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8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暗嵅岩溶洼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洼地流域面积2.3 km2,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洼底土壤较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洪涝灾害频发;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图1为暗嵅岩溶洼地示意图,图2为地下河出口处水文站2023年部分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图。完成1~3题。图1图21.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表明该洼地所在流域( )A.河流径流稳定 B.植被截留作用强C.地表蓄水能力差 D.地下水补给占比高2.该洼地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形原因是( )A.裂隙发育 B.坡地较缓C.沟谷密集 D.洼底狭窄3.能够有效减轻该洼地洪涝灾害的措施是( )A.拓宽洼底 B.疏通落水洞C.退耕还林 D.设置蓄洪区(2024·T8联考湖南卷)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沿岸发育了一系列古滑坡,目前整体较稳定的巧家县古滑坡是该流域迄今发现的最大古滑坡。该滑坡体顺坡发育了多条深而长的泥石流沟,沟坡沿岸发育大量次生滑坡及崩塌,滑坡体前缘被保存完好。下图示意该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4~5题。4.与上部基岩山地相比,古滑坡体内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较为陡峻B.降水变率大C.堆积物较松散D.植被覆盖率低5.目前巧家县古滑坡整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剧烈侵蚀滑坡体前缘B.地质构造运动相对较平稳C.区域性暴雨频次显著减少D.滑坡体受侵蚀已基本解体(2024·湖北武汉二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2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图1图26.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表明( )A.震级越大 B.距震中越近C.震源越深 D.烈度越小7.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积石山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应用有( )①遥感技术——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 ③地理信息系统——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 ④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福建福州二模)干旱程度异常快速发展的现象称为突发性干旱。不同的植被因其特性对干旱的反应有所不同。黄土高原植被对突发性干旱反应迅速,而秦岭植被对突发性干旱反应则滞后1个月。据此完成8~10题。8.黄土高原最容易受到突发性干旱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 B.草地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土地9.秦岭植被对突发性干旱反应滞后的原因是( )A.大气降水多 B.空气湿度大C.土壤湿度大 D.蒸腾作用强10.当突发性干旱发生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加强水源管理调度 ②改种耐旱作物品种 ③加强旱情监测预警 ④制定灾害应急预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二、综合题(共20分)11.(2024·广东肇庆二模)(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图3河流下切指河床物质受流水冲刷,河床高程降低的现象。研究表明,群发性泥石流多集中在下切河谷两岸。同德盆地位于黄河源头地区,沉积物以卵石夹砂为主,磨圆度高、无胶结。黄河干流下切带动流经同德盆地的支流大河坝河溯源下切,同德盆地由沉积区变为侵蚀区,泥石流开始群发。同德盆地泥石流“龙头—龙身”结构明显,泥石流发生时,“龙头”的运动速度呈波状特征,而“龙身”则常因侧蚀形成崩—滑—堵—溃现象。图1示意大河坝河不同河段泥石流分布密度、沉积厚度与河流下切深度,图2示意下切河谷群发性泥石流,图3示意同德盆地泥石流结构。(1)从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角度,分析群发性泥石流多集中在下切河谷两岸的原因。(6分)(2)简析大河坝河流域泥石流群发的原因。(8分)(3)分析泥石流发生过程中,“龙头”的运动速度呈波状特征的动力机制。(6分)参考答案1~3.1.C 2.D 3.B 第1题,由图可知,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变化很大,说明该河流径流不稳定,植被的截留作用弱,A、B错误;地下水补给占比高,径流稳定,D错误;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说明地表蓄水能力差,C正确。第2题,裂隙发育,地表水漏失快,不易产生洪涝灾害,A错误;坡地较缓,不易形成地表径流,不易产生洪涝灾害,B错误;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沟谷不是很密集,C错误;由图可知,岩溶洼地的洼底狭窄,流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D正确。第3题,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故要从本质上解决该洼地的洪涝灾害要疏通落水洞,B正确;拓宽洼底,工程量大,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洪涝灾害,A错误;该区域的洪涝灾害的洪水主要来源于流域的坡地上,而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坡地土壤浅薄,不是以耕地为主,加之土层浅薄,不易植树造林,C错误;溶蚀洼地的洼底狭窄,设置蓄洪区意义不大,D错误。4~5.4.C 5.D 第4题,上部基岩山地,岩体形成整体,地表碎屑物较少,而古滑坡体地表存在大量碎石土,堆积物较松散,泥石流物质来源较多,C正确;地形、降水和植被差别较小,排除A、B、D。第5题,河流剧烈侵蚀滑坡体前缘会造成滑坡体不稳定,且材料已说明“滑坡体前缘被保存完好”,故A错误;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运动并不平稳,B错误;区域性暴雨频次应该不会显著减少,题干中材料也未说明,C错误;该滑坡体为古滑坡,故受长期侵蚀已基本解体,D正确。6~7.6.B 7.B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而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C错误。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图中显示本次地震震级为6.5级,A错误。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还与震中距、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烈度大小与倒计时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通过倒计时时间来判断烈度大小,D错误。第7题,遥感是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①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定位,但不能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②错误;地理信息系统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但不能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正确,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8~10.8.B 9.C 10.B 第8题,黄土高原的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最容易受到突发性干旱的影响,B正确;林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受突发性干旱影响较小,A错误;建设用地植被较少,受突发性干旱影响较小,C错误;未利用土地为原始植被,受突发性干旱影响较小,D错误。第9题,在秦岭地区,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对气温的响应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时滞效应,而与降水的响应存在以滞后1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这表明土壤湿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降水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导致植被对干旱的反应出现滞后,C正确;大气降水没有时滞效应,A错误;空气湿度变化时间较短,B错误;蒸腾作用会加剧干旱,D错误。第10题,在突发性干旱发生时,水资源短缺成为首要问题,合理管理和调度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以确保生活生产的需要,①正确;种植耐旱作物品种在长期的农业规划和干旱地区种植中是一个有效的策略,但在突发性干旱发生时,这一措施的实施周期较长,对于解决当前的干旱问题无帮助,②错误;及时的旱情监测和预警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前了解干旱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③正确;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对于灾害应对是必要的,但在突发性干旱发生时,这一措施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长期准备和规划的策略,而不是一个直接的应对措施,④错误。故选B。11.答案 (1)物质基础:河流下切冲刷河床,提供大量松散物质(松散物质丰富);河流下切,河谷两岸变陡,松散物质易坍塌。动力条件:河流下切,落差加大,流速变快,搬运能力变强(挟沙能力强)。(2)黄河干流下切,干流与支流比降加大,促进大河坝河下切;流域内沉积层较厚,大河坝河下切严重(程度大),比降大(落差大);沉积物以卵石、砂为主,磨圆度高,无胶结,易被搬运(沉积层物质疏松,易受侵蚀);大河坝河下切同德盆地距离较长,泥石流群发空间充足。(3)流域内沉积物分选性强,卵石集中在“龙头”,砂集中在“龙身”;“龙头”卵石增加,运动受阻,速度下降;泥石流运动过程中产生侧蚀,“龙身”处形成滑坡、堵塞现象;“龙身”汇水量增加,溃决后导致“龙头”运动速度加快;循环往复,使得“龙头”的运动速度呈波状特征。解析 第(1)题,要求从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角度分析群发性泥石流多集中在下切河谷两岸的原因。由材料可知,下切河谷处河床物质受流水冲刷侵蚀,提供了大量松散物质;与此同时,河流下切,河谷两岸坡度变陡,岸坡上的松散物质受重力或者流水等外力作用影响易下滑坍塌。第(2)题,由材料可知,黄河干流下切带动流经同德盆地的支流大河坝河溯源下切,同德盆地由沉积区变为侵蚀区,干流与支流比降加大,促进大河坝河下切;由图1可知,大河坝河流域内泥石流分布高密度区,沉积层较厚,大河坝河下切程度大,河流落差大;由材料可知,沉积物以卵石、砂为主,磨圆度高,无胶结,易受侵蚀被搬运;大河坝河下切同德盆地距离较长,泥石流群发空间充足,沉积物累积堆积到一定程度,受流水等外力影响或重力作用,形成群发性泥石流。第(3)题,由材料可知,泥石流发生时,“龙头”的运动速度呈波状特征,而“龙身”则常因侧蚀形成崩—滑—堵—溃现象;再由图3可知,“龙头”的沉积物颗粒大,“龙身”的沉积物颗粒小,结合材料“沉积物以卵石夹砂为主”可知,“龙头”应是卵石,“龙身”应是砂,随着“龙头”卵石不断增加堆积,泥石流运动受阻,速度下降;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龙身”经历了崩—滑—堵—溃,“龙身”溃决时,大量汇集的水流推动“龙头”加速流动,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龙头”的运动速度呈波状特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