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导学案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导学案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素养目标
1.阐述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2.解释某些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实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生态环境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1.在农田中大量喷洒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DDT等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在     的同时,还会对农田、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物沿着      传递并逐渐积累,危及昆虫、鸟、鱼、虾等生物,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减少或消失,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      。食虫鸟数量减少会使害虫因失去天敌的制约而大量繁殖;蜜蜂等昆虫的减少会使许多粮食作物和果树不能完成       。
3.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生态系统的       。
知识点二: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       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      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     。
知识点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1.酸雨和水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          的影响上,酸雨、水华会       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种植园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容易被     ,自我调节能力     。
3.非法捕猎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       ,扰乱了生态平衡,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降低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
4.围湖造田破坏了自然平衡,人为改变土地性质,降低生态系统的     功能。还湖还湿是为了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
5.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有助于麋鹿种群的    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知识点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①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植物的    。
②酸雨还会诱发植物病虫害,导致农作物        ,尤其是小麦。
③酸雨对森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恶化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实现的。
2.酸雨的防治措施
①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减少对       的依赖。
②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       的排放。
③倡导低碳出行,减少         的排放。
④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的能源,减少     的使用。
3.通过绿色出行,我们可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维护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健康的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1.“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自觉保卫蓝天、碧水和净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多乘电梯,少走楼梯
B.倡导使用一次性餐具以保证食品安全
C.加大农药施用量消灭害虫
D.实行垃圾分类以减少环境污染
2.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旨在提高民众对现有环境问题的重视,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下列做法不利于环保的是( )
A.绿色出行,节能减排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D.光盘行动,杜绝浪费
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
A.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B.加快经济发展,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C.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为生物构建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D.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及珍稀的物种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了解环境与生态保护
酸雨、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极地臭氧层空洞……世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1972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作用在于要求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都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2025年中国六五环境日主题定为“美丽中国我先行”,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全国各地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成果并倡议社会公众积极行动,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1.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中,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什么
2.请列举不利于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行为,并说明其中一种行为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原因。
3.骑自行车和步行上学是否属于低碳的生活方式 请说明理由。
4.防止土地沙漠化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这种方法有效
5.哪种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 为什么它会获得这样的称号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1.杀灭害虫 食物链
2.结构和功能 传粉、受精
3.生态系统服务
4.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二
1.逐步恢复
2.一定限度 遭到破坏 退化
知识点三
1.水体、土壤和生物多样性 污染环境
2.破坏 较弱
3.急剧减少 自我调节
4.服务 保护和恢复
5.恢复
知识点四
1.①正常生长 ②大幅减产
2.①化石能源 ②二氧化硫 ③汽车尾气
④煤炭
3.生态平衡
对点自测
1.D 2.B 3.B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
1.答: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2.答:不利于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行为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无节制开空调等。以使用一次性筷子为例,其制作需要砍伐大量树木,树木减少会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下降,从而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无法有效降低。(合理即可)
3.答:骑自行车和步行上学属于低碳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两种出行方式不需要消耗化石燃料,不会像汽车等交通工具那样燃烧汽油、柴油等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少了碳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4.答:防止土地沙漠化最有效的方法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因为树木和草类植物的根系可以固沙保土,减少土壤侵蚀,同时植被能够截留雨水,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改善局部气候,从而有效遏制土地沙漠化的发展。
5.答: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因为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持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就像人体的肺进行气体交换一样,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