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总计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汗珠顺着额角滑落,焊接面罩下是一双沉稳而专注的眼睛。23岁的乌干达青年西尔弗引弧、运条,眼神聚焦在熔池上,枪尖一点压着一点,焊花飞溅中,随着一条均匀的焊缝在最后一根薄壁方管上逐渐成型,西尔弗长舒一口气。
在乌干达基贡巴石油学院近期举行的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设.乌干达项目管理部(以下简称中石化)零基础焊接培训结业考试现场,这位乌干达乡村青年刚刚完成了他焊接学习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首次在薄壁管焊接中实现了“零烧穿”。
西尔弗是中石化本年度为乌干达蒂伦加油田项目培养的第一批312名当地一线青年学员之一。这次培训涵盖9个工种,其中焊接培训有30名学员。
作为石油产业的“隐形守护者”,焊接工人负责把一道道管线“缝合”成一条条能承压、耐腐蚀、穿越山河的“工业动脉”,他们的手艺关乎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安全。对许多像西尔弗一样出身农村的乌干达年轻人来说,参加专业的焊接技术培训,既是一场个人技能与精神的淬炼,也是在为这个东非国家石油工业筑造基石。
“手腕要稳,眼神要灵。”西尔弗告诉记者,这是他的中国老师汤海东反复叮嘱的焊接“秘诀”。
“刚来的时候,我连焊枪都握不稳。”西尔弗坦言,尽管在工友的帮助下掌握了一些基础技术,但面对管道对接、复杂角度焊接等高标准要求时,仍屡屡失败。尤其是在薄壁管材焊接中,烧穿、未熔合、夹渣等问题频发。眼看着报废的焊件越堆越高,西尔弗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
转机出现在第五周的一个清晨,他本以为自己是最早到达训练场的,却意外发现一位朴实的中国师傅已经在认真检查前一天的焊接试件——这位师傅正是汤海东。
47岁的汤海东是山东人,曾参与“西气东输”等上百项重大工程,拥有30余年焊接经验,攻克过焊接领域各类技术难题300余项,多次斩获行业大奖。他此次来到乌干达,是作为中石化派出的援外技能专家负责指导培训工作。
西尔弗眼中的汤老师严格而有耐心,“老师常说,一条焊缝,既是技术,也是态度”。汤海东带领团队,为每位学员建立了“技能病历卡”,详细记录焊接缺陷与改进建议。
“你看这气孔,如果焊速过快,运条不稳,就容易出问题。”在一次实训中,汤海东一边指着试件讲解,一边亲自示范。电弧在他手中如银蛇飞舞,在75度的管坡面上,一条完美的焊缝瞬间呈现。“到坡口边缘时,要稍作停顿,让熔池金属充分填满。”这样的“一对一”教学,他在学员身边往往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学员掌握要领为止。
在汤海东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的进步显而易见。刚开始的时候,学员们的焊缝线条歪歪扭扭,被戏称为“蚯蚓焊”。针对这一问题,汤海东在笔记本上不厌其烦地画了一个又一个示意图,给学员们耐心地讲解运条的角度和速度。“手腕要像钟摆一样稳定,”他一边示范一边说,“想象你在画一条优美的曲线。”
在汤海东的指导下,西尔弗的焊缝逐渐变得均匀美观,终于在结业前几天焊出了漂亮的“鱼鳞纹”,不仅通过了第三方机构考核,更收获了汤老师的称赞:“很好!这就是我要看到的焊缝!”
在汤海东与其中国同行的帮助下,一束技能的火种已经点燃。“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焊接大师的徒弟。”西尔弗的这句话代表了许多学员的心声。接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奔赴蒂伦加油田施工一线,用手中的焊枪在钢铁管道上“绣”出乌干达石油产业的华锦,为国家和个人的未来焊接希望。
中石化承建的蒂伦加油田位于乌干达西北部,总投资超20亿美元,预计投产后可日处理20多万桶原油。据了解,自2022年项目正式启动以来,中石化为当地提供了超过4000个就业岗位,帮助乌干达培养了1300多名石油产业工人。2025年度将再为当地培养焊工、电工、吊装工等9个工种共836名成熟技师,并提供相关就业岗位。
(摘编自新华社记者聂祖国、张紫娟、何雨轩《焊花里筑梦——在乌干达见证中国焊接专家播撒技术火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干达青年西尔弗的焊接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最初连焊枪都握不稳,后续进步离不开汤海东的耐心指导。
B. 汤海东在乌干达的教学工作具有针对性,通过观察学员操作细节、记录学习问题,帮助学员攻克焊接技术难点。
C. 中石化承建的蒂伦加油田项目,除了推动当地石油产业发展,还承担着为当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
D. 文中仅通过描写西尔弗的成长经历,就全面展现了中国焊接专家在乌干达的教学成效,并未提及其他学员案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海东团队建立“技能病历卡”,反映出中国专家在技术教学中注重细节、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B. 西尔弗实现薄壁管焊接“零烧穿”,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印证了中国焊接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C. 中国专家向乌干达学员传授焊接技术,旨在扩大中石化当地市场份额,忽视了当地技术人才的发展。
D. 从“焊花飞溅”的教学场景到学员掌握技能的成果,可看出中外技术交流具有实际意义和正向价值。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乌干达当地青年缺专业技能,大量劳动力仅能从事低薪体力工作,就业竞争力弱。
B. 汤海东团队针对学员具体问题,研发相应的教学法,80%学员1月内掌握核心技巧。
C. 中石化在乌干达建造员工宿舍、食堂等,为当地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D. 乌干达政府计划5年内,依托中国培养的技术人才,打造本土石油技术培训基地。
4.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中国焊接专家在乌干达开展教学工作时,采用了哪些关键教学举措?
5.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援外技术专家专业严谨、耐心细致等优秀品质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的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的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的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
文本二
果然,何大妈高兴了,她活了五十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从前,厂里会有人急火火地骑了脚踏车,赶到家里来叫儿子去商量一件什么要紧事情。每当这时,何大妈心里又觉得骄傲,又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后来有里弄一组织生产组,何大妈第一个就参加。现在,何大妈最高兴的,就是也常常有人急急匆匆来叫自己。
梳洗妥当以后,她又摸出那个大红封套,正想再仔细看看,旁边床上的小阿英一骨碌坐了起来。
“奶奶,你是昨天答应的,今天要带我去买玩具啊?”
“阿英最乖,奶奶要去办一件工作,办完了再带你去买,啊?”小阿英身子扭了几下,干脆地说“不要工作嘛!”
“这怎么行!工作!你懂不懂?就是最要紧最要紧的事情,你怎么能拖后腿?!”何大妈有意加重了声音。
“什么叫拖后腿,奶奶?”
“……”何大妈不知该怎么说好了。忽听里间儿子说道:“妈,你就带她去吧!今天上午我还有些事要去办一下呢!”
这一说,何大妈又不痛快了:“你怎么不带她去?哦!只有你的工作才是工作,我的就不是工作,就能随随便便带了小孩子去的。”何大妈嘟哝着,还是和小孙女手拉手出了门。
谁知一进工厂大门,就被传达室的同志挡了驾。
哦!何大妈才想起来,是叫自己明天来的啊!
何大妈拉了阿英走到外面马路上,店铺正好开始营业了。
“奶奶,我要苹果。”小阿英忽然站在水果店门口不肯走了。
“我要苹果!”这个声音使何大妈怔了一下。那也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每当她从丝厂回来,儿子在胸边啼泣,她总是安慰儿子说:“等发了工钱,妈妈给你买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工钱终于没有拿到,苹果也就没有买成。
何大妈拿出那只红封套,手止不住地有些抖,从自己第一次发的薪水里抽出一张钞票,买了两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只给了阿英,还有一只她要给儿子。二十五年前的心愿,今天偿还了。何大妈又激动,又有些酸硬的余味。
回到家,何大妈把苹果交给阿英,说:“给你爸爸去。”自己就在一旁默默坐下。阿英高高举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飞到爸爸身边,朝阿永手里一塞,说道:“爸爸,奶奶给你买的苹果。”
“给我买的苹果?”阿永拿着苹果,迷惑不解,抬头看看妈妈,妈妈正在那里对自己点头微笑,说:“你想想,你小时候,不是常常向我要苹果么?”
阿永全身震撼了一下,呆呆地捧着那只苹果……
那是妈妈在丝厂里做工,每天,阿永就在昏暗的灶披间里,到夜里,人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阿永才听见妈妈的声音,摸到妈妈那温热的手。阿永朝妈妈哭,妈妈就会拍着阿永说:“乖,不哭,等妈妈发了工资,就给阿永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吃。”
但是,妈妈被开除了。妈妈曾经讲过多少个晚上的苹果,永远只是在阿永的梦里出现。
现在,阿永已不知吃过多少次苹果了,但是妈妈还是买来了,用自己第一次的薪水买来了。
“妈妈……”阿永激动地叫了一声,心里像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哪句说起。
(节选自茹志鹃《如愿》,有删改)
6. 下列有关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中通讯员因不理解新媳妇的难处而抱怨她“死封建”,但得知被子是她的嫁妆后,内心产生了愧疚。
B. 《如愿》中何大妈因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被重视而欣喜,但儿子对她的态度始终冷淡,让她感到失落。
C. 《百合花》中新媳妇起初不愿借被子,但听完“我”的解释后,最终将唯一的嫁妆——新被子借了出来。
D. 《如愿》中何大妈用第一次薪水买苹果,既是为了满足孙女的愿望,也是为了弥补当年对儿子的亏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通过“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
B. 《如愿》运用插叙手法,通过何大妈的回忆,将过去与现在交织,突出了她对儿子的深沉爱意。
C. 《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为线索,象征军民之间的纯洁情谊,也暗示新媳妇的美好品质。
D. 《如愿》的结尾阿永“全身震撼了一下”,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他对母亲买苹果这一举动的震惊。
8. 文本一中新媳妇最终主动献出被子的行为,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如愿》中“苹果”这一物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
琳前为何进主簿。进欲诛诸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谏进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天人顺之;而反释其利器,更征于他。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进不纳其言,竟以取祸。琳避难冀州,袁绍(字本初)使典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瑀少受学于蔡邕。建安中都护曹洪欲使掌书记,瑀终不为屈。太祖并以琳、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琳徙门下督,瑀为仓曹掾属。
玚、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玚转为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将文学。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咸著文赋数十篇。
瑀以十七年卒。干、琳、玚、桢二十二年卒。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伟长怀文抱质,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然恬淡寡欲过也。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然情少。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起其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醯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昔为本A初移书B但可罪C状孤而已D恶恶止E其身F何乃G上及父祖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只是,与《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中的“但”意思相同。
B. 干戈,兵器,文中指战争,与“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意思相同。
C. 归,归附,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归”意思不同。
D. 遒,强劲、刚健,与《沁园春·长沙》“挥斥方遒”中的“遒”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特别看重王粲、徐干等人的才华,并友好亲密地对待他们。
B. 陈琳担任何进主簿的时候,规劝想要恐吓威胁太后的何进不要玩火自焚,何进没有采纳。
C. 阮瑀和陈琳一同被任命为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起草了很多军国大事的文书檄文。
D. 瘟疫中,很多亲朋好友躲过了灾难,但徐、陈、应、刘不幸逝世,文帝为此痛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2)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14. 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曹丕认为诸子“未及古人”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③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②寇盗:指吐蕃。③后主:指刘禅。④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提挈全篇,其中“万方多难”四字是整首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
B. 颈联出句表明大唐政权不容篡改,对句顺势劝告吐蕃不要再枉费心机,这两句为流水对,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
C. 尾联借景抒怀,诗人羡慕刘禅至今还留有祠庙供后人瞻仰,而自己却空怀济世之心,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D. 这首诗写登楼之后的观感,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融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
16. 前人认为此诗工于炼字,请结合颔联中“来”“变”二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不向权贵低头的傲岸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企业家在招聘会上向人才表达求贤若渴的诚意,希望有识之士共筑事业蓝图时,可引用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递广纳贤才的胸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他的《沁园春·雪》,轰动山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赞叹毛泽东的气魄、胸襟、豪情与才情。②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见到毛泽东,便向他请教如何写诗,毛泽东没说什么,只是在徐的小本子上写下“诗言志”三个字。③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尧典》,概括了诗词最本质的特征,被历代诗人们奉为吟诗填词的圭臬。
“志”,即志向、志气,信仰、理想,精神、情怀。“志”有大小, (1) ,大则天下之忧乐。在毛泽东的诗论中,“志”和“气”是统一的,有“志”而不能达,则“气”生。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毛泽东引申开来解释到,“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他还说,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 (2) 。④“气”是内心的愤懑、怨恨、怒气,都属于“志”,或是“志”的表露、“志”的延伸。当然,这“志”在毛泽东那里,既包括抑郁不平之气, (3) 。有气则有了《诗经》,有气便有了《离骚》,有气而有了毛泽东惊世骇俗、气壮山河的诗篇,诗自然也就成了毛泽东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加点的成语“洛阳纸贵”可以换成“蔚然成风”。
B. ②句中的“诗言志”,引号在文中起到了特殊含义的作用。
C. 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本中意为准则或法度。
D. ④句中“‘志’的表露”与“‘志’的延伸”两个短语可以调换顺序。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句子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定风波》上片的结尾用了这么两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两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早就泰然处之了”。“任平生”字面上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经得住人们反复咀嚼和回味,有巨大的思想高度。我们只要想想【甲】苏公饱经沧桑的人生际遇,就能掂出这两句话的分量。确实如此,【乙】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丙】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控诉早就习以为常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作者在文段甲、乙、丙三处对苏轼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苏公”“苏轼”“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却写道:“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D 2. C
3. B 4. ①建立“技能病历卡”:为每位学员详细记录焊接缺陷与改进建议,针对性指导。
②一对一示范教学:亲自示范焊接技巧,如在管坡面上演示运条、停顿等关键动作。
③耐心讲解与示意图辅助:通过绘制示意图,讲解技术要点,如“钟摆式”手腕稳定法,帮助学员理解技术原理。
④鼓励与激励:对学员的进步给予肯定,如称赞西尔弗焊出“鱼鳞纹”,增强学员信心。
5. ①专业严谨:汤海东拥有30年经验,攻克300余项技术难题,参与“西气东输”等百项重大工程。分析焊接缺陷(如气孔成因)并科学示范(75度坡面完美焊缝)。
②耐心细致:为学员建立“技能病历卡”,逐条记录问题,针对“蚯蚓焊”问题反复画示意图讲解运条技巧。
③敬业奉献:清晨提前检查试件,严格把关教学质量。亲自示范75度管坡面焊接,边操作边讲解“停顿让熔池填满”的关键技巧,蹲守学员身旁一两个小时直至掌握,凸显手把手指导的耐心。
【答案】6. B 7. D
8. ①善良淳朴:新媳妇起初因被子是嫁妆不借,听“我”解释后借出,体现其不忍拒绝需帮助之人,善良淳朴。
②深明大义:新媳妇理解部队打仗为百姓,克服对嫁妆的不舍借出被子,表现深明大义。
③羞涩腼腆:新媳妇送被子时“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不好意思直面通讯员,羞涩腼腆。
9. ①将过去与现在、母与子、祖与孙等连接,使叙事集中紧凑。
②是人物心愿体现,苹果象征着何大妈对儿子的爱。
③有助于从社会与家庭两个层面刻画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后文母子之间情感的高潮,展示人物作为劳动者和慈母的形象。
④可以透视人物命运和时代的变化,在劳动价值之外也表现了亲情的可贵,丰富了作品主题。
【答案】10. BDF
11. B 12. D
13. (1)对小事物尚且不能通过欺骗来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怎么可能通过欺诈来建立呢?
(2)观察古今文人,大多不拘小节,很少能够凭借美好的名节自立。
14. 曹丕认为“诸子”“未及古人”的原因是:他们大多不拘小节,没有能够用美好的名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在道德和品行上自立。
【答案】15. C 16. ①“来”指来临,锦江流水带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烘托出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②“变”指变幻,一语双关,既实指玉垒山上浮云飘忽明灭,又喻指古今世事风云变幻,表现了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17.【答案】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②.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山不厌高 ⑥. 海不厌深
【答案】18. C 19. (1)小则一己之悲喜(2)而是因为有满腹火气(而是因为心里有气)(3)也包括慷慨豪迈之气
20. ①排比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志”或“气”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②将毛泽东的诗比喻成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毛泽东诗歌慷慨豪迈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答案】21. 修改为:诗词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有巨大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咀嚼和回味。
22. ①用三个不同的称谓,可以让语言更为活泼,避免了行文的呆板。②“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③“苏轼”及“他”是客观指代,表明作者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