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五石之瓠》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庄子
五石之瓠
说到庄子,我们总会想到
导入
《逍遥游》和“庄周梦蝶”
有人说,他极大,如展翅鲲鹏,击水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遨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
有人说,他极小,小如翩翩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不知是自己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自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么一段比喻相当精彩: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
——白岩松
天下人都被社会环境局限于只知道所谓“有用的用“,却没有人知道那些被时代潮流遗弃的藏在沙堆土地下“看似无用却实际上有着大用”的玄妙道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用之大用”?具体的来说,对于“无用之大用”最好的比喻则莫过于《庄子·逍遥游》中一段庄子与他好友惠子的对话。
庄子
五石之瓠
——生命本身即是价值
庄周
约前369—前286年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主要作品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知人论世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目前所传三十三篇,为郭象整理。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充满了浪漫主义。首先,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
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思想
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惠施
约前390—前317年
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名家近儒)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有趣的辩友)。
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我的朋友惠子是个憨憨”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因古时1石约等于1担(即10斗),因此在民间“石”又可俗读为dàn。在正式场合、诗词、古文之中应作本音shí。)“五石”是指容量。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释 题
1石=10斗=60千克
5石=50斗=300千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
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赠给
葫芦
V,种植
果实结的葫芦
n.坚固的程度
把……做成
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非---也,不是因为
因为
砸破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第一层: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 )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大的东西

实在
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
状语后置
鬻:卖,出售。
以---为事,以---为职业
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第二层:“所用之异”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带兵打仗
取悦
划分出土地
使用方法
同一,一样的。
译文: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第二层:“所用之异”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译文: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第三层:惠子见识浅陋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整体感知
宋人
不免于洴澼絖
宋人和惠子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实现事物的最大价值。
获裂地封侯之赏




庄子
惠子:大瓠无用

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不龟手之药
1.说明做事所使用的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2.讥讽惠子做法与宋人一样,看不到无用之大用,借此批评惠子的固陋。
你庄子的学说就像“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那是你认识不到无用之用,你就和那只能洗涤丝絮的宋人一样,见识短浅!
1.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

2.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
故事 人物 具体做法 人物 具体做法
五石之瓠
不龟手之药
相同点 不同点 惠子
庄子
盛水、为瓢、
为其无用而掊之
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为洴澼絖
鬻技百金
宋人
以说吴王
大败越人
裂地封之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都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客看到的仅仅是功利价值,
而庄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
“大瓠”盛水浆、做瓢,都失败了,于是把“大瓠”击破。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实用主义
惠子:
“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葫芦,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境界。
审美主义
庄子:
总结寓意
①万物皆有所用,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②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大树没有社会价值,但是他也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对于大树来说,如果被世人认为有用的话,那他的结果最终就是被砍伐,生命随时终止。如果他本是人认为无用的话,他就可以肆意地生长,生命的以保全,这就是不用带给自己的大用。
何为无用之用:顺应自然规律,让生命与天地融合,个体精神逍遥自由,从而获得精神的安歇与生命的保全。
年年都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背唐诗不能致富、不能出名,不能事业成功,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唐诗?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思考
“慢慢地,我长大了。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时,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拓展探究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
明确: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名句观点
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丰子恺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周国平
【你怎么看】
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
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
示例3: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