东和香港,是生长在山地林缘或沟谷林中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当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因此大苞山茶属于常绿阔叶树种,喜温暖湿润环境,A、B、C错误,D正确。第4题,大苞山茶花果容易受到蚂蚁等昆虫的啃食破坏,使得可萌发的种子数减少,①正确;气候变化会对大苞山茶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是造成其濒危的原因,②排除;人为采伐是导致大苞山茶成为濒危植物的重要原因,③正确;人工培植有利于大苞山茶的保护,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第5题,大面积施用杀虫药,施用过量,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A错误;种子自然掉落后会在母株周围成片萌发,彼此争夺生活空间、抢占资源,导致幼苗存活率低,人工降低种间竞争有利于提高其存活率,B正确;大量移入成年植株会抢夺幼苗的养分,不利于提高幼苗存活率,C错误;该植物是濒危植物,需要人工培育,主动减少人工干预不合理,D错误。6~7.6.C 7.B 第6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海拔3 000—5 000米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土地面积广,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比重高,因此成为植被全年总产氧量高值区,而3 000米以下地区面积占比小,所以全年总产氧量低,C正确;3 000米以下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A错误;植被覆盖率、生长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第7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高天寒,空气稀薄,因此森林生长季短,二氧化碳浓度低,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植被的年产氧量低,①④正确;该题比较森林单位面积产氧量,与森林分布面积无关,②错误;青藏高原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③错误。8~10.8.D 9.C 10.C 第8题,当地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应为温带森林,A错误。由图可知,侧柏林分布在阳坡半阳坡,油松林分布在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辽东栎林在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墚峁顶部均有分布,说明辽东栎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应性较强,为当地的典型植被,D正确,B、C错误。第9题,由图可知,在当地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先增多后减少,说明种间竞争先增强后减弱,C正确,A、B、D错误。第10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植被演化路径主要有阳坡、阴坡、墚峁顶部三条路径,三者之间的光照条件差异较大,影响植被的演替过程,C正确,A、B、D错误。11~12.11.B 12.A 第11题,结合景观图分析可知,该地形成了高山湖泊,湖岸植被丰富,该地生物多样性较安第斯山脉其他高寒生物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较丰富,B正确。第12题,僧袍菊分布在海拔3 000多米处的冻原上,表面如披了一层厚袍的白色柔毛主要是为了保持植株体内热量,以应对严寒的气候,A正确。由于该地降水较为丰富,僧袍菊上白色柔毛不是减少叶片蒸腾,B错误。材料强调僧袍菊的白色柔毛的厚度,因此其主要作用不是为了反射太阳辐射,C错误;白色柔毛阻挡了太阳辐射,不能增强光合作用,D错误。13.答案 (1)夜间地表温度升高;5—6月升温幅度较大,7—9月升温幅度较小(保持稳定)。(2)木本植物遮挡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木本植物叶片较大,蒸腾量较大,云量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木本植物扩张,林下草本退化,裸露地表增加,地表散失热量增多;木本植物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地表湍流散热增多。综上所述,木本植被扩张使地表白天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地表温度降低。(3)减缓。理由: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日均地表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夜间地表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木本植物扩张使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升高;其中,5—6月地表温度距平数值较大,说明升温幅度较大,7—9月地表温度距平数值相对较小,说明升温幅度较小,地表温度保持稳定。第(2)题,读图可知,白天地表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木本植物扩张使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降低。原因主要有:木本植物生物量较大、叶面积较大,会遮挡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木本植物叶片较大,有利于植物蒸腾,蒸腾量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木本植物向草地扩张,导致林下草本退化,裸露地表增加,地表散失热量增多,使地表温度降低;木本植物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气流运动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地表湍流,导致散热增多。综上所述,木本植被扩张使地表白天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地表温度降低。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木本植被扩张使地表白天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地表温度降低,因此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会导致青藏高原日均地表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从而减缓了青藏高原气候变暖。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