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观念课件(37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观念课件(37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遵德守法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第1课时树立法治观念
新知导入
集体闯红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思考:集体闯红灯现象反应了什么问题
点拨:社会生活中部分人缺乏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
道德修养:将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明白守法是基本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规范自身行为。
法治观念: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等法治观念,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
健全人格:通过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自律、理性、负责的人格品质,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
责任意识:意识到自身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责任,积极传播法治观念,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贡献力量。
自学导航:
3.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2..法治观念的含义?
4.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七下11.1 法律的作用(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三种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法典》
责任:赔偿费用、赔礼道歉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责任:拘留、罚款
违反:《刑法》
责任:拘役、罚金、有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常见情形:抢劫、致人重伤,醉驾、情形严重
一般违法行为
(情节相对轻微)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情节严重)
常见情形: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
谎报险情、交通违法
生活观察
某小区高层发生火灾,消防员小谢在抢险灭火过程中壮烈牺牲,上级部批准他为烈士。曾某在100多人的网上聊天群里公然发表侮辱性言论,歪曲小 谢英勇牺牲的事实。对此,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对烈士小谢名誉的侵害,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判决曾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在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该案判决后,参与审理的人民陪审员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到校园、社区、企业以案释法,助推树立尊崇英烈、尊重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
思考:曾某的行为给你什么警示
人民陪审员以案释法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1)警示:要尊重英雄烈士,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触犯法律。
(2)意义: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营造尊崇英烈、尊重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岗。
2025年5月28日,山东烟台,一位游戏主播秋止(真名:姚某)在直播打游戏时,嘴一快、念一歪,把邱少云和游戏人物的死亡场景扯到一起,语气轻佻,配合着枪声特效,还真以为自己加了个好笑的“游戏滤镜”。
话音刚落,弹幕瞬间炸开锅,不是夸主播“梗玩得溜”,而是一水儿的谴责、吐槽,引发网民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经人举报后,姚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陈述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姚某处以行政拘留。
姚某为何被行政拘留?他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姚某被法律制裁的背后体现了什么?
探究一: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1)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笔记】 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探究新知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的基本作用)
(2)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3)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温故知新 七下9.2:法律的作用(法律如何保障生活)
探究新知
生活中的这些违法行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给我们什么警示?
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
探究二:法治观念的含义
探究新知
含义: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笔记】 2.法治观念的含义
探究新知
如果放任姚某的行为,社会会出现什么后果?
姚某自称“开玩笑”,为何仍被法律制裁?

法治是社会进步与秩序的保障

探究三: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姚某的行为不仅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可能会削弱公众对法治的信任。
《英雄烈士保护法》第22条(禁止歪曲、丑化英烈事迹)。法律明确划定“言论自由”与 “侵权违法”的边界,为行为提供可预测的评价标准。
法律是评价行为合法性的准绳
探究新知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②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笔记】 3.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1.职能科学 2.权责法定
3.执法严明 4.公开公正
5.智能高效 6.廉洁诚信
7.人民满意 8.决策监督
1.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1.推进宪法法律的实施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3.完善法律的实施机制
知识拓展:
要求
一体建设
目标
主体
基础
探究新知
姚某案件中,网民不是夸主播“梗玩得溜”,而是一水儿的谴责、吐槽,甚至直接举报。显示公众对法律价值的认同。这种内心拥护让法律从 纸上条文变为行动准则,形成人人捍卫法治的社会氛围。
如果法律仅靠强制力执行,能否实现社会治理目标?
探究新知
【笔记】 3.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
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探究新知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习近平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
探究拓展
第一,制立良法。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第二,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三,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第四,注重守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的条件
探究新知
【笔记总结】 3.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②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探究新知
(1)敬畏和信仰法律。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②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笔记】 4.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
探究四: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探究新知
“有事找律师!”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法律意识!所以,要从娃娃抓起……
深入普法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共同参与、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法治教育、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你的童年“三大件”是什么?零食、玩具、动画片。就问谁能逃得过?在这些想想都欢乐的童年回忆里,可能存在着一些违法乱纪……是的,你没看错,撒贝宁终于在《今日说法》里把魔掌伸向了动!画!片!
相关链接
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计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 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 明显增强。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 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 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 “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思 考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
点拨: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探究新知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①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笔记】 4.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
探究新知
模拟法庭
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辩论赛
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法律学习宣传活动
探究新知
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客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蛮横,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台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
回顾新闻案例1
案例2
(1)对比两个案例,分析行为人分别违反了哪些法律?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从“堵门”到”袭警“,反映出法治素养缺失的哪些表现?结合自身,思考如何避免类似行为?
案例1违反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行政违法行为;
案例2中的于某违反的是《刑法》,是刑事违法行为。
表现:无视法律边界、规则意识淡薄、权利义务失衡。
避免类似行为需要主动学法,敬畏法律权威,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探究新知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①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笔记】 4.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
探究新知
【笔记总结】 4.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1)敬畏和信仰法律
课堂小结
1.法律的含义和要求
2.原因
3. 要求
(1)敬畏、信仰
(2)积极主动学习
(3)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含义: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法律范围内,行为准则,依照法律,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法治国家
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法律的权威
6.1树立法治观念
课堂练习
1.学校开展“普法护航助成长”为主题的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 )
A.有利于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B.能够实现全民自觉守法
C.有助于学生制定法律法规
D.可以杜绝学生违法犯罪
A
课堂练习
2.一男子酒后拨打119谎称起火。当接线员询问起火位置等信息时,男子却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在连番追问下承认打的是骚扰电话。事后,该男子被当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这一案例说明( )
A.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B.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
C.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D.公民应该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D
课堂练习
3.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这启示我们( )
A.要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B.法律主要依靠道德保证实施
C.法律可以保护我们的所有权益
D.只要将法律铭刻于心,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A
课堂练习
4.某地人民检察院联合教育局,聘任多名中小学生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法治小助理”,承担校园法治教育宣传员和监督员的职责。该举措有利于( )
①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
②鼓励学生参与法治实践
③提高青少年的执法能力
④加强青少年的司法保护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B
课堂练习
5.2025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以“民法典进企业”为重点,组织开展民法典系列普法宣传。这样做有利于( )
A.保证学生守法 B.提升法治素养
C.杜绝学生违法 D.培养高雅情趣
B
课堂练习
6.2025年5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我国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近3000场,全网点击量超过120亿次。网民积极参与普法活动( )
A.说明诉讼是处理纠纷的最权威手段
B.体现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C.可以确保公正司法,捍卫公平正义
D.表明推进厉行法治须保证严格执法
B
课堂练习
初中生小林在小区散步时,看到几位老人在健身器材旁争吵。原来,是有人为给宠物狗腾地方,擅自拆除了公共休息椅的坐垫,导致居民无处歇脚。小林想起《民法典》中关于公共设施保护的规定,主动上前劝阻:“破坏公共设施是侵犯大家共同权益的行为,咱们小区的管理规约也有相关规定。” 随后,她和几位老人一起请物业调取监控,找到当事人并耐心沟通,最终当事人认识到错误并赔偿了损失。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析小林的行为。(4分)
【答案】小林的行为是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规则的正确表现。(1分)
小林有较强的法治观念,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运用所了解的法律知识正确参与社会生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4分)
审设问:
析材料、联知识:
小林主动运用相关法律来维护小区公共设施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