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3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精心设计的模块,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探究固体混合与分离的科学原理。
模块一:生活中固体的混合。本模块以八宝粥食材、中药包、猫砂等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混合物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聚焦“固体的混合”这一主题。通过观察这些混合物的组成和特点,初步建立起“混合物”的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混合物”的科学定义和特性奠定基础。
模块二: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本模块通过测量和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固体混合后的质量和体积变化。通过研究发现,混合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体现了“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而体积的变化则是由于固体颗粒间存在大小不同的空隙,混合时颗粒相互填充这些空隙。这一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帮助他们从微观角度理解固体混合的特性。
模块三:分离混合后的固体。本模块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分离方法,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交流需要分离固体混合物的场景,增强科学应用意识;活动二,学生亲自动手分离混合物,进一步促进对固体知识的运用,深化对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探究兴趣的高峰期,对生活中的混合与分离现象有一定的直观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辨别常见固体的形状、大小等外部属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然而,学生对“物质的质量不变”“颗粒空隙”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可视化模型来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记录和简单实验设计的能力,但在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如量筒读数、电子秤调零与使用)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从认知特点来看,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偏好动手操作和生活情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降低探究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不同固体混合的其他例子。
科学思维: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并作出合理解释。
探究实践: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态度责任: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如实记录相关信息,乐于表达与倾听。
【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解释比较结果。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固体混合物分离开来。
【教材准备】
教师材料:PPT。
分组材料:电子秤、托盘、量筒、黄豆、绿豆、玉米粉若干、漏斗、木屑、铁屑、红糖、沙子、磁铁、搅拌棒、水。
【教材用时】
1 课时。
【教材过程】
模块一:生活中固体的混合
1.观察八宝米并交流:同学们,你们喝过八宝粥吗?你知道八宝粥是用什么原料制作的吗?八宝米就是制作八宝粥的原料之一,这里面都有些什么呢?
2.提问:这些谷物是固体还是液体?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
3.观察中药材和猫砂:这两样你见过吗?请仔细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要将它们混合起来呢?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将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
5.小结:看来,为了满足多种需求,我们常常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起来。
模块二: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
导入: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固体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那么把固体混合以后,它们的质量、体积会不会改变?能做出你的猜想吗?
2.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我们需要逐一进行验证。
(一)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1.谈话:这里有黄豆、绿豆和玉米粉三种固体,如何用它们来研究不同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会不会变化呢?请围绕“用什么工具?怎么做?”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完成方案设计。
4.学生实验并做好数据记录。
5.交流汇报:你们测得的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分别是多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
(二)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1.提问:那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它的体积到底会不会改变呢?我们可以怎么样来研究?
2.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完善方案。
3.补充说明:向量筒中加入固体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漏斗。混合测量时,为了让它们充分混合,可以把三种固体先倒进杯子里,混合后再倒进量筒,然后轻轻地晃一晃,让其表面平整,方便读数。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现象:你们测得的混合前后的体积分别是多少?你们的发现是什么?你认为混合后体积变小的原因是什么?
6.小结: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会变小。
模块三:分离混合后的固体
(一)认识生活中固体混合物的分离现象
1.谈话:刚才我们把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混合在一起,研究了质量和体积的情况。这幅图上混合在一起的又是什么?都是垃圾吗?有没有可以被回收利用的东西呢?
2.谈话:要实现这些固体的回收利用,得先做什么呢?
3.介绍:这些建筑垃圾会被统一收集送到建筑垃圾处理中心,把金属、塑料制品分拣出来后,大块的混凝土会被粉碎,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别应用于多种不同领域,再次发挥价值。
4.谈话:(出示废旧家电)这又是什么?人们为什么对废旧电器进行回收呢?人们在回收利用旧家电时,也需要先将各种零部件进行分离。
5.举例:生活中,像这样,将混合在一起的不同固体分离开来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说一说吗?
(二)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固体混合物
1.谈话:这里有几种固体混合物,你能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出来吗?
2.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分离?要用到什么工具?
3.交流汇报,你准备分离哪一种混合物?怎样分离?用什么工具?
4.补充说明:使用筛子的时候,可以把固体筛到托盘中,分离好以后再倒入塑料杯中。
5.学生分组实验。
6.展示交流:哪一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分离成果?
7.小结:不同类型的固体混合物,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煮饭时用到的大米、小米来自成熟的谷穗。课后,请同学们采摘一束谷穗,观察它的构造,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分离出米粒,并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板书设计】
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质量不变
混合
体积变小
分离:过筛、磁吸、溶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