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文山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Ⅰ(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B.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应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C.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的漫长过程。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4. 材料二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臂哪吒(节选)周 锐随着学生们的技艺逐渐精进,小龙运科班的名气越来越响,营业也越来越兴旺。他们每天在蝶梦楼演出,总是满座,还常常分包赶堂会。分包就是一个戏班同时在不同的场所演出,其中一些演员得赶来赶去。堂会则是大户人家请戏班到家里或是有戏台的饭庄里来唱戏。二葵已经学了不少戏,他和林运池一样都成了“科里红”,就是还没出科就崭露头角的演员。可是有点糟糕的是,①二葵的嗓子经常“不在家”,不仅会喑哑,甚至发生“一字不出”。比如他演《群英会》里的曹操,前面往往很顺利,到了曹操在战船上横槊赋诗,正需要嗓子时,他什么都说不出来、唱不出来了。尽管二葵按了手印的关书跟一般的学徒契约差不多,都有“倘有天灾疾病,各由天命”的字样,但万先生从来不会对学生的病痛不管不顾。他让魏先生陪二葵去一家西医诊所看嗓子。大夫很平静地说出他的诊断:“你这是扁桃体问题。扁桃体太大,会在感冒时发炎,影响声带。我建议割除扁桃体。”魏先生回科班跟万先生一说,万先生又让他带二葵去看看别的大夫。第二位西医对二葵说:“你不仅扁桃体大,声带左侧还有个小包,使你发声时产生的黏液不能顺利下滑。”这样一来,万先生对二葵也就爱莫能助了,以后一些重要的花脸角色也不敢让二葵演了。春生见二葵消沉下来,就问他:“你知道王哑巴吗?”二葵说:“不知道。”春生说:“我是听我爷爷说的。他说上海有个王哑巴,又哑又聋,本来就是普通的跟头行(属武戏范畴,专门翻打),后来苦学苦练,当上了主演。”二葵挺好奇:“就是演武戏也得说话呀,他怎么说?”“不管什么词儿,他就是一拍胸脯:‘啊吧啊吧!’那些戏观众也熟悉,就为了来看他的武功。”于是二葵很受鼓舞:我毕竟不用说“啊吧啊吧”呀。五月初三是“犒箱会”,衣箱啊,盔箱啊,所有的舞台工作人员全都放假一天。春生向万先生打了招呼要去学艺,让二葵陪他一起去。除了春生学到了要领,二葵也没白跑那一趟。 白师傅说了些戏班里的旧事,有件事使二葵很感兴趣。白师傅说:“现在演《金钱豹》没人会耍牙了,我们班里的耿四爷能耍六颗牙,当时一般的耍牙只能耍四颗。”②白师傅描述了耍牙的精彩之处。二葵忙问:“耿四爷还在吗?”“你得叫耿四太爷。”“是,耿四太爷还在吗?”“在啊,你想跟他学耍牙?”很巧,耿四太爷也住在西直门外,白师傅就把两个孩子领了去。九十多岁的耿四太爷好感动,不但愿意教,还把他一直保存的六颗獠牙送给了二葵。学耍牙既难又苦,③讲究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初学时牙床很快磨烂了,别说吃东西,连水都没法喝。但二葵按师傅说的,每天从下床到上床都含着獠牙练,因为在台上无论唱念还是打斗都是牙不离口的。终于二葵将六颗牙耍得灵活自如,就像本来就长在他嘴里一样。但他并不满足,他觉得再加两颗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吧。可是问题在于,即使二葵能耍八颗牙,野猪的獠牙上哪儿去弄呢?二葵想不出办法,春生也想不出办法,科班里所有的人都想不出办法。办法还是二葵自己想出来的:“可以用家猪的牙齿,小牙和大牙一起耍。”十天后,和尚二大爷来看二葵了:“孩子,你妈跟我说了,我托了各个庄子的香客,把牙给你找来了。”和尚二大爷掏出猪牙,不是两颗,是四颗。二大爷说:“多找了两颗,你看看,行不行。”二葵太高兴了,结果是,④他练出了超越前人的耍牙功夫——能耍十颗牙。一个姓张的银行经理为庆贺母亲的七十大寿,在什刹海的会贤堂饭庄办堂会,就点了小龙运科班的《金钱豹》。潘运葵(二葵)演豹精,林运池演孙悟空。那位张经理还点了戏校的《小上坟》,步云娥的表演很受欢迎。会贤堂敲起骤雨般的“急急风”,潘运葵扮的豹精要出场了。这出《金钱豹》在《西游记》里找不到,红梅山的豹精并没想吃唐僧肉,是孙悟空“管闲事”,救了豹精想强娶的民女。林运池和潘运葵只是表演猴和豹打斗的一段。潘运葵还没出场就在“急急风”中欢蹦乱跳,越跳越紧,直到要敲“四击头”时才以野性十足的劲头跳了出去,立刻得了个碰头好。在亮相前豹精是用袖子遮着脸的。老生和小生是不用遮脸的,因为大家知道他们就是那样的脸,不会出乎意料。需要遮起的是五彩缤纷的脸,尤其是豹精这种异乎常人的妖魔鬼怪。踩着“四击头”的最后一锣,潘运葵“唰”地撤下袖子。一般扮豹精的演员会在上眼皮贴银箔,其实就是香烟盒里闪闪发光的锡纸,亮相时一闭眼,上眼皮就成了一对射出凶光的豹眼。 而潘运葵的亮相不仅让大家看凶光,还要表演耍牙绝活。观众先看到的是嘴角的两颗大牙。随着左右袖子向上一拂,二拂,豹精嘴里又出现了两颗小牙。这种拂袖变牙的动作可不是耿四太爷教的,是潘运葵建议万先生请来天桥民间艺人“小神仙”,学了魔术手法。潘运葵的嗓子经常不在家,万先生和焦先生就支持他少唱多做、扬长避短。潘运葵便边念定场诗边舞,边舞边变,直至袖中的牙齿全部“武装”到口中,一共十颗。他表演“颠牙”,能让两边獠牙跟着锣鼓点儿起落。他表演“翻牙”,嘴里的牙齿上翘着伸进鼻孔。他表演“换牙”,中间的小牙能跟嘴角的大牙迅速换位。他表演“吞吐牙”,十颗牙出没口腔似利剑挺出。平时《金钱豹》主要的看点在于豹精的舞叉和孙悟空的凌空接叉,现在大家对潘运葵的耍牙如痴如醉。(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写小龙运科班的良好发展,并介绍了戏曲行当的特定术语,如“分包”“堂会”等,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情节。B. 嗓子的缺陷使二葵无法饰演重要角色,二葵日渐消沉;好友春生用王哑巴的事迹鼓励二葵,重新燃起二葵学艺的信心。C. 耿四太爷对二葵的拜访非常感动,不但传授技艺,还把珍藏的獠牙送给二葵,既可感受到老辈艺人对后生的关爱,也体现出老艺人被遗忘的不甘。D. 潘运葵出演的《金钱豹》非常精彩,观众不仅能看豹精亮相时的凶光,还能看到在他人出演的《金钱豹》中无法看到的耍牙绝活。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二葵嗓子出现的糟糕情况,这一缺陷给他带来很多困扰,也是他另辟蹊径的原因。B. 句子②简单解释了上文二葵没白跑一趟的原因,也引起了读者对耍牙技艺的好奇,为下文二葵是否会去找耿四太爷学技艺设置悬念。C. 句子③运用极其简练的短语概括耍牙绝活,通过数词与动词“咬”“舔”“吞”“吐”的搭配,生动地写出了耍牙的难度。D. 句子④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二葵“能耍十颗牙”是对耿四太爷耍六颗牙的超越,这种表述暗含着作者对二葵的赞赏。8. 在小说中,潘运葵最终成长为一个“又会演戏,又会编戏,又会做切末”“八臂哪吒”,试分析节选部分中潘运葵是一个怎样的形象。9. 潘运葵在会贤堂表演《金钱豹》赢得了满堂彩,试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潘运葵的表演之精彩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材料二: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2]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注:“礅”,意为苛刻。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喜刑A名法术之B学C而其归本D于黄老E非为人F口吃G不能道说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意为“弥补”,与《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复”含义不同。B. “适”,意为“去、往”,与《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含义不同。C. “亡”通“无”,意为“没有”,与《兼爱》“故不慈不孝亡有”的“亡”含义相同。D. “列传”,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司马迁写《史记》时首创,往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认为: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且要遵循规律办事。B. 司马迁认为: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无为。这一理解与材料一中老子表达的观点相一致。C. 韩王未任用韩非子,直到韩非子生病,韩王逐渐不能致力于修明法制,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也未任用贤能之士。D. 韩非子认为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2)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14. 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老子的观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秋日怀旧宋·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以秋声为引,一叶落知天下秋。一个“寒”字用得极妙,既点明秋寒节候的感受,又写出了词人的孤寒处境。B. 玉楼之上,珠帘高高卷起,作者用极少的笔墨勾画出秋夜绚丽的天空,为下片抒情营造出秋叶萧瑟静谧的氛围。C.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主人公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情真意切。D. 李白与岑勋、元丹丘二人以酒“同销万古愁”,而范仲淹“酒未入肠,泪已先流”,这两首诗虽都以酒写愁,但语言风格不同。16. 全篇主旨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表达他的愁绪的呢?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儒家强调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江”是古代诗歌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或寄寓了诗人关于时间、青春、生命的无限遐想,或象征着缠绵悠长的情思和离愁,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习惯人人都想拥有,但培养好习惯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复杂的神经机制。①《认知科学进展》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了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该文将习惯理解为两种大脑调控系统之间的平横,即刺激反应系统和目标导向系统的信息交流。刺激反应系统鼓励我们高效地重复熟悉的行为,它就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当刺激多次出现并导致相同的结果,我们的思维就会形成惯性,下次遇见这个刺激,大脑就会( )地做出同样的反应。目标导向系统则促使我们为实现目标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想达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后果,___A___。举列来说,当我们走在下班的路上,习惯性向着家的方向走去。这时,我们路过一个健身房,想到自己好久没有运动,应该去健身房锻炼。②回家,这是刺激反应系统在发出召唤;健身,这是目标导向系统在发出指令。③到底是回家还是健身呢?取决于哪个信号更加强烈,并得到位于前额叶皮层的决策系统的响应。好习惯难以培养,根源在于即便此次我们听从了目标导向系统发出的指令,___B___。刺激反应系统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无形而常在,④随时可以把我们“拖回”原来的生活轨迹。要想超越刺激反应系统的控制,必须将好习惯反复强化,以替换原先的刺激反应系统。神经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朔性,反复的刺激可以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连接,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如果原有的神经回路长期不被激活,那么突触连接也会蜕化,这也意味着新的习惯一旦建立,旧习惯就失去效用,经过一段时间会慢慢消失。这个过程就和我们锻炼肌肉的过程一样,用进废退,需要不断挥洒汗水、付出精力。18. 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①有两处语病,可以将“发表了”改为“发表的”,在句末加上“的过程”。B. 句②中的两个分句如果调换位置,会出现上下文衔接不当的问题。C. 句③中的“到底”与“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劲足”中的“到底”意义和用法相同。D. 句④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形象地表现了刺激反应系统对人的影响力之强。19.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直截了当 B. 轻而易举 C. 一挥而就 D. 不假思索20.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2. 如何才能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请根据材料提炼出四个要点。四、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亲历战争的幸存者逐渐老去,但是年轻人通过AI修复影像、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戏等渠道接触了这段历史。科技能改变记忆的存储方式,但我们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不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D 2. C 3. B4. ①引证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 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答案】6. C 7. B8. ①积极乐观,质朴上进。潘运葵遭遇嗓子危机,本已陷入低沉状态,春生简单的劝说便让他很受鼓;“毕竟不用说‘啊吧啊吧’”来激励自己。②勤学苦练,执着追求。潘运葵刻苦练习耍牙的咬、舔、吞、吐,即使烂牙床,也时刻练习,将六颗牙耍得灵活自如,他并不满足,最终练成耍十颗牙。③灵活变通,有创新精神。想出用家猪的牙齿代替獠牙,大牙小牙一起耍,还建议万先生请来天桥民间艺人“小神仙”,学习魔术。9. ①用场面描写渲染表演时紧张的气氛。豹精出场,潘运葵在“急急风”中越跳越紧,野性十足,赢得了碰头好。②用精准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他的技艺高超。表演过程中,潘运葵踩着锣声,他“‘唰’地撤下袖子”,以及“颠牙”“翻牙”“换牙”“吞吐牙”等具体的细节描写把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③用观众的感受衬托表演的精彩。相比他人表演的《金钱豹》的看点,潘运葵的耍牙让人如痴如醉,以此来表现耍牙的异常精彩。④在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和灵活的句式节奏中表现表演的看点。叙述当下表演时,作者不断插入角色介绍,既可帮助读者理解人物,也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描写耍牙的精彩时,作者采用整齐的排比段落,富有气势,与表演内容相辅相成。【答案】10. CEG11. C 12. C13. (1)社会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志向不同,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2)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14. (1)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2)要注重积累。(3)任何大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的事物发展而来,要从小事做起。(4)“无为”,要遵循自然规律。(5)不张扬,提高人的内在修养。【答案】15. B 16.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上片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下片室内昏灯如灭,渲染出一种凄然的气氛。②直抒胸臆,下片直接抒发了斟酒垂泪的愁意。酒未到,先成泪,情感更加凄切,表达了作者孤枕难眠、辗转反侧的愁思。17.【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⑥.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答案】18. C 19. D20. ①“平横”改为“平衡”;②“举列”改为“举例”;③“可朔性”改为“可塑性”。21. A. 就会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行为 B. 但下次还是会受到刺激反应系统的干扰22. ①强化目标导向系统;②反复训练形成新反射;③利用神经可塑性建立新回路;④持续巩固避免习惯消退。23.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