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课题名称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3课时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课型 新授课课标要求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根据相关标签或说明书辨识某些食品、药品的主要成分,并能比较、分析相应物质的含量。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三大类计算。这些内容是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意义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也正是由于这些计算理论性较强,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枯燥,计算步骤较为烦琐,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学生不太容易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化学科学价值的体现。 已有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式、化合价等一些偏理论性的知识和计算过程。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对化学相关的计算也有了一定认识。 未知知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计算。根据相关标签或说明书辨识某些食品、药品的主要成分,并能比较、分析相应物质的含量。教学目标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教学重点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难点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应用教学用具 教材以及多媒体辅助展示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 采用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探究方法。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回忆旧知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H2O2标签 1.化学式的含义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购买商品或者药品时,通常要从说明书或者标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比如制取氧气中,我们认识了一种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它的标签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化学式能够表示物质的组成,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它具有的含义。以上这是从定性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 学生倾听,观察标签,回答问题 宏观和微观含义共4个 学生回答:相对分子质量,认真听教师分析 通过身边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回忆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根据标签,初步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推导过程。板书一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3课时 定量认识2.相对分子质量的推导 提出问题:分子量是什么 分析:m(H2O2)=Arm(H)×原子个数+m(O)×原子个数 Mr(H2O2)=Ar(H)×2+Ar(O)×2 解释:我们知道原子的质量很小,我们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质量也是非常小的,因此我们可以引入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那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又该如何计算呢 板书一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的乘积)的总和 符号Mr 单位为1(省略不写)环节二 相对分子质量的各类型计算 板书二 环节三 构成物质原子的个数比和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比 过渡 板书三 教师讲解: 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计算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 我们查阅元素周期表,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那么构成氧分子的过程中,有几个氧原子呢 因此,我们用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它的原子个数,就是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了。 则Mr(O2)=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它的原子个数=16×2=32 学生练习:多媒体展示任务一,求二氧化碳、氢氧化铝、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呢 (原子个数) 原子个数比: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之比 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对应的原子个数的乘积之间的比值 例题讲解:计算CO2 的原子个数比和元素质量比。 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1:2 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元素质量比为 (12×1):(16×2)=12:32=3:8 练习:多媒体呈现任务二,计算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CaCO3中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P2O5中磷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 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1.区分原子个数比和元素质量比。 2.看清楚各元素质量比的顺序。 3.结果约简成最简整数比。 什么是质量分数 比如说我们班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符号(W) 公式: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应的原子个数)与组成物质的元素总质量(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再乘以100%。 例题讲解:计算化肥硫酸铵(NH4) 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讲解: 1.先计算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NH4)2SO4相对分子质量 =(14+1×4)×2+32+16×4=132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N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原子个数 (NH4)2SO4 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学生练习:计算水(H2O)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碳(C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总结: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就能看懂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的相关内容了。 知识迁移:我们能否通过上述公式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呢 推导公式(1)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上述例题变式: 课后思考探究:计算:若现有500 kg硫酸铵化肥,则其中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举一反三:计算多少克CO2 中含碳元素36g 学生细心听老师讲解并记录笔记。分别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演示计算过程。其他同学台下计算并相互讨论交流判断正误。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师讲解总结解题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学生细心倾听教师讲解,记忆公式,并尝试灵活运用。相互交流总结质量分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同桌间相互交流,推导出乘法公式,与教师答案对照。并利用推导公式在练习本上做下列练习。 通过计算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并且使学生了解计算的依据和正规格式。 使学生掌握质量分数的子相关计算和推导公式,能够让其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小结 之和=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组成 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之比=各元素的质量比 的定量认识 × 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100%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化合物的质量板书设计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3课时 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1.相对分子质量:(Mr)化学式中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的乘积的总和 注意:化学式书写正确、元素间用“×”、元素与数字间用“+” 2.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对应的原子个数的乘积之间的比值(化成最简比) 注意:会区分、按顺序、化最简 3.某元素的质量分数(W): 该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应的原子个数) 组成物质的元素总质量(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推导公式: (1)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课堂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计算题练习与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教材103页第2、6、7题;105页5、7、9题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本节课是初三学生第一次系统的认识并且要求掌握的化学式相关计算,有三类,分别是: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以及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由于去市里授课,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生,一切都很陌生,备课中需要将化学概念具象化,解释清楚。将计算过程讲解细致,格式要规范、准确。要多让学生练习,将课堂交给学生。 课中反思:讲课中发现市里学生的程度要比乡镇学生的程度要好很多,他们的反应能力以及思维敏捷度都让我惊讶,于是上课中,及时的调整了教学过程,我只负责引导,让学生一步步的总结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相关计算的公式、要求、格式、规范步骤等。最后将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的相互转换做了思路的讲解,留成了学生课下的探究,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们的思考探究的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达到了化学标准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 成功之处: 1.教态大方、讲课干练、亲和力强。 2.与学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让学生多做、多练的目的。 3.计算题讲解细致、格式规范、要求严格,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不足之处: 1.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是总和,教学中改成了之和,不能随意更改教材,保证基本概念跟教材的一致度。 2.将引课中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标签做成PPT的形式,能够节省课堂时间,能让学生更清晰的回顾和标记。 3.应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过程,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