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矿产资源与绿色发展 知识梳理课件(共33张PPT) 2025~2026学年度粤教·粤人版八上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矿产资源与绿色发展 知识梳理课件(共33张PPT) 2025~2026学年度粤教·粤人版八上地理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石炭·并引(节选)
苏轼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盘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诗中的“石炭”是指煤炭。在发现煤炭之前,冬日里徐州城里的居民只能通过高价购买薪柴生火取暖,百姓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自从发现煤炭之后,人们不仅不再去伐木烧炭取暖,而且还能用其为燃料冶炼铁矿,铸造钢刀。
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与合理利用
第四节 矿产资源与绿色发展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前|知识梳理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一、矿产资源特征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78~80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基本概念
(1)定义: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2)分类: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将其分为[1]能源矿产、
[2]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
能源
金属
2.我国矿产资源的特征
(1)种类多样,储量丰富: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钨、锡、锑、[3]稀土等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4]煤炭、钒、钼、锂等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2)人均占有量少: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3/5。
稀土
煤炭
3/5
(3)分布特征: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
矿产资源 煤炭 陆上石油 天然气 有色金属
分布地区 集中分布在[6]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 集中分布在[7]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及[8]四川盆地 多分布在 [9]西部地区 主要分布在[10]南方地区
山西
东北
四川盆地
西部
南方
(4)开发成本高。
①我国的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大部分品位[11]较低。
②我国一半以上的矿产以共生的形式蕴藏,利用难度[12]大、开采成本
[13]高。
3.矿产资源的利用: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14]合理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较低


合理开发
二、绿色转型发展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80~82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矿产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2)推动全社会节约矿产资源,提高[15]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资源利用效率
2.我国能源安全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16]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消费占比较小。
(2)保障措施:为保障国家能源矿产安全,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17]清洁低碳能源,并加强能源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合作,促进能源进口的[18]多元化。
(3)我国油气进口的四大通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东北)、中缅油气管道(西南)、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北)、海上油气进口通道。
煤炭
清洁低碳
多元化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点拨重点难点]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存在问题 对策
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居多,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 提高资源的提取和利用水平,研究贫矿和共生矿的利用方式,扩大矿产的利用范围
乱采滥挖,既破坏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①依据相关法律合理开矿、护矿;②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矿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减少资源浪费;③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促进矿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新发现的数量和新探明的储量增长缓慢,矿产储量减少的矿种增多 ①提高资源勘探的技术水平,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②开发替代性新材料以应对部分矿产日渐减少甚至枯竭;③提高资源回收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节约利用资源
存在问题 对策
部分矿产资源供不应求局面较为突出 宏观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实现全国矿产供需总量平衡
资源的生产地和消费地距离较远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矿产资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安全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能源为主,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比较小,清洁能源占比较低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对短缺,且对外依存度较高 ①加大国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力度,合理开发国内油气资源,提高油气资源的自给能力;②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基地;③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
[随堂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矿产资源特征
  (2025年河南周口月考)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下图为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类丰富,且分布均匀
B.锡、铝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C.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D.煤、石油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
2.适合发展钢铁工业的城市是( )
A.大庆 B.金昌
C.德兴 D.攀枝花
D
知识点二 绿色转型发展
  (2025年山西忻州期末)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煤炭资源占全国比重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B.南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C.山西省煤炭资源最丰富
D.晋、陕煤炭总量占比超50%
C
4.下列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表述,不合理的是( )
A.不断扩大开采规模
B.适度开采,注重环境保护
C.不断提高开采技术
D.寻找可再生、可替代资源
A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堂|重难突破篇
课后|高效提能篇
课前|知识梳理篇
[基础练]
  (2024年广西南宁模拟)2023年5月17日,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发现了一座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世界级巨型单体金矿床。下图示意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已探明金矿储量分布比例。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矿属于( )
A.能源矿产资源 B.可再生资源
C.非可再生资源 D.非金属矿产资源
C
2.我国目前已探明金矿储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河北省 B.山东省
C.福建省 D.河南省
B
  [综合思维](2025年福建莆田期末)我国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已发现的有173种,其中石油、煤炭、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共占80%左右。如图为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地区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我国( )
A.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匀
B.甘肃的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
C.陕西石油储量占比大于天然气
D.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D
4.我国实施能源从西部地区调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
B.解决人均能源占有量少的问题
C.改善西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D.优化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A
[培优练]
  (2024年贵州贵阳期末)稀土是重要战略资源,也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是高科技领域多种功能性材料的关键元素。我国稀土产量全球第一,储量较大,但近些年储量占世界比重逐年下降,2020年我国对稀土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下图为江西赣州稀土开采和利用状况图。据此完成第5~7题。
5.2020年我国对稀土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和合理开发优势矿产
B.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C.我国稀土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D.我国稀土产量全球占比上升
A
6.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简单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B
7.下列有关赣州稀土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的有( )
①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持续加大开采规模 ③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④加大废弃矿山的复垦,恢复植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8.(2025年陕西榆林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天然气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天然气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影。2021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材料二 下图示意2000—202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及对外依存度变化,下表为天然气与石油、煤炭燃烧特性的对比表。
特性(或指标) 天然气 石油 煤炭
二氧化碳排放 较低 中等 较高
二氧化硫排放 非常低 中等 较高
颗粒物排放 极低 中等 高
燃烧效率 高 中高 中等
(1)结合上表,说说我国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的原因。
①天然气燃烧效率高;②天然气燃烧几乎不排放污染物质,环保清洁;等等。
(2)说出图示时间段我国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对外依存度的变化特点。
①图示时间段我国天然气产量增大;②消费量增大;③对外依存度呈增加趋势。
(3)为降低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我国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①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力度;②加大国内天然气开发力度;③推广天然气的高效利用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