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言恭达先生在《艺归本真》一文中说: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生命与艺术的融通,并不依赖于技巧,却依赖于生活的心态。朴素,旷达,不为声名所累。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言先生认为“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这是给予了“朴素”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指出朴素原本是人生的底色。《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故而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朴”指事物的原初状态,“素”指本色、自然状态。以朴素为美则是指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朴素之美来自朴素之人,喜欢朴素的人大多崇尚自然、平和、简静、真实、淡泊、质朴的生活,并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为事、为学、为艺,从而去求真、向善、寻美,以坚守人性中的本真。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朴素为美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最大。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因为“质”终归是文饰依附的根本。如孔子讲“文质彬彬”,提倡的是文质统一,但重点却是对“质”的强调和弘扬,而不是“文”。言先生认为“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现在提倡书画家要创作出“含文抱质”“文质兼美”“文墨同辉”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求回归到“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上来。道家重视朴素,角度与儒家不同。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如庄子曾将音乐分为天籁、人籁、地籁三类,并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因为它“顺之以天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原初状态,这就是朴素。所以,朴素美表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几乎都能够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如言先生认为“书贵虚静”,明显受到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思想的影响。朴素是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是不拘形式,重在内容,它是蕴藉含蓄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佛学主张的“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这对朴素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或为人,或为艺,息虑凝心为定,定后方能提得起、放得下,褪去浮华,还以本真;舍去绚烂,守护平淡,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起于心、归于心,从而达于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朴素是自然的、真实的,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呈现出来的趣味是淡雅、清逸却不失厚重和力量的。古人在文艺创作中很是注重自然、顺性自然,视作品中具有自然、朴素美为最高境界。南北朝时期,鲍照和汤惠休以“初发芙蓉”“芙蓉出水”的超凡脱俗之美作为诗歌的理想。至唐代,司空图认为“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从浓淡转化的角度来提倡本色美;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标注了他对特定诗美的追求,这也是唐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美学境界。至宋代,朴素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艺术风格,广受关注和推崇,发展为崇尚以“平淡”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如苏轼所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先经绚烂而后归于平淡,这时的“淡”而有味,标志着更高的境界。(摘编自彭庆阳《朴素之美》)材料二: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即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三家思想虽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朴素”的文论观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文论观的提倡,不仅扭正了不良的文艺倾向,也对畸形的社会风尚有积极的警示作用。文论家的一再倡导,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且日渐趋向于通俗晓畅。“朴素”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讲究传神和写意,非常钟爱以形写神和点睛之笔。尤其是山水画,万千河山,往往淡淡几点笔墨便勾勒出其神韵与气势;音乐上并不追求用复杂的音响渲染,而是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琴,便是最能体现这种境界的乐器。轻轻拨动,悠悠琴音,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朴素”的文论观,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么它对当下中国文学颓而不振、空洞无物的局面肯定有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现代作家可以学习其以文明道、有所寄托的精神,关注现实,以悲悯的心怀关注人类命运,承担起文人的使命。(摘编自《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言先生认为朴素是人生底色,这启发我们应保持朴素旷达的心态,不为声名所累,从而实现生命与艺术的融通。B. 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认为“质”为根本,强调和弘扬“质”而轻视和淡化“文”。C. 朴素美蕴藉含蓄、自然真实,重在内容而不拘形式,情感生动,志趣淡雅清逸,并且不失厚重和力量。D. “朴素”的文论观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可为当下中国文学借鉴。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意境与庄子所说的“天籁”具有同样的朴素之美。B.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阐释了朴素美“舍去绚烂,守护平淡”特点。C.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与苏轼平淡为美的说法正相契合。D.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观点对“朴素”文论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3. 下面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多次提及庄子,都是为了证明道家思想对于朴素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B. 材料一大量引用儒、道、佛各家观点,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C. 材料一先阐释朴素美,再谈其形成,最后谈古人的推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D. 两则材料都论及“朴素”思想及其影响,且都关涉不同的艺术领域和历史时期。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思想流派 朴素观的主要内容 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儒家 ① ③道家 ② 形成了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的艺术形态佛家 大美隐内,重在内容 ④5. 根据材料的相关论述,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朴素之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 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你为何发抖 ”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 鸟声 孩子的吵闹声 女人的洗衣声 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 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 ”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B. “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C. 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D. 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B. 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C. 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D. 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8. 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概括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9.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这二者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文本二: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其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首上疏D论其冤E急请捕贼以雪E国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B. 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C. 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D. 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B. 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C. 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D. 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14. 根据文本二,分析概括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的行为活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更老狂。【注】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一间草堂,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对应,描写了当时的居住环境,为后文写“狂夫”的精神境界作铺垫。B. 颔联“含”“浥”两个动词精妙传神,“含”字写出风的轻柔,“浥”字体现雨的细密,生动描绘出微风细雨中的自然美景。C. 颈联“厚禄故人书断绝”直接点明诗人失去经济依靠,“恒饥稚子色凄凉”侧面反映全家的艰难处境,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D. 尾联“欲填沟壑”表明诗人濒临绝境,唯有以“疏放”“自笑”回应,体现出他因年老体弱而对现实无奈妥协,情感沉郁。16. 写完《狂夫》六年后,杜甫又写下了《登高》,虽然两首诗都创作于战乱时候,但是意象、意境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____________”的结局。(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4)《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物流,即“物的流通”。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商品意识淡薄,谈不上全面的“物的流通”。中国古代虽没有物流的概念,但并非没有物流的工具。从古诗词中大抵能看到它的影子,最出名的一首“物流诗”应是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中几句读者 ①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处之“骑”,便是物流运输的工具,那时最快的是马。官方的快递小哥骑着快马,从南方出发,一路向长安(今西安)疾驰。按彼时的运输条件,纵然“八百里加急”,杨贵妃想吃到原汁原味的“鲜活食品”,也是不容易的。而普通百姓想第一时间尝到南方的新鲜果蔬,纵是垂涎三尺,也 ② 。“胃口”无法满足,“情义”又何尝不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读者仍然熟悉。其中的“家书”自然指亲人之间互报平安的信件。一封信,何以能值“万金”?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更因为战争,驿路不畅,信送不出去,也送不过来,望眼欲穿却收不到亲人的消息,便会心急如焚。其实,即便没有战争,百姓之间的书信往来也走不了官方的“快递渠道”。邮驿属于官方机构,用来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民间书信,搭不上车。18. 下列句子中的“即”与文中加点的“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即无他人帮忙,我也能如期完成。B. 出发在即,请你再检查一下行李。C. 他总是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D. 你要先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天育骠骑歌》中有一句诗令人困惑,这句诗是“眼有紫焰双瞳方”。马的瞳孔怎么会是“方”的呢?虽然严羽论诗有“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说法,但用学诗的香菱的话说,这个字用得“无理”。可是,老杜是创造的天才,有打破传统习惯的本领与胆魄,他写马的瞳孔是方的,也许跟虚谷画鱼把眼睛画成方的一样,都属于艺术上的变形①吧?查各种杜诗注本,不得要领。难得的是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另有注文,说到了方的瞳孔:方瞳为异人之相。无图可按,而有骥可索,从唐人画的马里也许可以找到旁证吧。曹霸的画,今已失传。韦偃留下一幅《双骑图》②,马眼看不清。于是只剩下韩幹。目前寄名韩幹所画的马,如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所说“幹惟画肉不画骨”,都有些痴肥,但令人大喜过望的是:那些马的瞳孔还真不是圆的!从科学方面寻找依据呢?《走近科学》上的论文《为什么动物的眼睛有形状不一的瞳孔?》图文并茂③地介绍了动物眼瞳的不同形状,其中有竖的和横的,竖的瞳孔上下伸展,而④横的水平延伸,大致呈长方形。噢,一个完美的答案!于是叹服:老杜写马,千古一人而已。中国艺术如果说重神似不重形似,会写意不会写真,那我们要看创造这艺术的是什么时期、什么人为准。老杜可是兼“画工”与“化工”的。20. 下列关于文段标号处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处“变形”不能写作“变型”。B. ②处《双骑图》书名号不能改为引号。C. ③处“图文并茂”不能改成“形神兼备”。D. ④处“而”字必须保留,不可省略。21. 文中划波浪线的词子有语病,请修改。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认真的崩溃”是指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不少青年人中已经趋于崩溃:他们对“为讨碗饭吃而工作”不屑一顾,不想为实现某一目标去努力,甚至拒绝成名成家。材料二 从小怀有“军人梦”的90后北大女学生宋玺在几经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并在军队中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后成长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2020年曾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大学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接受采访时说“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出生在河北农村的庞众望,父母残疾,自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从小边学习边捡废品补贴家用,2017年考入清华大学,2020年获直博资格,期间婉拒社会资助,投身科研并发表多篇论文,被评为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青春,我们有永不停歇的脚步!请以“青春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答案】1. B 2. B3. A 4. 示例:思想流派 朴素观的主要内容 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儒家 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 形成了“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道家 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 形成了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的艺术形态佛家 大美隐内,重在内容 形成了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5. ①从内容上看,诗中所描写的是田园生活场景,自然真实;②从语言上看,不加雕饰,质朴自然;③从情感上看,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体现了对人性本真的坚守。【答案】6. C 7. A8. 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或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9. ①不矛盾,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也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②周瑜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在旷野、帐篷、鼓角声的背景下,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闯入“我”的梦境里,这是在战场上足智多谋、建功立业的英雄。然而,当“我”面对这样的英雄时,却宁愿这样的英雄倒下,成为一介布衣。③英雄和平凡并不矛盾,和平的守卫者更是大英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淳朴至善的美好情怀,表达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答案】10. ACE11. D 12. D13. (1)曾向穆、曹两位琵琶名家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便嫁给商人为妻。(2)(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时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14. ①与四禅师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探寻林泉幽邃之处,有时长时间不归或逾月而返。②与元稹通过篇咏赠答往来,在峡口相聚,停舟置酒赋诗。【答案】15. D 16. (1)《狂夫》通过草堂、水、风、翠篠、雨、红蕖等色彩亮丽的意象,描写了明丽清幽的盛夏之景,情感上表达了诗人虽然身经战乱之苦,却能苦中作乐(洒脱面对)的思想感情。(2)《登高》则通过急风、高天、猿啸、落木等色彩灰暗的意象,描写了悲凉萧瑟的秋景,情感上表达了在国运艰危与个人绝境交织的困境中,诗人极度悲痛的思想感情。17.【答案】 ①. 封狼居胥 ②. 赢得仓皇北顾 ③. 人生如梦 ④. 一尊还酹江月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 ⑦. 浔阳江头夜送客 ⑧. 枫叶荻花秋瑟瑟 ⑨. 忽魂悸以魄动 ⑩. 恍惊起而长嗟【答案】18. D 19. ①耳熟能详/烂熟于心 ②无计可施/无能为力【答案】20. D 21. 如果说中国艺术重神似不重形似,会写意不会写真,那我们要看创造这艺术的是什么时期、什么人。22. ①反问修辞紧扣马瞳孔方圆问题引出话题,提纲挈领;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强化语气,激发探究兴趣。②引用严羽诗论引出香菱学诗例,进一步突出其“无理”;也引导探究“无理”背后是否隐含趣味,引发下文。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