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9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29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29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4·山东临沂一模)人口丰度指某地区的人口密度与所属国家人口密度的比值。根据人口丰度的数值可将中国边境地区分为人口极端稀疏区、绝对稀疏区、相对稀疏区、密度均下区、密度均上区五类。下图示意2000—2010年中国边境内外人口丰度及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期(  )
A.中国边境内人口丰度整体高于边境外地区
B.西北边境内属人口密度均值区
C.东北边境内属于人口稀疏区和密度均值区
D.西南边境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区
2.中国西南边境内中越与中缅人口丰度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文化 D.经济
3.图示时期,中国边境人口丰度(  )
A.整体呈减少趋势
B.西北边境内降外升
C.西南边境减少较明显
D.东北边境涨幅较小
(2025·广东佛山阶段检测)荒野地是无永久性人类居住和人类活动的地区。它是由原生栖息地和物种组成的足够大的生态功能区。下图示意我国2020年荒野地的主要分布省份。据此完成4~5题。
4.以下不能作为识别荒野地的依据是(  )
A.土地利用方式
B.植被分布类型
C.夜间灯光强度
D.交通路线密度
5.根据现状判断人口可居住空间的集聚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青海 D.内蒙古
(2024·安徽部分学校高三期末)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表示人粮关系,以数值0.875、1为界分为粮食盈余、人粮平衡、人口超载三种类型。其中,粮食盈余类型又以0.5、0.75为界分为富富有余、富裕、盈余三个级别,人口超载类型也以1.125、1.25、1.5为界分为临界超载、超载、过载、严重超载四个级别。下图示意河南省耕地面积、总人口和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1999—2003年河南省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 (  )
A.利于粮食加工产业链延长
B.促使经济作物占比上升
C.会降低粮食安全水平
D.吸引省外人口大量迁入
7.2003年河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特点的成因可能是(  )
A.耕地面积锐减 B.气象灾害
C.粮食价格上涨 D.劳动力短缺
8.2028年河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的类型最可能是(  )
A.人口超载 B.人粮平衡
C.富富有余 D.富裕
(2024·福建福州三模)西夏(1038—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西北地区重要地方政权。研究表明,在非政治、军事因素影响下,气候变化是影响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与南方中原地区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夏存续期间,与大宋之间发生了多次可能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冲突。下图示意西夏存续期间气候变化状况。结合材料,完成9~10题。
9.推测图示西夏存续期间的四个时段最可能发生冲突的是(  )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10.从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西夏为减少因气候变化引发冲突采取的可行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扩大对外贸易
C.保护治理环境 D.扩大耕地面积
二、综合题(共14分)
11.(14分)阅读下列关于上海市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城市发展,上海的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
上海市就业密度分布示意图
上海市各圈层人口密度和人口份额变化表
所在圈层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份额/%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中心城核心区 55.64 40.16 35.21 34.47 21.6 13.1 10.7 8.1
中心城边缘区 18.49 20.51 20.03 22.05 32.8 30.9 27.8 23.6
近郊区 1.69 3.18 3.56 5.43 23.8 35.5 39.1 43.4
远郊区 0.85 0.99 1.18 1.66 21.8 20.5 22.4 24.9
(1)简述上海市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4分)
(2)分析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6分)
(3)分析上海市人口和就业密度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3.1.C 2.D 3.A 第1题,对比中国边境内外的人口丰度数值可以看出,中国边境外人口丰度为0.5—1的地区远多于中国边境内人口丰度,所以中国边境内的人口丰度低于边境外地区,A错误;读图可知,西北边境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人口丰度较低,属于人口稀疏区,B错误;东北边境地区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从图例中的圆圈大小可以看出中俄、中朝的人口丰度为人口相对稀疏区和密度均值下区,其人口丰度为0.5—1,C正确;西南边境(如中越)地区的人口丰度较高,数值大于1,属于人口密度均上区,D错误。第2题,中越边境地区靠近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因此人口丰度较高,而中缅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因此人口丰度较低,D正确;中国西南边境内中越与中缅地区气候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区别不大,所以影响不大,A错误;缅甸和越南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区山河相间,呈南北纵列分布,南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原地形,所以两地与中国边界地区地形区别不大,B错误;虽然都靠近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但两国与中国文化差异都比较大,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样,C错误。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人口丰度增幅负值居多,所以中国边境人口丰度整体呈减小趋势,A正确;在西北边境地区临近国家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看其数值进行对比,发现中哈、中塔增幅较高,可以判定在西北边境地区呈现出内升外降的趋势,B错误;中国西南地区临近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看其增幅大小,可以看出中不、中尼为负值,小于5%左右,而中印却接近20%,所以中国西南边境内人口增加较明显,C错误;东北边境地区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看其增幅数值基本为负值,可知人口丰度在减少,D错误。
4~5.4.B 5.C 第4题,土地利用方式能够体现人类活动,可以作为识别荒野地的依据,A不符合题意;植被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不能作为识别荒野地的依据,B符合题意;夜间灯光强度体现人类活动强度,C不符合题意;交通路线密度大小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D不符合题意。第5题,荒野地面积占比越大,说明人口可居住空间占比就越小,人口聚集度就越高。读图可知,青海省的荒野地面积占比最高,所以青海省人口可居住空间的聚集度最高。C正确。
6~8.6.C 7.B 8.D 第6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1999—2003年河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较高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位于1.1—1.3,属于人口超载。在这一阶段河南省的粮食生产难以满足人口需求,不利于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延长,A错误;促使经济作物占比上升,应当在粮食盈余的状况下进行,在这一阶段,为满足粮食需求也不会提升经济作物种植比例,B错误;人口超载时,粮食难以满足需求,这种情况下会降低粮食安全水平,C正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人口净迁出大省,且粮食短缺也增加了人口迁入阻力,D错误。第7题,根据图示可得,2003年河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在1.3左右,属于人口超载类型。由图可知,2003年耕地面积变化不大,A错误;该指数突然大幅度增大,说明粮食产量急剧减少,最可能是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大幅度减产,B正确;粮食价格上涨会导致人口购买粮食的能力下降,增加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从而导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下降,然而,这种影响通常不是长期的,因为政府会采取措施稳定粮食价格,C错误;劳动力短缺会影响粮食生产,降低粮食产量,使得河南省的粮食生产难以满足人口需求,导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下降,然而,在河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劳动力短缺的情况通常不会太严重,D错误。第8题,依据图示可得,2003—2020年河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整体呈下降态势,2020年已降至0.84左右,已经达到了盈余级;按2010—2020年的演变趋势,至2028年时,河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最可能下降到0.5—0.75,即可进入富裕级,D项较为符合。
9~10.9.C 10.A 第9题,由材料可知,气候变化是影响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与南方中原地区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夏存续期间,与大宋之间发生了多次可能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冲突。推测图示西夏存续期间的四个时段最可能发生冲突的是降水减少的时段,牧草产量降低,引发了游牧民族的危机,即③时段,C正确;①②④时段水热组合较适宜,适合牧草的生长,不会引起游牧民族的入侵,A、B、D错误。第10题,从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西夏为减少因气候变化引发冲突采取的可行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A正确;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较低,农业多以自给自足为主,难以转化为商品,B错误;保护和治理环境难以应对气候变化,且受限于古人思想,当地保护治理环境意识弱,C错误;该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宜进行农耕,D错误。
11.答案 (1)中心城区就业密度最大,随距离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心城区就业密度下降,近郊和远郊的就业密度上升。
(2)上海人口不断向外围扩散。原因:新城(卫星城)的建设;制造业向郊区转移;交通不断发展。
(3)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就业的压力;缓解交通压力;缓解环境压力;有利于城市功能区布局更加合理。
解析 第(1)题,根据上海市就业密度分布示意图可知,上海市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中心城区就业密度最大,随距离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变化特征为中心城区就业密度下降,近郊和远郊的就业密度上升。第(2)题,读表可知,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密度与人口份额都下降,而近郊区与远郊区都上升,因此可以判断上海人口不断向外围扩散。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有:随着新城(卫星城)的建设,制造业向郊区转移,近郊和远郊地区的就业和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随着交通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流动,使上海人口不断向外围扩散成为可能。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人口变化和就业密度变化,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可以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减少到达中心区的人口,从而减轻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将部分工业或者政府部分职能分散,有利于城市功能区布局更加合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