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5·东北三省12月调研)柽柳为喜光性温带泌盐灌木,叶小而密集,是具有特殊生理机制的植物,可通过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来适应高盐分的环境。研究表明,柽柳对周围土壤盐分起到明显的“盐谷”效应。如图示意柽柳植株周边土壤采样点分布(冠下距树干50厘米处、冠缘距树干150厘米处、裸地距树干200厘米处)。完成1~2题。
1.受柽柳影响,表层土壤盐分富集最明显的区域位于 (  )
A.根部 B.冠下 C.冠缘 D.裸地
2.推测柽柳对周围表层土壤的影响还可能存在(  )
①干岛效应 ②湿岛效应 ③肥岛效应 ④热岛效应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4·辽宁沈阳二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草地的返青期会发生变化。研究发现,新疆海拔较高的山区返青期最早和最晚的草地类型一般分别是温性草原化荒漠和高寒草甸。春季降水的增加会导致新疆海拔较高的山区草地返青期推迟,而内蒙古草原返青期则会提前。据此完成3~5题。
3.通常影响草地返青期的首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水分
4.春季降水的增加会导致新疆海拔较高的山区草地返青期推迟的原因是(  )
A.草地洪涝增多 B.土壤淋洗作用强
C.地温回升缓慢 D.地表蒸发量减少
5.春季降水的增加会导致内蒙古草原返青期提前的原因是(  )
A.气温异常 B.土壤湿润
C.风力增强 D.冻土融化
(2024·广东韶关二模)三峡水岸蓄水前后岸区及周边区域的降水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这种变化与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和热力环流变化关系密切。据此完成6~7题。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及周边区域年降水量(  )
A.南部增多 B.腹地增多
C.西北部增多 D.均值都增多
7.三峡水库蓄水后,导致其西北部实际年降水量均值明显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东南风增强 ②库区气温上升 ③空气湿度增加
④地形使对流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湿地洲滩在高水位变幅下周期性淹没或出露,发展出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汛末蓄水驱动了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的显著变化,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鄱阳湖各站点淹没动态的多年均值(数值越小表示其淹没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越早,淹没历时越短;反之亦然)。据此完成8~9题。
8.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的整体变化是(  )
A.淹没面积持续扩张 B.淹没历时显著缩短
C.淹没结束时间推迟 D.淹没开始时间提前
9.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候鸟栖息地环境改善
B.常年性水资源短缺
C.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D.洲滩湿地植被旱化
(2024·湖北名校联考)植被绿度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来表示。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植被绿度整体呈增加趋势,但2000—2020年植被绿度减少区域扩大了近7.23倍,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西北部。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温度及降雨量距平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与大、小兴安岭相比,长白山脉森林带(  )
①阔叶林占比高 ②针叶林占比高 ③植被呼吸作用弱 ④植被光合作用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气候总体呈现(  )
A.暖湿趋势 B.冷湿趋势
C.暖干趋势 D.冷干趋势
12.2000—2020年大兴安岭西北部植被绿度减少严重,最可能是因为(  )
A.土壤养分流失 B.冻土厚度变薄
C.温度波动下降 D.土壤水分亏缺
二、综合题(共16分)
13.(2024·河北承德二模)(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科考队员考察黄河的晋陕峡谷时发现,距今800万年前,东亚夏季风开始显著增强;此时,阴山、吕梁山也快速隆升,断层发育,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晋陕峡谷(图1中虚线部分)以北甲处地层的河流沉积物来自附近的吕梁山,峡谷南北两侧的水系尚未贯通。距今130万年前,晋陕峡谷中部的分水岭在内外力作用下贯通,促进现代黄河水系基本形成(图1)。图2为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地层剖面及实地考察的地层剖面示意图。
(1)从地壳运动的角度推测晋陕峡谷贯通的驱动作用。(6分)
(2)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后,说明流水作用对晋陕峡谷贯通的促进作用。(6分)
(3)科考队员在晋陕峡谷以南乙处考察河流沉积地层发现晋陕峡谷贯通的证据。请你列举其中一个证据,并加以论证。(4分)
参考答案
1~2.1.C 2.D 第1题,柽柳通过根系的吸收作用,使得来自根部的盐分不断向冠缘输送,而且根部受上方叶子密集的遮挡作用,水分蒸发弱,表层盐分含量低,从而降低冠下的表层土壤盐分,A、B错误;同时由于柽柳冠缘叶子稀疏,蒸发量大,加上叶子泌盐(排盐),经输送的盐分散落至冠缘处,从而增加了冠缘的盐分,冠下形成“盐谷”效应,C正确;远离柽柳的裸地表层土壤含盐则为中高含盐水平,D错。第2题,受柽柳林冠的遮挡作用,太阳辐射和水分蒸发减少,导致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较周围高,形成“湿岛”效应,②正确,①④错误;同时由于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增加了土壤养分,形成“肥岛”效应,③正确。故选D。
3~5.3.A 4.C 5.B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温适宜种子萌发,草地返青,气温是影响草地返青期的首要因素,A正确;降水、光照、水分对返青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首要因素,B、C、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春季降水的增加,导致新疆海拔较高的山区草地返青期推迟,春季降水增加,地温回升缓慢,受温度影响,返青推迟,C正确;地表蒸发量减小,土壤淋洗作用强,不是推迟的主要原因,B、D错误;山区处草地不易出现洪涝灾害,A错误。第5题,虽然气温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但问题中特别提到了春季降水的增加,因此气温异常并不是直接由降水增加导致的,A错误;湿润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特别是在春季这样的生长旺盛期,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湿润的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使其更早地开始生长,即返青期提前,B正确;风力增强与降水增加没有直接联系,而且,风力增强通常对植被的生长不利,因为它可能导致土壤侵蚀,而不是促进植被返青,C错误;冻土融化确实与气温上升有关,但与春季降水的增加并没有直接联系,冻土融化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而不是降水,D错误。
6~7.6.C 7.C 第6题,由图可看出,三峡水库库区西北部的降水量明显增加且较为稳定,腹地的降水量有所下降,南部降水量先下降后上升,实际年降水量均值减少,故三峡蓄水后,库区及周边区域年降水量西北部增多,故C正确,A、B、D错误。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西北部年降水量增多,与东南风增强,西北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有关,①正确;水的比热容大,受水体影响,冬季库区气温较高,夏季库区气温较低,故②错误;三峡水库蓄水后,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导致库区西北部年降水量增多,故③正确;三峡水库蓄水对西北部的地形没有影响,地形不能使对流增强,④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
8~9.8.B 9.D 第8题,根据材料“数值越小表示其淹没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越早,淹没历时越短;反之亦然”可以推测,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各站点的淹没历时均值都较蓄水前要小,这意味着淹没历时显著缩短,B正确;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的整体变化是淹没开始时间推后,D错误;淹没结束时间提前,故C错误;淹没开始时间推迟,结束时间提前,推测淹没的面积应当减小,A错误。第9题,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可以从湿地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由于淹没历时缩短,因此推测淹没的面积减小,洲滩湿地水分条件变差,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候鸟栖息,也易导致洲滩湿地植被旱化,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A、C错误。因当地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故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整体变化不会导致常年性水资源短缺,B错误。
10~12.10.B 11.C 12.D 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小兴安岭纬度较高,气温稍低,而长白山脉纬度稍低,气温稍高,故长白山脉阔叶林占比更高,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更强,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第11题,图中显示,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气温呈升高趋势,降雨量呈减少趋势,气候整体呈暖干趋势,故选C。第12题,大兴安岭西北部区域属于半干旱区,植被绿度变化对水分敏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增强,土壤水分亏缺,天气干燥度上升,植被生长受到水分胁迫,导致绿度减少严重,C错误,D正确;土壤养分没有明显变化,A错误;冻土层变薄不会使植被绿度减少,B错误。
13.答案 (1)峡谷上游地区地壳抬升,河(湖)水位超过晋陕峡谷地面高度;峡谷地区地壳下沉,海拔低于上游地区河(湖)水位;峡谷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岩性松软,利于河流侵蚀。
(2)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后,降水增加,水系发育,流量增加;晋陕峡谷南北两侧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加强;晋陕峡谷北部地区河流把附近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湖盆堆积,湖盆抬高,水位上升,湖水外泄,促进贯通。
(3)证据1:乙处河流沉积地层发现沉积物来自晋陕峡谷以北地区。论证:河流贯通后,晋陕峡谷以北地区的沉积物可以在乙处堆积。
证据2:乙处近地表的上下地层沉积物来源区存在差异。论证:乙处地层的下层的沉积物来自附近地区,上层的沉积物来自晋陕峡谷以北地区,说明峡谷贯通。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甲处古河流自南向北流,因此该地古地形应该为北低南高,因此峡谷上游地区地壳抬升,河(湖)水位超过晋陕峡谷地面高度,经过地壳运动,峡谷地区地壳下沉,海拔低于上游地区湖泊水位;上游地区地壳持续抬升,地壳进一步抬升,更加剧了河流的下切作用。河流切穿山脉,峡谷贯穿。第(2)题,峡谷成因为河流的侵蚀作用,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后,该地区降水增加,水系发育,河流的流量增加;晋陕峡谷南北两侧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加强,对于山脉的侵蚀作用加强;最后晋陕峡谷北部地区河流把附近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高位堆积,湖面抬高,水位上升,湖水外泄,大量流水切穿峡谷,促进峡谷贯通。第(3)题,乙处河流位于峡谷的下游,该地区的沉积物如果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晋陕峡谷贯通。证据1:乙处河流沉积地层发现沉积物来自晋陕峡谷以北地区。河流贯通后,晋陕峡谷以北地区的沉积物可以在乙处堆积。证据2:该地区沉积物存在差异,如果乙处地层的下层的沉积物来自附近地区,说明此时峡谷未贯通,上层的沉积物来自晋陕峡谷以北地区,说明峡谷贯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