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唐诗五首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26张PPT)
第三单元
14 唐诗五首
阅读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必备知识
律 诗
概念: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严密而得名。
形式特征:
①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②句数固定。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③押韵严格。 一般情况下,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而且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④要求对仗。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 (即颔联、颈联) 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⑤讲究平仄。律诗必须讲究平仄,句中每个位置上使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有一定之规。
章法结构:
首联 (1、2 句) (起):点题,以叙事为主。
颔联 (3、4 句) (承):首联的延伸。
颈联 (5、6 句) (转):诗意转折变换,别开生面。
尾联 (7、8 句) (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字音识记
东皋 ( gāo ) 犊 ( dú ) 萋萋 ( qī )
征蓬 ( péng ) 荆门 ( jīng ) 白沙堤 ( dī )
字形辨识
暮 ( mù ) 薄暮
幕 ( mù ) 幕布
延 ( yán ) 延迟
廷 ( tíng ) 朝廷
野 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他为开创唐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代表作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独酌》等。
文题解读
《野望》“野望”,即眺望原野。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写作内容表明诗歌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
《山水图》( 局部)〔明〕董其昌作
背景探索
《野望》 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野 望
眺望原野
题目简洁明了,交代了写作对象表明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归依。
落日的余光。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我)傍晚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禵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返回家中。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悟结构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行为、心情。
叙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悟结构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写望之所见景色。
写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悟结构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抒情
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点
时间
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静态 远景
动态 近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静态 远景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 近景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使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尾联中诗人借典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
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平添了一种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抒发了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考点:分析典故。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野望》侧重从__________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主旨点晴
《野望》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抒发了诗人内心孤寂和惆怅的情怀。
黄鹤楼
崔 颢
作者简介
崔颢 (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后期以边塞诗为主,诗风雄浑奔放。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
文体知识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 ( hú ) 矶上。 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本诗以楼名为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背景探索
《黄鹤楼》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离去。
只剩下,仅留下。
飘飘荡荡的样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天空中飘飘荡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地名,今湖北武汉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草木茂盛的样子。
原在湖北武汉西南长江中,后被江水淹没。今天的鹦鹉洲已非唐代故地。
故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太阳将要落山,(我的)故乡又在哪儿呢 雾气弥漫的江面令人产生深深的愁绪。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何崔颢不从眼前实景写起,而是以神话传说开头
巧用典故,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为什么要写黄鹤、白云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诗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作用有何不同
此地空余黄鹤楼
白云干载空悠悠
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白云干载空悠悠
空: “空空的”“空荡荡”之意,“空”字蕴含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重在抒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个叠词描绘出怎样的画面
“历历”描绘出山川的清楚分明,“萋萋”描绘出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么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全诗哀愁的情感是否矛盾
不矛盾,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借江上繁荣景象衬托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许久,不知不觉中夕阳己斜,暮色渐合,诗人想到了什么 请用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会越来越暗,家乡的位置会越来越模糊,作者此刻强烈的思乡之情会越加浓厚,难以排遣。
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考点:虚实结合)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感。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考点:谈观点、说理由)
不合理。
“日暮里”易使人想到“日暮途穷”之意。祖国正处在苦难之中,触发了作者的忧国之情,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
主旨点晴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凭品古迹,抒发了诗人的品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使至塞上
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 (约 701-761),字摩诘,河东 (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人,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 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与孟浩然齐名,二人并称“王孟”。 有《王右丞集》。 代表作有《鸟鸣涧》《从军行》《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文体知识
《使至塞上》 “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时也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边境的景色。
背景探索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 (737),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作于赴边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见所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一说,附属国。
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寒地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 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途中经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又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代边关以点燃一道烽烟的方式报告边境平安,故称孤烟。烟,指烽烟。
指黄河。
浩瀚的沙漠中烽烟直上,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告诉我)统帅正在边防前线。
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首联和领联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
“单车”一辆车,表示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单落寞。
“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情。
首联和领联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分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
孤蓬,又称飞蓬。枯后根断,随风飘转,常比喻漂泊无定的远行之人。
归雁,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想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首联和领联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分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
诗人以“蓬”“雁”自比,流露出自己因备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落寞、孤独。
作者的心情是一成不变的吗 全诗是否一直延续着前两联的孤寂落寞基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画风一转,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融情于景,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同时,寓赞叹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在大雄浑的景色中,作者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列出《使至塞上》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考点:对偶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征蓬”对“归雁”“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像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寂飘零的意境,暗含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独和抑郁之情。
主旨点晴
《使至塞上》记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雄奇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壮阔,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壮阔,风格豪迈潇洒,形成了豪放又浪漫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有《李太白集》传世。
文体知识
《渡荆门送别》“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 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背景探索
《渡荆门送别》该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纵情观赏两岸耸入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于是诗人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平旷的原野。
长江
辽远无际的原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 乘船远渡到荆门之外,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形成
喜爱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以蜀地为故乡。
比喻行程之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的行舟。
“渡”什么意思 “荆门”是哪里 谁送别谁
“渡”是渡船的意思。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人李白 25 岁时出蜀远游,本诗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诗人自己。
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 表达方式是什么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紧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叙事
颔联写了哪些景 写景角度是什么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了高山、平野、江流;
从远景、俯视角度来写的。
颈联写了什么景 写景角度是什么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了江月、云霞;
从近景、仰视角度来写的
“山随平野尽”中“随”的表达效果。
“随”是跟随的意思,随字化静为动,将静止的群山写活了,写出了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的景象,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后所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描绘了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了江水的平静、明净;用海市蜃楼形容变化多姿的江上云霞,描绘了江上的黄昏美景。
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子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写故乡水送别诗人,实际上是诗人在作别故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渡荆门送别》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考点:理解诗歌内容)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渡荆门送别》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点:赏析诗句)
运用拟人手法,借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的行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之情。
【答题技巧】
赏析诗句,既要关注诗句的表面意义,又要关注诗句所表达的主旨、包含的情感、蕴含的哲理、运用的修辞 (如比喻、拟人、夸张、双关、设问、反问、反语、比兴等)、使用的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直抒胸臆等)。
主旨点晴
《渡荆门送别》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霞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 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 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作者简介
文体知识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 题目点明了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背景探索
《钱塘湖春行》该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或四年 ( 823 或 824 ) 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春意盎然,恰到好处。
在《钱塘湖春行》中,钱塘湖指杭州西湖;春,指早春,出行的季节;行,出游,是题目中的关键字,中心词。整个标题给了我们地点、时间、事情三个信息。
题目意思是: (诗人) 在早春之际到钱塘湖出游。
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词语能够看出。
“早莺”,仅仅几处,不多,所以争抢着向阳的树,来试它清脆的歌喉;
“新燕”,不多的几家新燕,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乱花”,老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感觉;
“浅草”,春草初生,故说“浅”,也是早春景象。
“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
因为“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二者都表现了早春的特点,也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成“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
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是争相、竞争,“啄”是用嘴取东西,写出了早莺争相飞向暖树,新燕啄泥筑巢的景象,突出了初春的生机活力,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和“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乱”是繁、多的意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是浅浅的意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
突出了初春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 怎样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接抒情。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点: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 )
A. 首联点题,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C. 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
D.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

主旨点晴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及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余晖的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诗歌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领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
颔联,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写了远望之静景: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间唯见些许落日的余晖,多么宁静开阔、美丽。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着力刻画牧人和猎人回归的生动场景,为整幅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四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辟。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人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中,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只能寄情于山水。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感慨岁月流逝。
领联先写黄鹤杏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便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人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在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四、细读《渡荆门送别》,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领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最终消失,这里诗人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明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镜,写出江水的清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无边的活力,表现出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距离的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人对思乡之情的抒发。
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色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分别描写了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从很多词语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这是乍暖还寒的时候,早莺正在争夺向阳的树木;“啄春泥”说明燕子始回,正在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 初春,乍暖还寒时候 (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2. 仲春 (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 暮春 (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 仲春 (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渡荆门送别》中,领联和颈联都是对仗句。
领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对“江”,“平野”对“大荒”,都是物对物,名词对名词;“随”对“入”,“尽”对“流”都是动词对动词。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对“云”“天镜”对“海楼”,都是名词对名词;“下”对“生”“飞”对“结”,都是动词对动词。
本诗只有一个韵,韵母为“ou”,是平声韵。二(游)、四(流)、六(楼)、八(舟)押韵。
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3)《钱塘湖春行》中,诗人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5) 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意境雄浑,被誉为“独绝千古”。
(6)《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借写家乡水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