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场考号班级 合隆镇实验学校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9月学情调研姓名 八年级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第 1~8 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9~10 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的得 2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分。1.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最接近 5m/s 的是( )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 B.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C.飞机起飞的速度 D.中国空间站绕地飞行的速度2.小明乘坐高铁时,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地面 B.铁轨 C.高铁车厢 D.远处的山峰3.小强在阳朔的遇龙河漂流时,发现自己静止而河岸向后退,则小强选择的参照物是( )A.和小强并排坐的小天 B.山上的树木C.河岸 D.岸边的路标4.用毫米刻度尺对一工件做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A. 2.38cm B. 2.5cmC. 2.51cm D. 2.50cm5.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它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sA.由公式 v 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t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小C.该物体的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D.以上说法都正确6.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 )A.经过 6min,甲车在乙车前面 6kmB.经过 6min,乙车在甲车前面 6kmC.通过 16km 的路程,乙需要 10min 的时间D.乙比甲快 1m/s7.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 1∶3,路程之比为 3∶2,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A.2∶9 B.9∶2 C.2∶1 D.1∶28.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铁块生锈 B.太阳落山 C.星光闪闪 D.种子萌芽1 / 4 合隆镇实验学校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9 月学情调研八年级物理试卷9.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 s、v 和 t 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中表明该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10.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 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 4m/s,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D.任何时候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14 小题,第 11~23 小题每空 1 分,第 24 小题 7 分,共 50 分。11.暑假小明和父母一起乘火车外出旅游,坐上火车后,小明和爸爸分别从列车的两侧车窗向外看,爸爸说:“我们的车已经启动了。”小明说:“我们的车没有动啊!”妈妈看了一下站台的指示牌,说:“咱们的车确实没有动。”爸爸说车已经启动,是以 为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乘坐的列车是 的。12.一阵清风吹过,校园里树叶随风飘舞,以飘舞的落叶为参照物,地面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捡起一片树叶测量其长度如图所示,树叶的长度为 cm。13.如图是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记录的某中学生跑步时的两张照片,以盆栽为参照物,中学生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因为 。14.如图所示是收割机和运输车工作时的情境,收割粮食时需要使收割机和运输车保持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如果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是 的。(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15.小林上学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 4m/s,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 。小林和小明上学路上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4∶5,从家到学校通过路程之比为 5∶4,上学路上所用时间之比为 。16.小彤家到学校有一条 5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 / s 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 5m / 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小彤在后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 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 / s。17.电动平衡车深受年轻人喜爱,行驶时车上的人发现公路边的树木向身后运动,这是以(选填“地面”或“平衡车”)为参照物的,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 的;电动平衡车的运动(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机械运动。18.请给下列数据中补上合适的单位或完成单位换算。(1)一层楼的高度约为 3.5 ;(2)108km/h= m/s;(3)一名初中生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 4 ;(4)人的头发直径约为 70 。2 / 4 合隆镇实验学校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9 月学情调研八年级物理试卷19.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1 ,甲、乙二人散步,路程之比为 3:2,时间之比为 4:3,则速度之比为 ;若甲、乙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 。20.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为了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王在一段长 200m 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王跑完此段路程用时 s,平均速度为 m / s。21.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1)B 为 AC 中点,sAC=1m,两次实验小车都从 A 点由静止下滑,到达 C 点所用时间为 2.8s,到达 B 点所用时间为 2s,则小车通过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m/s,通过 AC 段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2)下列能反映该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过程的图线是___________(填字母)。A. B.C. D.(3)小车未开始运动就计时,速度测量值偏 。(4)完成实验后,小明在对实验进行评估时意识到,时间不容易测准。在测量时间时,以下做法中能减小测量误差的是___________。A.熟练使用电子停表B.适当减小选定位置的间距C.用光电计时器代替电子停表22.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频闪法”测物体的平均速度:让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连续多次曝光,1、2、3、4、5……表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位置 6 没有表示出来,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 0.1s。(1)测量得出每块砖的厚度均为10.00cm,则小球从 2 位置到 3 位置的距离为cm;(2)根据底片可以得出:①小球运动越来越 (选填“快”或“慢”);②小球从 1 位置到 2 位置时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 4 位置到 5 位置时的平均速度;3 / 4 合隆镇实验学校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9 月学情调研八年级物理试卷(3)小球从 3 位置到 4 位置时的平均速度是 m / s;(4)观察底片,猜想小球从位置 5 到位置 6 的距离 (选填“>”“=”或“<”) 60.00cm。23.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在 A 点由静止释放一辆小车,小车加速向下运动,先后经过 B、C 两点, AB BC。(1)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 ;(2)实验中,斜面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 ;(3)实验中测得全程 AC 的平均速度为 v1,上半程 AB 的平均速度为 v2,那么 v1 v(2 选填“<”“>”或“=”),下半程 BC 的平均速度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从 B 点静止释放进行测量并计算。(4)小明在实验时,一只手操作秒表,另一只手释放小车,由于紧张,按下秒表的同时总会把小车向后拉一点才松开小车,这样操作会导致计算出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24.小宇一家每车外出旅游,经过某段路时,小宇发现一标志牌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1)请你解释标志牌上数据“80”的含义: ;汽车行过标志牌时,标志牌相对小宇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若小宇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了 50min,则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计算从标志牌到南阳最快需要多少分钟?(写出必要的解题过程)4 / 4 合隆镇实验学校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9 月学情调研八年级物理试卷考场考号班级 合隆镇实验学校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9月学情调研姓名 八年级物理答题卡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二、非选择题11.12.13.14.15.16.17.18. (1) (2) (3) (4)19.20.21. (1)(2) (3) (4)22. (1) (2)① ②(3) (4)23. (1)(2)(3)(4)24. (1)(2)(3)(下方空白处写出必要的解题过程)1 / 1 合隆镇实验学校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9 月学情调研八年级物理答题卡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A C C A B B CD BCD1.A【详解】A.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 A符合题意;B.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约为120km/h 33m/s,故 B不符合题意;C.飞机起飞的速度约为300km/h 83m/s,故 C不符合题意;D.中国空间站绕地飞行速度约为7800m/s,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2.C【详解】树木相对于地面、铁轨、远处山峰的位置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以这三者为参照物时,树木是静止的,不符合 “向后运动” 的描述。树木相对于高铁车厢的位置在不断向后变化,因此以高铁车厢为参照物时,树木会呈现 “向后运动” 的现象,符合题意。故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 C。3.A【详解】A.以和小强并排坐的小天为参照物,小强的位置不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河岸相对小天向后运动,故 A符合题意;B.以山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小强相对树木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 B不符合题意;C.以河岸为参照物,小强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 C不符合题意;D.以岸边的路标为参照物,小强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4.C【详解】A.刻度尺的 0刻度线没有对齐被测工件的一边,故 A错误;B.图中刻度尺的使用符合要求,工件左端与 0.00cm 整刻度线对齐,物体的长度应该是2.50cm 0.00cm 2.50cm,故 B错误;C.图中刻度尺的使用符合要求,刻度尺分度值为 1mm,读数为3.51cm 1.00cm 2.51cm,故 C正确;D.刻度尺的有刻度线的一侧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故 D错误。答案第 1页,共 8页故选 C。5.C【详解】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个定值,该物体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故 C正确,ABD错误。故选 C。6.A【详解】AB.由图知道,经过 6min,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 s甲 1.2km, s乙 0.6km因为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车在乙车的前方s s甲 s乙 1.2km-0.6km=0.6km故 A正确,B错误;D.由图知道,经过 6min,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 s甲 1.2km, s乙 0.6km则甲乙的速度v s甲 =1.2km分别是 甲 =0.2km/mins乙 0.6km, v乙 = =0.1km/mint甲 6min t乙 6min即乙车比甲车慢 v甲 v乙 0.1km/min 1.7m/s故 D错误;v ss 1.6kmC.由 知道,通过 1.6km的路程,乙需要 t = =16mint v乙 0.1km/min故 C错误。故选 A。7.Bs甲t v s vv s 3 3 9【详解】由速度公式 可知,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甲 甲 甲 乙 t t s乙 乙 s乙v甲 2 1 2v乙故选 B。8.B【详解】A.铁块生锈是化学变化,故 A不符合题意;B.太阳落山,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 B符合题意;C.星光闪闪是光现象,故 C不符合题意;D.种子萌芽是生物现象,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9.CD答案第 2页,共 8页【详解】匀速直线运动的 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 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A.①图是 s﹣t图像,表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 A不符合题意;B.③图是 v﹣t图像,随着时间的改变速度不断减小,表明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故 B不符合题意;C.②图是 s﹣t图像,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符合题意;D.④图是 v﹣t图像,随着时间的增加,速度不变,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D符合题意。故选 CD。10.BCD【详解】A.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 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 4m/s,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红的大,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故 A正确,不符合题意;B.题目中只给出了 v的大小关系,没有提到 t,所以无法确定路程 s的大小关系,故 B错误,符合题意;C.题目中只给出了 v的大小关系,没有提到路程 s,所以无法确定运动时间 t的大小关系,故 C错误,符合题意;D.平均速度只能描述出两人全程平均的运动快慢的情况,却无法判定在任一时刻的快慢情况,平均速度大的,不一定任何时刻速度都大,故 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CD。11. 行驶的列车 静止【详解】[1][2]妈妈看了一下站台的指示牌,说:“咱们的车确实没有动。”说明以地面(或站台)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爸爸说车已经启动了,说明他选择的参照物是行驶的列车。12. 运动 3.83【详解】[1]以飘舞的落叶为参照物,地面与落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飘舞的落叶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2]由图可知,刻度尺上 1cm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树叶左侧与 0刻度线对齐,右侧约为 3.83cm,则树叶的长度为 L 3.83cm13. 运动 中学生与盆栽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答案第 3页,共 8页【详解】[1][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以盆栽为参照物,观察中学生的位置,发现中学生相对于盆栽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中学生是运动的。14. 静止 运动【详解】[1]收割机和运输车保持同方向、同速度前进,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另一个是静止的。[2]以地面为参照物,收割机和运输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收割机和运输车是运动的。15. 1s内通过的路程是 4m 25∶16【详解】[1]平均速度是 4m/s,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指该物体在 1s内通过的路程是 4m。s[2]由公式 v 可知,小林和小明用时之比为tst : t 林s明 s: 林v 5 5 25林 明 明 v林 v明 s明 v林 4 4 1616. 50 1.67【详解】[1]后一半的路程s s 500m2 250m2 2后一半的路程用的时间t s2 250m2 50sv2 5m / s[2]前一半的路程s s 500m1 250m2 2前一半的路程用的时间t s1 250m1 250sv1 1m / 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时间t t1 t2 250s 50s 300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v s 500m 1.67m / st 300s17. 平衡车 相对 属于【详解】[1]行驶时车上的人与平衡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与公路边的树木位置发生了变化,故如果说树木是运动的,那参照物就是平衡车。[2]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也不相同。答案第 4页,共 8页[3]电动平衡车行驶时,它和与公路边的树木位置发生了变化,故电动平衡车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18.(1)米(2)30(3)千米/小时(4)微米【详解】(1)长度估测中,一层楼的高度约为 3.5m。(2)已知1m / s 3.6km / h,则108km / h 108 1 m / s 30m / s3.6(3)名初中生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1m / s 3.6km / h,即为 4km/h。(4)头发的直径较小,因此人的头发直径约为 70微米。19. m/s 9 :8 8:9【详解】[1]人步行速度约为 1.1m/s ,这是生活中通过大量测量统计得出的常见数值。[2]甲、乙二人散步,路程之比为 3:2,时间之比为 4:3,速度之比为s甲v甲 t甲 s甲 t乙 3 3 9 v s乙 乙 s乙 t甲 2 4 8t乙[3]若甲、乙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s甲t甲 v甲 s甲 v乙 1 8 8 s t乙 乙 s乙 v甲 1 9 9v乙20. 1mm(0.1cm) 3.80cm 40 5【详解】[1][2]由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L=9.80cm-6.00cm=3.80cm[3]由图可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0min;偏向“1”一侧,说明大表盘的读数应读大于 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1s,指针在 4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 40s,则该秒表的读数为 40s。[4]小王跑完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答案第 5页,共 8页v s 200m 5m / st 40s21.(1)0.25 0.36(2)C(3)小(4)AC【详解】(1)由题意可知,则 sAB 0.5m,小车通过 AB段的平均速度v sAB 0.5mAB 0.25m / stAB 2s(2)A.图象 A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则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 A不符合题意;B.图象 B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速度不发生变化,说明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B不符合题意;C.图象 C表示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逐渐增加,说明小车在做加速运动,符合小车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大的情况。故 C符合题意;D.图象 D表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说明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3)如果小车未开始运动就计时,记录的时间会比实际运动时间偏大。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 s ,当路程一定时,时间偏大,速度的测量值就偏小。t(4)A.熟练使用电子停表,可以更准确地操作停表,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从而减小测量误差。故 A符合题意;B. 适当减小选定位置的间距,小车通过该间距的时间会更短,测量时间的误差会更大。故 B不符合题意;C .光电计时器比电子停表更精确,能够更准确地测量时间,从而减小测量误差。故 C符合题意。故选 AC。22.(1)30(2) 快 小于(3)4(4)=答案第 6页,共 8页【详解】(1)2位置到 3位置共 3块砖,故从 2位置到 3位置的距离 s2 30cm。(2)[1]小球 1位置到 2位置共 2块砖,故从 1位置到 2位置的距离 s1 20cm,平均速度为v s 1 0.2m1 =2m/s,小球 2位置到 3位置共 3块砖,故从 2位置到 3位置的距离 s2 30cm,t 0.1s平均速度为 v2 3m/s,小球 3位置到 4位置共 4块砖,故从 3位置到 4位置的距离 s3 40cm,平均速度为 v3 4m/s,小球 4位置到 5位置共 5块砖,故从 4位置到 5位置的距离 s4 50cm,平均速度为 v4 5m / s,故可以得出小球越来越快。[2]小球从 1位置到 2位置时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从 4位置到 5位置时的平均速度。(3)小球从 3位置到 4位置时的平均速度 v3 4m/s(4)根据以上规律可以得出小球每0.1s内移动距离会增加 10cm,故猜想小球从位置 5到位置 6的距离为 60cm。s23.(1) v 刻度尺t(2) 小 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3) > 不能(4)偏小【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的长度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实验“测s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v 。t[2]本实验中通常使用刻度尺测量所通过的路程,使用秒表测量通过某段路程所用时间,所以为了完成本测量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刻度尺。(2)[1][2]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斜面坡度太大,会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太快,造成小车过斜面中点及终点时的时间难以准确测量,误差太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斜面坡度应较小一些,目的是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3)[1]因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由此可判断:小车上半程 AB的平均速度 v2最小,下半程 BC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 AC的平均速度 v1居中,所以v1 v2[2]因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在 A点时速度为 0,到达中点 B点时有一定的速度,到达 C点时速度最大;测量下半程 BC的平均速度时,若直接从 B点静止释放进行测量,则测量所得时间并不是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经过下半程时所用时间,所以测量下半程 BC的平均速度时不能直接从 B点静止释放进行测量并计算,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得到下半程 BC答案第 7页,共 8页s的平均速度:通过计算求得 tBC tAC tAB,sBC sAB,再利用公式 v 计算求得。t(4)由题意可知,实验时,小明因紧张按下秒表的同时会向后拉一点才松开小车,这样操s作会导致测量出的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偏大,根据公式 v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t会偏小。24. 速度不能超过 80km/h 运动 72km/h 45min【详解】(1)[1]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 80km/h。[2]汽车驶过标志牌时,标志牌与小宇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标志牌相对小宇是运动的。s(2)[3]已知行驶的时间,通过标志牌知道路程,根据公式 v 可求得汽车的速度tv s 60km 72km / ht 50 h60s(3)[4]通过标志牌知道路程和最大行驶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式 t 即可求得最快的时v间t ' s 60km 0.75h 45minv ' 80km / h答案第 8页,共 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