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中虚写和实写的概念。
2.运用虚实结合相关知识,精准鉴赏,规范答题。
“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
辨析概念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特点:
虚构:通过创造想象中不存在的事物或情境来表现真实事物的特点。
夸张:通过夸大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来突出或强化真实事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
追忆过往之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通过想象故国的宫殿依旧存在,与眼前处境形成鲜明反差,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2.设想未来之境。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未来与亲人相聚的温馨场景,凸显当下的思念之情。
3.从对方角度着笔。
如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想象妻子在月夜思念自己,以对方的思念衬托自己的牵挂。
4.摹写梦境、仙境、神话鬼怪。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铁马冰河入梦来”,借梦境表达收复失地的壮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仙境反衬现实的黑暗。
5.表达抽象情感或愿望。
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人设想了五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是虚写。女主人公因情造景,以此作为“与君绝”的条件,突出表现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用虚写的手法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具体表现
虚写总结
回忆:已逝之景
想象:未来之境
联想:从对方的角度
幻想:梦境、梦境、鬼怪之谈、愿望
1.巧寻关键词。
如“梦”“想”“遥想”“忆”“念”“应”等。
(1)名词“梦”常是虚写的标志。
(2)表示推断的动词“想”“忆”“念”
(3)表推断的副词“应”
2.关注时间词。
关注表示过去或者未来的时间词,如“去年”“当年”
“往昔”“今宵”“今夜”等等。
【辨别虚写技巧】
3.关注地名。
思考诗人创作诗歌时本人所处的位置,与诗中所描写的场景是否一致。
如《送魏万之京》中“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诗中的关城、御苑是指潼关和皇家庭苑。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诗句中出现了“渭北”和“江东”两个地名。“渭北”是杜甫所在地,“江东”是李白所在地,两个地名不一致,可推测“江东日暮云”是杜甫的想象,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此处也使用了虚写手法。
【辨别虚写技巧】
【辨别虚写技巧】
4.关注写作对象。
如果写作对象是对方,那么诗句就可能用到了虚写手法。
如《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诗句中的“镜”“云鬓”等字眼,我们大致可推断,诗句描写对象为女子,而非李商隐本人。
小结:
虚实结合的作用
1、虚实结合能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情感(感慨)。(如《越中览古》)
3、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人情感的。(如《雨霖铃》)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虚)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
6、飞流直下三千尺, (实)
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高考解题指导
1.命题方式:
① 请从“虚与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②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③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答题步骤:
①亮出虚实结合手法; 明手法
②分析虚写、实写内容,简要描述;
(诗中实写…或…是实写)
(诗中虚写…或…是虚写) 阐运用
③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 析效果
3.鉴赏示例
下面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何种手法 请简要分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明手法:虚实结合
阐运用:虚写凯旋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实写王城故址鹧鸪乱飞的眼前之景。
析效果:(虚景实景相反相成)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答案:桥(飞桥)、野烟、石矶、桃花、流水是实写;洞是虚写。 
对点训练
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月 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
(2)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释运用】
(3)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析效果】
高考链接
强化训练1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①本诗三、四两句以实写虚。【明技巧】
②第四句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美好春景,但却引发了诗人对山中春意之盎然,以及溪源之深远、溪流之曲折的无限遐想(虚)。【释运用】
③以实(眼前所见)写虚(未见之源头),使春光的美好更具感染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析效果】
强化训练2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强化训练3
送客归江州⑴韩翃hóng
东归复得采真游⑵,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⑶,人家旧在白鸥洲⑷。
风吹山带遥知雨⑸,露湿荷裳已报秋⑹。
闻道泉明居止近⑺,篮舆相访为淹留⑻。
【注】①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②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③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15.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 分)
强化训练3
15.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 分)
①运用虚写。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客人到家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情怀的赞美之情。
②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赞美了客人高洁的情怀。
③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强化训练4
风入松①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②。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③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2.有人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看似无情,实则深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6 分)
强化训练4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起句貌似简单,但用意颇深。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此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愫。
B.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意蕴深邃。
C.“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其怅恨之情,亦甚矣。
D.这首词质朴淡雅,多用典故,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景和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
2.有人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看似无情,实则深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6 分)
1.D。此词描写的景和情涉及现实和回忆。
强化训练4
风入松①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②。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③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
①风入松:词牌名。 ②草:草,起草,拟写。愁草,没有心情写。瘗:埋葬。铭,文体的一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表示哀悼,申述鉴戒。③分携:分手,分别。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西园:在苏州盆门之南,是作者与爱人寓居十年的地方。凝:凝聚。
双鸳:成对的鸳鸯,是指一双绣有鸳鸯的女子鞋子,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强化训练4
风入松①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②。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③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2.有人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看似无情,实则深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6 分)
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 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
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 是实写,“有当时、 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
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④情景交融。“ 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比喻、拟人夸张
描写等
形象描写类
衬托、对比、抑扬
照应、渲染等
情感描写类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用典等
思想表达类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场景描写类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