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任务一 新闻阅读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
你知道多少
了解作者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警世钟声”之意。 自 2008 年 11 月《人民日报》推出“钟声”的笔名后,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题解读
“行”,举行。 公祭,指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佑”,护佑。 题目准确、直观,直接点明了新闻事件及其意义。
背景探寻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牢记历史、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
必备知识
新闻评论
定义:新闻评论就是作者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分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专栏评论、编者按等。
特点: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
消息(或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传播事实信息 发表意见信息
以叙述为主 以议论为主
告知信息、传播信息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蜻蜓点水、表面信息 深入本质、探究深层根源
新闻报道汙隔是新闻评论的基础,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深化, 一个报道事实经过,一个揭示事实本质, 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将信息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字音识记
1. 重点字
国殇 ( shāng ) 铭记 ( míng ) 初衷 ( zhōng )
杀戮 ( lù ) 篡改 ( cuàn ) 振聋发聩 ( kuì )



矢志 ( shǐ ) 抵赖 ( lài ) 妄图 ( wàng )
呓语 ( yì ) 彰显 ( zhāng ) 缅怀 ( miǎn )
惨绝人寰 ( huán )
2. 多音字
( nàn ) 死难者

( nán ) 难度
( xiàng ) 真相

( xiāng ) 相信
字形辨识
戮 ( lù ) 杀戮
戳 ( chuō ) 戳穿
谬 ( miù ) 荒谬
缅 ( miǎn ) 缅怀
湎 ( miǎn ) 沉湎
遁 ( dùn ) 遁形
循 ( xún ) 遵循
翼 ( yì ) 右翼
冀 ( jì ) 希冀
词语积累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悲惨的程度人间从未有过,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颠倒黑自: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妄图:狂妄地谋划。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缅怀:怀念;追想 (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 (语出《论语·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近义词辨析
振聋发聩 —— 震耳欲聋
相同点:都有声音很大的意思。
不同点:“振聋发聩”侧重指在精神层面使人清醒过来。“震耳欲聋”侧重指声音极大。
辨析:
1.“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钱学森的这句话掷地有声,____________。
2. 黄果树瀑布像一条银龙,呼啸着从天上冲下来,地动山摇,_____________。
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课文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1)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国家公祭)和写作目的 (为佑世界和平)。
(2) 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请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①) 简要概括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②-④) 详细介绍当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 (⑤-⑥)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
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
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第 1 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
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第 2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事实论证。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正义之士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遗忘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 3 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第 4 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 5 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 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 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 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鰉搜定信念。
本篇新闻评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试简要分析其行文思路。(考点: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先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背景与意义写起,点出“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核心观点。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然后展开论述:第 2 段从正面举例,指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
第 3 段从反面举例,揭露并批判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丑恶嘴脸;
第 4 段以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的建议为例,论证历史事实不会因抵赖而消失。
最后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强调观点,以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的事实,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再次表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誓死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主旨点晴
这篇新闻评论,从国家公祭鼎铭文谈起,阐述了设立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采用正反对比、列举事实等方法,剖析了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的险恶用心,申明中国一以贯之的立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主旨点晴
1.语言通俗,颇有深意。本文初读通俗易懂,细品颇有深意,朴素的话语中隐藏着丰厚的内涵。例如,“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一句中的“篡改”一词,既浅显通俗,又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用作假的手段歪曲历史的丑恶面目;同时,“篡改”前面还用“大规模”修饰,就更能让人们看清这些右翼分子猖獗的面目和险恶的用心。
再如,“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一句,通俗平实,但南京的巨变却一目了然:1937 年,南京是被侵华日军屠杀的恐怖之地,人心惶惶,恐怖至极;如今,南京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幸福圣地。
2. 事实确凿,议论精当。文章列举了许多国际范围内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坚持世界和平立场的新闻事件,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企图扭曲历史的丑恶行径,引用了权威人士的正义言论等,这些论据使文章的立场观点有了充分的事实支撑,言之凿凿,不可辩驳。
3.用词精练,铿锵有力。“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只用四个四字短语便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险恶用心。“梦中呓语”“无处遁形”有力地讽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痴心妄想和狼狈形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派 qiǎn 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他们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 6 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写道“【A】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地或两三成群地在全市游荡,任意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致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 hè 无不填满尸体。”
据调查统计:【B】日军集体大屠杀 28 案,死亡人数约 19 万,零散屠杀 858 案,死亡人数大约 15 万左右。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 6 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 30 多万人。

难道日本侵略者不应该对此反思吗


(1)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填字母)。
派 qiǎn _________
屠杀___________( A. tú B. tǔ )
大街小巷 __________ ( A. xiàng B. gǎng )
沟 hè _________

A
A

(2)下列句子中哪一个是病句 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
【B】日军集体大屠杀 28 案,死亡人数约19 万,零散屠杀 858 案,死亡人数大约 15 万左右。
B 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者“左右”。
(3) 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把“难道日本侵略者不应该对此反思吗 ”改为肯定句,并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侵略者应该对此反思。原句运用反问的句式,语气强烈,感情表达充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