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阅读
一 父亲留给儿子的背影,西北高原上不平凡的白杨树,昆明雨季里的草木花果……本单元课文借助对它们的描绘,表达情感,传递哲思。从这些人物形象或自然物象中选择一两个作些分析,可以从其本身的特点、蕴含的思想感情、塑造的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等角度来思考。与同学交流你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参考答案:(示例)《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达思想的象征物。
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文中运用了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集中表现了白杨树的极普通但又不平凡的特点。作者通过联想,由物及人,由对白杨树正直、坚强、倔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来,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 学者张志公认为,在阅读文章时,“比”是“有效的办法之一”。把有相似之处的两三篇放在一起比较,往往“能把各篇的特点显示出来”。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的阅读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通过比较,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1.《背影》和《台阶》都写“父亲”,也都表现了父子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但两篇文章在思路和写作手法上各有特点。试作比较,概括两篇文章各是怎样表现“父亲”形象的。
参考答案:《背影》的思路:课文抓住人物的“背影”来组织材料:开篇点题——难忘“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背影》的写作手法:
①运用倒叙手法开篇,设置悬念。
②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父亲形象。
③以“背影”为线索塑造人物形象。
④似写父亲之迂,实写自己的愧疚。通过情感转变,表现父亲的伟大。
《台阶》的思路:作者以“台阶”为线索组织材料:开端部分,梦想造台阶,表达期盼之情;发展部分,准备造台阶,表达兴奋之情;高潮部分,建造新台阶,充满喜悦之情;结尾部分,台阶成人老,表达失落之情。
《台阶》的写作手法: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台阶”为线索,朴实地叙述父亲的形象。②细节描写出神入化。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如“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表现了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思想内容也各有特点,但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写一小段赏析文宇,谈谈这两篇文章共通的写法。
①两篇文章都是优美的托物言志散文,线索清晰。《白杨礼赞》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全文的感情线索,贯串全文。《井冈翠竹》以井冈山青翠的毛竹为写作对象,以赞颂井冈翠竹的奉献精神为线索,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②两篇文章都托物抒情。《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的象征物。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抗日军民。《井冈翠竹》中的井冈山毛竹,是作者寄托感情的象征物,通过赞颂翠竹,歌颂了井冈山人民的奋斗精神。
③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白杨礼赞》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白杨树正直、伟岸的高大形象,赞美了白杨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井冈翠竹》巧妙运用了拟人、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阐说哲理,但是在表现哲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试概括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差异,比较其不同的表达效果,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小组同学听,互相启发、完善。
《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层层解说。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
接着写整体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这是“扬”。文章层层解说,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了极致。
《我为什么而活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苦难”三个方面阐述“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
4.《昆明的雨》集中表现昆明雨季的人、事、景、物,《济南的冬天》细致描绘济南冬天的风景,《春》《雨的四季》在写景方面也各有特色。比较阅读这几篇文章,用图表或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总结“写景的方法”。
① 常见的写景顺序有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昆明的雨》总体来看是按逻辑顺序写的,本文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一一展现出来,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即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文章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
②常用的写景手法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描等。
朱自清的《春》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是直接描写,“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间接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是动态描写,突出了春雨的细、密、绵长的特点,“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静态描写,写出了春雨的轻盈、朦胧的特点。
③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雨的四季》中,“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树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 标点符号除了表示语句的停顿和语气外,也能与文字相配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叹号使用巧妙,请找出三到五例,连同上下文朗读几遍,加深对叹号作用的体会。参考示例,分析这些叹号的表达效果。
示例:
①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句末的叹号,与“好在”相配合,使全句从“事已如此”的无奈、“不必难过”的宽解,转变为对未来生活的某种期待,与前句中“我”的簌簌流泪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使用叹号的句子看起来是一个陈述句,似乎不应该使用叹号。但是由于整段话都是作者在对读者表达从“恹恹欲睡”到“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情感变化,在这种类似对话的语境中,作者借助叹号,突破了陈述句式的限制,更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惊喜,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作了铺垫。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怕别人照顾不周,决定亲自送“我”叹号的运用,表达出父亲语气的坚定、态度的坚决,表现出父亲再忙也要为儿子送行的殷切之情,凸显了父亲爱子之深切。
②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运用反语,将“我”现在的想法与当年“嘲笑”父亲的“迂”进行对比,叹号表示强烈的语气,增强了作者自责、后悔的情感。
③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一点都不酸!
连用两个叹号,表达出作者对火炭梅名字起得好、味道好的赞叹之情,感情强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