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7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7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7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某山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山麓海拔约250 m,年降水量550—790 mm,年均温10.8 ℃。海拔1 000 m以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当前为次生植被。下表为该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即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元素含量)。完成1~2题。
海拔/m 植被类型 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g·kg-1)
0—10 cm 10—20 cm 20—40 cm
250 灌草丛 6.7 4.5 3.9
700 疏林灌丛 10.1 5.4 4.3
1 000 落叶阔叶林 11.7 7.5 5.0
1 400 针阔混交林 18.1 13.6 10.1
1 800 针叶林 24.4 20.6 17.2
2 000 草甸 51.7 38.4 23.7
1.该山地草甸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气候原因是草甸所在地带(  )
A.气温低 B.降水少
C.风速大 D.光照强
2.若不受人为干扰,该山地海拔250—700 m植被演替到成熟阶段的地带性植被是(  )
A.疏林灌丛、疏林灌丛
B.疏林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2024·湖北武汉二模)林线是森林分布的上限,林线以上无森林分布。在某些山区,受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影响,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现象,即林线倒置,此现象多见于横断山区。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山林线海拔(单位:米)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藏东南地区林线海拔等值线向高纬凸出的主要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 ④季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与东南丘陵相比,横断山区林线倒置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地高差大 B.局部环流
C.土壤肥力高 D.山坡降水多
5.林线倒置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水平分异 B.垂直分异
C.地方性分异 D.整体一致性
(2024·北京顺义二模)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所示山地(  )
A.可能位于我国的天山山脉
B.北坡山麓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C.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D.自然带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7.与北坡相比,南坡(  )
A.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B.林带上界因热量条件好而较高
C.垂直自然带因距海较近而丰富
D.基带自然带因纬度差异而不同
(2024·山东潍坊三模)珠穆朗玛峰位于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末次冰期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差异运动造成了南北坡雪线退缩差异。下图示意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现代雪线与末次冰期古雪线的现代高程。据此完成8~9题。
8.珠穆朗玛峰的冰雪覆盖区,相同海拔的南北坡气温相差不大,主要原因是南坡(  )
A.云量大 B.太阳高度角小
C.风速大 D.地表反射率高
9.末次冰期以来,珠穆朗玛峰(  )
A.南坡抬升幅度大,北坡抬升幅度小
B.南坡下降幅度大,北坡下降幅度小
C.南坡抬升幅度小,北坡抬升幅度大
D.南坡下降幅度小,北坡下降幅度大
二、综合题(共16分)
10.(2024·山东聊城二模)(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220千米,东西宽20—40千米,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 556米(图1)。贺兰山为植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长条件,植物资源丰富。图2为敖包疙瘩东坡某一研究区域各海拔段上的植物种类数目统计图。
贺兰山是岩羊集中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岩羊分布区的最北缘。岩羊,体形中等,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主要栖息在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不同地区栖息的高度有所变化,但不见于森林中,有较强的耐寒性。躺卧在草地上时,身体的颜色与草地上的裸露岩石极难分辨。
图1
图2
(1)用图中相应图例,在下图中山体空白处,画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和旱性灌丛三个自然带。(注意:自然带更替顺序、边界、东西坡差异)(6分)
(2)描述敖包疙瘩东坡植物种类数目随海拔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岩羊主要栖息在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而不见于森林中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2.1.A 2.C 第1题,根据图可知,草甸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 000 m以上,该山地山麓海拔约250 m,年均温10.8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则草甸所在海拔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弱,土壤有机碳分解较慢,有机碳含量高,A正确;无法判断该地降水的相关信息,B错误;风速和光照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C、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拔1 000 m以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当前为次生植被。海拔1 000 m为落叶阔叶林,海拔250—700 m热量条件优于1 000 m,但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年均温较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若不受人为干扰,该山地海拔250—700 m植被演替到成熟阶段的地带性植被都会成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
3~5.3.D 4.B 5.C 第3题,受纬度位置影响,林线海拔等值线应大致与纬线平行,①错误;该区域海陆位置差异不大,②错误;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经横断山区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受地形影响,等值线向高纬凸出,③正确;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等值线向高纬凸出,④正确。故选D。第4题,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在谷底因受下沉气流影响,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明显,导致出现干热风效应,谷底十分干燥,出现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现象。综上所述,横断山区林线倒置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局地环流,而与山地高差大、土地肥力高、山坡降水多关系不大,B正确,排除A、C、D。第5题,林线倒置现象是因局地环流引起的特殊现象,不符合水平分异、垂直分异特征,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A、B错误,C正确;林线倒置现象从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现由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现象,体现出了差异,不能体现整体一致性,D错误。
6~7.6.B 7.A 第6题,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没有雨林季雨林带分布,A错误;读图可知,北坡山麓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带,B正确;由图中自然带分布可知,降水量总体随海拔升高而减少,C错误;自然带只要受气候等因素影响,界线不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D错误。第7题,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冰雪带下界较北坡低,A正确;读图可知,北坡林带上界更高,B错误;垂直自然带的丰富程度主要与山地的海拔、纬度位置等因素有关,与距海远近关系不大,C错误;基带自然带主要受山麓的气候类型影响,与纬度差异关系不大,D错误。
8~9.8.A 9.C 第8题,珠穆朗玛峰南坡为阳坡,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B错;但同时南坡也是西南季风迎风坡,水汽来源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导致相同海拔的南北坡气温相差不大,A正确;该地气温与风速关系不大,C错;同样是冰雪覆盖,南北坡地表反射率相差不大,D错。第9题,末次冰期结束,地球进入冰后期,全球气温回升,雪线升高;印度洋板块持续挤压亚欧板块,使得珠穆朗玛峰地区地壳抬升,海拔升高。南坡古雪线的现代高程与现代雪线相差较大,说明南坡古雪线位置抬升幅度小,而北坡古雪线的现代高程与现代雪线相差较小,说明北坡古雪线位置抬升幅度大,C正确。
10.答案 (1)见下图。
(2)变化特点:整体呈单峰状,2 000米左右最丰富;1 000—1 600米增加最快;2 200—2 800米下降最快。原因:东坡为迎风坡,降水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规律;低海拔处干旱少雨,植被种类少,高海拔处热量不足,不利于植被生长。
(3)高大乔木郁闭度高,导致阳光不能直射林下,空气湿度大,气温低,草本层植物及灌木物种丰富度低,食物少;森林视野封闭,不利于逃生,身体颜色与草地裸地岩石相近,有利于隐藏。
解析 第(1)题,贺兰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但由于有一定的山地降水,因此水分条件随海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从山麓到山腰,随着水分条件不断变好,植被出现由旱性灌丛→荒漠草原→温带草原的变化,如答案图所示。第(2)题,读图2可知,敖包疙瘩东坡植物种类数目整体呈单峰状,先随海拔升高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后减少,其中2 000米左右最丰富;1 000—1 600米增加最快;2 200—2 800米下降最快。原因:贺兰山大致为南北走向,敖包疙瘩东坡为迎风坡,有一定的山地降水,降水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规律;低海拔处由于降水少,干旱少雨,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种类少,高海拔处由于海拔过高,热量不足,也不利于植被生长。第(3)题,森林高大乔木众多,高大乔木的郁闭度高,对阳光起到遮挡作用,导致阳光不能直射林下,林下空气湿度大,气温低,不利于草本层植物及灌木的生长,物种丰富度低,岩羊的食物少;森林视野封闭,地形也不够开阔,遇到危险时不利于逃生,岩羊的身体颜色与草地裸地岩石相近,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生存,遇到天敌时有利于隐藏,不易被天敌发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