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短文二篇》跟踪学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短文二篇》跟踪学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短文二篇》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根据课文填空。(10分)
(1)《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句子是:“ , 。”
(2)《答谢中书书》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美景,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复杂微妙情感的语句是:“ ? ?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9分)
(1)五色交晖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念无与为乐者
(7)相与步于中庭
(8)盖竹柏影也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献] ,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4.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4分)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们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2分)
①赤壁 ②密州 ③承天寺 ④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课内精读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16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
7.请简要赏析“沉鳞竞跃”中的“竞”字。(3分)
★8.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细细品读,你觉得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吗?(6分)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15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月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三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的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11.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4分)
★12.文中的“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4分)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拓展阅读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②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囊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③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④有可感者,故记之。
(节选自戴名世《慧庆寺玉兰记》,有删改)
【注释】①朱先生:朱彝尊,清初文学家。②丁亥:康熙四十六年。③幽潜:幽居避世。④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3.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狼径去/先生去
B.盖竹柏影也/盖二百年物
C.四时俱备/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
D.故渔者歌曰/而在慧庆者如故
14.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断句。(3分)
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
★15.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或融情于景,或借物抒怀。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文和《答谢中书书》所寄予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短文二篇》跟踪学习
1.(1)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2)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辉映 (2)消散 (3)坠落 (4)指水中潜游的鱼 (5)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6)考虑,想到 (7)共同,一起 (8)大概是 (9)只是
3.B(阅读文段可知,这是有关“游记小品”的文段。③句首先指出“游记小品”,引出下文,故置于首位。④句由陶弘景的名句引出下文“山川之美”的美文。①⑤两句分别从“游记”和“小品”两个不同文体特点入手,介绍其文学魅力。②句“因此”是提示性信息,对以上文句进行总结。故选B。)
4.(1)示例: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示例:谪人共婵娟排忧遣愁
5.(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C(“繁多杂乱”说法不对,“猿鸟乱鸣”在文中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7.“竞”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鱼儿的多和活泼,而且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游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画面,渲染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
★8.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9.(1)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10.D(根据文意,“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指月光如积水般澄澈,并不是真的写水,故“写水突出其清”说法有误。)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藻、荇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12.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屡遭贬谪,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个闲人。
13.D(A.离开;B.大概是;C.季节,时节;D.所以/原来。)
14.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
★15.《答谢中书书》描写了高峰、清流、石壁、丛林、翠竹和晨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本文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揭示出庸劣者因居“繁华之地”而易得名,俊杰者以“地僻而鲜居人”却被埋没的道理,既表明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被弃置的感慨,更表现出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热情。表达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参考译文】慧庆寺离阊门有四五里的距离,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里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可能会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一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玉兰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