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46 流域内协调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46 流域内协调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突破练46 流域内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25·湖南多校联考)美国密西西比河犬牙湾河道弯曲,河床断面形态渐渐演变为深窄“V”形,影响航运。一组抛石潜坝组成的堰群工程,使河床横剖面形态由深窄“V”形变成宽浅“U”形,有效解决了碍航问题(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潜坝组成的堰群建设在河流(  )
A.凸岸 B.右岸
C.凹岸 D.左岸
2.密西西比河犬牙湾河道弯曲,河床断面形态逐渐演变成深窄“V”形,影响航运。形成这种“V”形河床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河流下蚀和搬运 B.河流搬运和堆积
C.河流堆积和侧蚀 D.河流侧蚀和下蚀
(2024·湖北省三模)近年来,石羊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流域内某县将数百万元生态补偿金交给水质优于目标值的另一县。有专家指出,该流域现行生态补偿以水质考核、资金补偿的模式过于单一,提出增加河流考核内容并建立产业补偿、就业补偿等综合补偿机制。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据此完成3~5题。
3.生态补偿资金最可能由(  )
A.甲支付给乙 B.乙支付给甲
C.丙支付给丁 D.丁支付给丙
4.为保护该流域生态环境,最应增加的河流考核内容是(  )
A.径流量 B.结冰期
C.含沙量 D.流速
5.与资金补偿相比,综合补偿更有利于(  )
①促进流域持续发展 ②减少生态投入资金 ③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④缩小不同区域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广东联考)黄河以高输沙量著称,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下图示意1999—201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实测水沙通量,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以下年份未实施调水调沙的是(  )
A.2003年 B.2009年
C.2013年 D.2016年
7.若调水调沙中断后,对黄河下游带来的影响是 (  )
A.下游河道冲淤平衡
B.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
C.下游河道变窄变深
D.陆上三角洲向海淤进
(2024·福建莆田二模)小开河灌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自黄河下游引水灌溉。与其他引黄灌渠在渠首设沉沙池不同,小开河灌区在远离引黄闸口的地方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开创了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的先例。下图示意小开河灌区干渠纵剖面。据此完成8~10题。
8.导致小开河灌区渠首不设沉沙池的自然条件是 (  )
A.多基岩 B.海拔高
C.易渗漏 D.坡度大
9.为保证干渠泥沙尽可能多地输送至沉沙池,渠道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有(  )
A.模拟自然河道弯曲 B.渠顶加盖减少降尘
C.拓展渠道平均宽度 D.过水断面衬砌硬化
10.甲处抬高渠底形成地上渠是为了(  )
①便于干渠检修清淤 ②便于附近支渠引水 ③增加输沙干渠平坦段比降 ④实现土石挖填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山东青岛调研检测)水足迹指某区域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消耗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的配置需要综合考虑流域内水资源的分配和跨流域调水情况。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优化全流域水资源配置,需向地理条件恶劣的中游地区配置更多水资源。下图示意2015—2019年黄河流域水足迹总量与水资源总量关系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上游相比,黄河中下游水资源总量少但水足迹总量高的原因是(  )
A.产业规模大 B.产业结构层次低
C.资源禀赋好 D.科技水平高
12.在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分配更多水资源的省份是(  )
A.四川省 B.山东省
C.山西省 D.陕西省
二、综合题(共12分)
13.(2024·山东青岛一模)(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澜沧江水能资源丰富,水电梯级开发盛行。澜沧江云南省境内中路乡至关累河段,总长930 km,天然落差1 140 m。梯级电站建设导致河流生境剧烈变化,河流形态由河相转为河相—湖相交替,复杂生境变成了“岛屿”片段生境,对澜沧江—湄公河鱼类群落产生较大影响。下图示意澜沧江某河段梯级电站分布。
(1)分析澜沧江水电梯级开发对下游景洪市供水安全的益处。(6分)
(2)随着澜沧江持续的水电梯级开发,有人认为生境变化会导致澜沧江渔业产量大量增加,也有人认为会大量减少。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2.1.C 2.D 第1题,潜坝曾经遭受严重的侵蚀,而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凹岸,C正确,A错误;在弯曲的河道,河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一般不用左岸、右岸描述,B、D错误。第2题,“V”形谷是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下切侵蚀过程中一般伴随着侧向侵蚀;“V”型河谷的形成与流水搬运和堆积关系小。D正确。
3~5.3.D 4.A 5.B 第3题,下游地区水质受上游影响,所以补偿金应由下游支付给上游。图中甲、乙两地属于两条不同河流,不会支付生态补偿金,排除A、B;石羊河流主要流向为西南流向东北,丁地位于丙地的下游,故选D。第4题,石羊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越往河流下游流量越小。若上游地区过多使用水资源,将导致下游地区水源短缺,沙漠入侵,故选A。第5题,与单一资金补偿相比,产业补偿和就业补偿不仅有利于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还有利于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以缩小上下游地区发展差异、促进流域持续发展。
6~7.6.D 7.B 第6题,由材料“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可知,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而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冲刷的同时河流入海口输沙量会变大。读图可知,2016年基本没有输沙,推断未实施调水调沙,D正确。第7题,调水调沙是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从而能够减少泥沙在下游河床的沉积,从而使下游河床降低,增加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若调水调沙中断后,河流的冲刷能力降低,泥沙易在下游河段淤积,A错误;调水调沙中断后,输沙量变少,造陆功能减弱,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B正确,D错误;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如果调水调沙中断,下游河道以淤积为主,河道变浅,C错误。
8~10.8.D 9.D 10.B 第8题,导致小开河灌区渠首不设沉沙池的自然条件是渠首处坡度大,灌区的水流速度快,泥沙不容易淤积,故在远离引黄闸口的地方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D正确。小开河灌区的泥沙淤积跟基岩无关,A错误。读图可知,当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海拔低,B错误。在渠首不设沉沙池,跟易渗漏无关,C错误。第9题,为保证干渠泥沙尽可能多地输送至沉沙池,渠道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是过水断面衬砌硬化,使水流顺畅,不利于泥沙沉积,使泥沙顺利输送至沉沙池,D正确。模拟自然河道弯曲,容易使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A错误。渠顶加盖减少降尘,与泥沙沉积无关,B错误。拓展渠道平均宽度,使水流减缓,利于泥沙沉积,C错误。第10题,读图可知,甲处抬高渠底,形成地上渠,便于附近支渠自流引水,降低引水成本;甲处抬高渠底后,增加了输沙干渠平坦段比降,水流速度增大,使泥沙不容易在渠底淤积,使泥沙顺利输送至沉沙池,②③正确。
11~12.11.A 12.C 第11题,结合材料“水足迹指某区域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消耗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水资源总量”可知,黄河中下游水资源总量少但水足迹总量高的原因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规模较大,A正确。第12题,结合材料“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优化全流域水资源配置,需向地理条件恶劣的中游地区配置更多水资源”可知,A、B与题意不符;结合图可知,与陕西省相比,山西省的年均水资源总量更少,因此在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分配更多水资源的省份是山西省,C正确,D错误。
13.答案 (1)水电梯级开发修建多个水库,调节河流径流量,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水源;水库蓄水后,水流由急流变为缓流,库区流速明显减缓,利于库区泥沙及其吸附物质的沉降,改善供水质量。
(2)答案一:渔业产量大量增加。水电站建设后,河流由河相状态转变为湖相状态,鱼类生存空间变大;河流由河相状态转变为湖相状态,为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提供有利的静水条件,水流变缓引起营养物质在水库内富集,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答案二:渔业产量大量减少。水电站建设阻碍鱼类洄游,影响洄游性鱼类生存环境;破坏鱼类原有生境,导致生存空间碎片化,鱼类种群规模减小;河流形态由河相转为河相—湖相交替形式,导致急流浅滩型生境锐减,改变急流型鱼类原有生存环境。
解析 第(1)题,澜沧江水电梯级开发对下游景洪市供水安全的益处可从水量和水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澜沧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读图可知,水电梯级开发修建了多个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量,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水源;水库蓄水后,水流由急流变为缓流,库区流速明显减缓,挟带泥沙能力下降,利于库区泥沙及其吸附物质的沉降,可改善下游景洪市供水质量。第(2)题,渔业产量大量增加可从生存空间、营养物质角度分析:水电站建设后,河流由河相状态转变为湖相状态,水域面积大大增加,鱼类生存空间变大;河流由河相状态转变为湖相状态,水流减缓,为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提供有利的静水条件,水流变缓引起营养物质在水库内富集,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为鱼类生长提供充足的饵料。渔业产量大量减少可从生存环境的变化来分析:水电站建设有拦河大坝,阻碍鱼类洄游,影响洄游性鱼类生存环境;水电站大坝分割河道,破坏鱼类原有生境,导致生存空间碎片化,鱼类种群规模减小;河流形态由河相转为河相—湖相交替形式,水流减缓,导致急流浅滩型生境锐减,改变急流型鱼类原有生存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