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灿烂的中华文化 知识梳理课件(3份打包)粤教·粤人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灿烂的中华文化 知识梳理课件(3份打包)粤教·粤人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与归纳中国形成丰富文化的原因,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中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充分认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01
课前梳理
一、多彩的地域文化
1.概述: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由于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我国历史的记录和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2.多彩的地域文化表现在聚落、建筑、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方面。
(1)节日。
(2)饮食: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大,文化底蕴深厚,菜肴的烹饪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湘等菜系。这些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格,其菜肴特色也各有千秋。
3.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差异,衣着礼仪、传统艺术等也各具特色。
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世界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群、人类工程和考古遗址等。
2.我国疆域辽阔、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国。截至2023年9月,我国共有39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三、文化保护与传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我国一贯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措施,例如,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文化根脉,振兴传统技艺、守护文化遗产,推动校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产品、传播中国品牌,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课堂解析
02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我国的特色民居和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1.气候与民居
地区 气温特点 降水特点 民居特色
南方地区 夏季长而炎热,冬季短而温暖 降水多,雨季长 房屋高大宽敞,通风条件好;建筑材料多用砖瓦、竹木,屋檐长,屋顶坡度大
地区 气温特点 降水特点 民居特色
北方地区 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 降水少,雨季短 房屋较小,密闭条件好;建筑材料多是土木,屋顶坡度小
西北地区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大,冬寒夏热,夜冷昼热 降水很少,气候干旱 房屋既要通风,又要防寒,多建平顶屋
2.我国的特色民居
特色民居 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云南傣族竹楼 气候炎热潮湿,利于通风散热
黄土高原的窑洞 降水较少,住窑洞冬暖夏凉
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 草原茂盛,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便于迁徙
湖南、贵州的吊脚楼 多山地、丘陵,依地势而建,方便通风干燥
广东的骑楼 气候高温多雨,骑楼可以方便行人避雨和遮阳
跟踪训练
海草房(见下页图)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因夏季潮湿、冬季寒冷,当地的工匠便以石头砌筑、用晒干的海草做顶,打造出了海草房。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是生长在浅海的野生藻类,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晒干后非常柔韧。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渔民选择用海草等材料搭建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
A.方便搭建 B.就地取材 C.美观好看 D.便于拆卸
【解析】根据材料“海草房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传统民居……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是生长在浅海的野生藻类”可知,用海草等材料搭建房屋可以就地取材,B正确。

2.推测海草所起的主要作用包括(  )。
①防潮防霉 ②保暖隔热 ③防火防虫 ④采光取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地夏季潮湿、冬季寒冷,海草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晒干后非常柔韧,可以防潮防霉,保暖隔热,防火防虫,①②③正确;用海草做顶不能透光,采光不好,④错误。故选A。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某年,黑龙江省漠河市最低气温达到-53 ℃,刷新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纪录。漠河市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聚集的地区。图1为漠河北极村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2为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漠河北极村的传统民居的屋顶构造主要是为了(  )。
A.春季减少风沙侵蚀 B.夏季利于排水防潮
C.秋季便于清扫落叶 D.冬季利于积雪滑落
2.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原料主要为兽皮,冬季用长毛、厚毛皮,其主要作用是(  )。
A.美观 B.防雨
C.御寒 D.防晒


湖南省人杰地灵,人文风貌独特。据此完成3~4题。
3.“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下列湖南省旅游景区中,以“红色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是(  )。
A.韶山 B.衡山
C.崀山 D.武陵源

4.“湘菜”久负盛名,美食闻名全国。某美食类纪录片隆重介绍过下列美食,其中属于湖南省的是(  )。
①香格里拉松茸 ②长沙火宫殿臭豆腐 ③宁波水磨年糕 ④湘西腊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能力达标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据此完成5~7题。
5.形成“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由于该地区主要种植(  )。
A.玉米 B.小麦
C.水稻 D.高粱

6.“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  )。
A.冬春季节,风沙较大 B.降水较多,可以经常洗头
C.与当地宗教习俗有关 D.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拭汗水
7.“房子半边盖”是一种节约成本的建筑方式,其最有可能盖哪个方位的半边?(  )。
A.东 B.南
C.西 D.北


素养提升
8.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建筑。
建筑物图片 名称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首层架空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降水较________,地处________(填地形类型),土层深厚
(从左往右,
炎热潮湿
通风散热
窑洞

自上而下)竹楼
高原
建筑物图片 名称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________ 典型景观是________,居民以________业为主,该建筑方便牧民迁徙
________ 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可以适应地形变化,节约土地
________ 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该建筑可以方便行人____________
蒙古包
草原
游牧
吊脚楼
山地
丘陵
骑楼
夏季高温多雨
避雨和遮阳(共31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1 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收集描写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谚语等,认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 2.通过查找资料、参与调查等方式,寻找生活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发现不同节气中我国不同地区的人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如饮食与健康、农业生产、户外活动、节日等。 3.在不同的节气中开展特定的生产生活活动,如将节气与农业劳动教育相联系等。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01
课前梳理
一、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1.概述: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需要遵循节气规律。二十四节气以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2.农事活动讲究适时而作、适地而作,在不同地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事活动不同。以芒种节气为例,这一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和春小麦尚在灌水、追肥阶段;华北地区的小麦则已经开始收割,夏收、夏种同时抓紧;到了华中地区,各地纷纷抢晴收麦、晾晒麦粒、选留麦种。全国各地一片农忙景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
3.指导地区性农事活动的谚语:以芒种节气为例,陕西、甘肃、宁夏——“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 广东——“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芒种边,好种籼; 芒种过,好种糯”;山西——“芒种芒种,样样都种”;四川——“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二、二十四节气与生活习俗
1.概述: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 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及特色的节日、风俗习惯等,都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2.部分节气的民俗文化活动
节气 民俗文化活动
立春 在古代,立春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如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清明 清明期间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此时草木吐绿、万物萌动,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郊游。此外,清明期间人们还有扫墓、插柳、放风筝等习俗
节气 民俗文化活动
芒种 安苗是皖南部分地区芒种时节的农事习俗。种完水稻后,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的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供品,祈求五谷丰登
立秋 晒秋是典型的立秋民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人们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这就演变成一种传统民俗现象
3.不同节气的饮食习俗:人们在不同节气的饮食习俗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
(1)惊蛰时,民间有吃梨的习俗,寓意虫害远离庄稼,保障全年好收成;同时,惊蛰万物复苏,天气比较干燥,很容易外感咳嗽,梨性寒味甘,吃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2)立夏时,天气渐渐炎热,许多人会感觉乏力,食欲减退,因此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
(3)立冬时,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江浙一带部分地区的人们晚上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以防灾祛病。
三、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传承
1.概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2.对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我国在农历秋分日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盛大节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一些地方推出了“节气+主题活动”模式,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不同主题的特色活动,不仅促进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而且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双丰收”。
(3)还有一些地方将不同节气的传统农事活动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节气文化,绘就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如立秋节气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晒秋、立冬节气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杨家村的祭冬等。
课堂解析
02
重难突破
重难点 农事谚语对农业活动的指导
跟踪训练
农民丰收节在每年的9月23日,是农民朋友收割完毕,稻谷归仓的丰收时节。人们将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轨迹划分成24等份,每15天为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丰收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B.华北地区一年中白昼达到最长
C.北极圈内将迎来漫漫长夜 D.华北地区一年中影子达到最短
2.秋分过后半个月左右,农民开始播种冬小麦,所以当地有“白露早,霜降迟,________(节气)播种正当时”的谚语(  )。
A.处暑 B.立秋
C.秋分 D.寒露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2024年5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自古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之说。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节气与小满时间临近的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小满时节,“江河渐满”的原因可能是(  )。
A.地下水上涨 B.蒸发减少
C.雨季来临 D.湖泊满溢

二十四节气可指示物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相邻节气间隔约15天。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迎春牛,勤耕种”的习俗,其对应的节气是(  )。
A.立春 B.立夏
C.立秋 D.立冬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迎春牛,勤耕种”是指在立春前一天,把耕牛送进宫中或当地的最高衙门,第二天一早,由皇帝或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率领文武百官祭拜,鞭打一下耕牛,意在鼓励农耕,因此“迎春牛,勤耕种”对应的节气是立春。故选A。
4.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数九”。冬至后,每九天为“一九”,其中与“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中的“三九”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 B.小雪
C.大寒 D.惊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冬至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冬至后,每九天为“一九”,所以经过18天后进入“三九”,相邻节气间隔约15天,因此此时为小寒节气后,大寒节气前。结合所给答案。故选C。
能力达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6.下列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素养提升
7.2018年,我国农业农村部申请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日期设在每年的9月23日,这也是农民朋友收割完毕,稻谷归仓的丰收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歌中写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两个相邻节气间隔约半个月。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________运动制定的,其运动方向自________向________。
(2)丰收节正值________(节气),位于图中的________ 位置,此时太阳直射_________ (纬线),全球昼夜情况为_______________,北京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_____。此节气以后,同学们会感到北京的白天在逐渐变________(填“长”或“短”),黑夜在逐渐变________(填“长”或“短”)。丰收节过后半个月左右,北京房山区开始播种冬小麦,根据节气歌,小麦播种时节大致为________(节气)。
公转
西

秋分
赤道或0°
等长或昼夜等长
六点或6:00


寒露
B
(3)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时,地球位于________位置。
(4)下面诗句中,描述春分节气景象的是(  )。
A.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B.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C.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D.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5)在二十四节气中任选其一,说出该节气的民间习俗。
【答案】(答案合理即可)
A
√(共28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2 建设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了解海洋牧场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2.运用地图分析海洋牧场的空间布局。 3.了解海洋牧场水产品的生产。 4.认识到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01
课前梳理
一、海洋牧场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海洋牧场的概念: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增殖放流、 科学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
2.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海洋牧场是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新兴渔业生产方式,它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方案。
二、海洋牧场的空间布局
1.概述:海洋牧场一般建在水质清澈、水流平缓、海底坚硬平坦的海域。
2.分类
(1)按照海域不同,可分为浅海海洋牧场和深海海洋牧场。
(2)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休闲观光海洋牧场、养殖生产海洋牧场和多功能海洋牧场等。
3.现状:目前,我国形成了沿海一带和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三区的海洋牧场新格局,构建了全国海洋牧场智能监测网,促进了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三、海洋牧场水产品的生产
1.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2.通过智慧海洋牧场综合管控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海洋牧场生物群落的生长环境,提高虾蟹类、贝类、藻类以及海参等放养水产品的生长速度,提供新鲜优质的海产品,缓解传统渔业资源的压力,保障粮食安全。
四、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
1.海洋牧场不仅是“渔业良田”,也具有可观的生态效益。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并在海洋中循环。
3.海洋牧场能够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修复、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相当于给海洋建了一座“生态银行”。
课堂解析
02
重难突破
重难点 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
1.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海洋牧场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提高海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加快海洋生物的生长速度,提高产量,从而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保护自然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牧场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和调配种植,减少自然因素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牧场可以为渔业、海洋养殖、海洋旅游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推动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4.保障粮食安全:海洋牧场可以提高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海产品的供应问题,保障人民的粮食安全。
5.缓解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海洋牧场可以有效缓解海洋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跟踪训练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流放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海南省三亚海洋牧场是我国第一个位于热带地区的海洋牧场。据此完成1~2题。
1.三亚建设海洋牧场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投入产出比 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 D.环境承载力
2.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对国家安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
A.恢复海洋原生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B.实现水产品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
C.减轻海洋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
D.缓解耕地资源紧张,保障粮食安全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目前,我国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我国发展海洋牧场的主要优势是(  )。
A.草原面积广,畜牧业发展基础好
B.陆地面积辽阔,东西跨度大
C.地形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D.海域辽阔,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生长

广东省湛江市三面临海,是广东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近年来,湛江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培育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填补了国内自主选育南美白对虾种虾的空白。下图示意广东省湛江市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2~4题。
2.广东省湛江市濒临(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培育南美白对虾新品种的关键因素是(  )。
A.科技 B.市场
C.劳动力 D.气候


4.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有(  )。
①保障“蓝色粮仓”供给 ②推进海洋渔业现代化 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④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能力达标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养殖。下图为我国部分海洋牧场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中建设有海洋牧场的是(  )。
①海南省 ②福建省 ③山东省 ④江西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建设海洋牧场有利于(  )。
①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②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③扩大我国海洋国土 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素养提升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流放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的海上放养。2023年初,海南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第八批)。自2022年以来,其陆续投产两座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具备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检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功能,是一座集绿色智能装备、
养殖渔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产业融合基地,被誉为“智慧海洋牧场”。图1示意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位置,图2示意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景观图。
(1)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分析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的发展优势。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养殖条件看,深远海环境污染小,自净能力强,水质更优,海洋牧场科技投入大,鱼产品品质更高,市场竞争力强,利润大;与近海相比,深远海可开发的海洋空间更大、更深,更容易扩大养殖规模,规模效益潜力巨大;海洋牧场机动灵活,能选择适宜的养殖海域,可避开台风、赤潮等灾害;从“是一座集绿色智能装备、养殖渔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产业融合基地”可知,该养殖模式集工业化养殖、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物流运输、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更高,可增加利润;该养殖模式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有国家政策支持等。
【答案】海水更清洁优质,进行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单产高,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利润大;海域宽广,海洋自净能力强,对环境污染小;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广阔,扩大养殖规模的潜力巨大,易形成规模效益;集智能装备、养殖渔场、观光旅游为一体,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高;符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有国家政策支持等。
(2)以乐东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为例,阐述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有利影响。
【解析】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海洋牧场在较远海域,可减轻近海养殖压力,缓解对近海海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目前近海养殖业面临海洋空间资源拓展瓶颈和海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深远海养殖能够缓解人地矛盾,为我国长期稳定地供给优质蛋白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近海养殖对海洋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开发和利用深远海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也是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主权宣示,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保障海洋国土安全。
【答案】可减轻近海沿岸养殖压力,缓解近海海水环境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增加海洋蛋白质供应,缓解陆地土地资源供给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压力,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开发和利用深远海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利于宣示国家海洋国土主权,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保障海洋国土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