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课件)(共34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课件)(共34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1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体会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牵挂,感受诗人的真挚友情。
4
素养目标
新课导入
文学常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PART 01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
李白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豪放飘逸,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人物介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写作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即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jiè)远方的朋友,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文体知识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
整体感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PART 02
诗歌朗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七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这首诗押“i”韵。
题目解读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注释译文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
〔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整体感知
作品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PART 03
作品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字用得很精彩,请赏析。
明确:
①“尽”字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
②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作品鉴赏
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记叙
表达作者惜友之情,友人已经走了,并且受了贬谪而走。“过五溪”可见迁至荒凉,道路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显现,流露出作者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
作品鉴赏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明月”在诗中扮演什么角色?
明确:①明月扮演了知心人的角色。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不仅要托月寄情,还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
作品鉴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
明确: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作品鉴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三层意思
明确:
①诗人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处倾诉,无人理解,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
②明月分照两地,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
③诗人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自己对朋友的问候。
归纳总结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PART 04
作品鉴赏
说说本诗是如何凸显“愁心”二字的?
明确: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出“愁心”。
因为杨花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
“子规”叫声凄惨,好像有一种“不如归去”的意思,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作品鉴赏
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明确:①“杨花”4-5月飘落,点明时节——暮春。②“子规”啼叫声近似“不如归去”(归家),二者结合便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③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前途命运未卜;结合“不如归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希望他早日归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得知挚友被贬的惊愕、痛惜之情。
作品鉴赏
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
明确: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作品鉴赏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现出这种浪漫情怀?
明确:最后两句
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能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情谊,想想奇特,突破了现实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开头写杨花落尽、子规啼叫,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杨花”飘忽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古代诗歌中是悲苦的象征。因此,本诗的写景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显。
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愁心”具体化,并将它寄予明月,让它与明月一同伴随友人到夜郎西。原本无情的明月,在诗人的笔下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带着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之心陪伴朋友到夜郎西。
2. 想象奇特,笔势灵动
写作特色
文章主旨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助月亮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贬镝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板书设计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关心
慰问
同情
抒情
写景叙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当堂检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PART 05
当堂检测
1. 理解型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道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描绘南国暮春景象,烘托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当堂检测
2. 下列关于诗歌的朗读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要读得喜悦昂扬,体现出明丽的春日氛围。
B. 第二句中“过五溪”要重读,表现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 第三句和第四句中间停顿要稍长,制造悬念,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D. 第四句“夜郎西”可作长音处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安慰。
A
解析:A项,“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杨花凋零、杜鹃啼叫的景象,营造出的是一种哀伤、惆怅的氛围,而非明丽的春日氛围,所以第一句不应读得喜悦昂扬。故选A。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堂检测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赠汪伦》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如约前往送别的场面,写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礼俗、快乐自由的人。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子规”起笔,点明此时为初春,体现出春天已来,但游子仍漂泊在外、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内心的凄苦。
C.这两首诗歌均作于李白青年漫游时期,此时的李白无法体会晚年所作“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所蕴含的愉悦。
D.李白不仅送别过王昌龄,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了孟浩然,二者都饱含诗人对好友前行的担忧、不舍和牵挂。
C
解析:A项有误,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表明汪伦是突然来送行的,并非“如约前往”;B项有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是暮春景象,而非“初春”;D项有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更多的是对友人去扬州的羡慕和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没有体现出对好友前行的担忧。故选C。
当堂检测
4. 在春天的一堂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让大家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境给下面这幅图进行着色。有人认为应该着冷色调,有人认为着暖色调,你如何看?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应该着冷色调。
理由:“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的是暮春之景,杨花飘落、子规悲啼,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表达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担忧与牵挂。冷色调能更好地渲染这种哀伤、忧愁的氛围,与诗句所传达的情感相契合,所以适合着冷色调。
解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里,杨花凋零、子规悲鸣,勾勒出暮春时节的萧瑟之景,为全诗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寄寓着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深切担忧与牵挂。色彩本身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冷色调能通过视觉上的清冷感,直观渲染出哀伤忧愁的氛围,强化诗歌的情感张力;而暖色调传递的明快、温暖,与诗句传达的情感相悖。因此,选择冷色调更能准确诠释诗句的意境与情感,贴合题目要求。




XIE XIE GUAN KAN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