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本单元涉及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明清史,本课介绍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部分内容,以明清的盛衰为线索,突出了明清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在盛世之下也深藏危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基础,具备基础的历史时间概念,对封建社会有初步认识。思维开始向抽象、辩证发展,但深度分析能力仍在培养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经济史兴趣相对较低。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明清时期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明朝建立1368年、清朝康乾盛世),并在地图上标注主要经济区域和商路。 2.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如政府政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技术进步(水利工程、作物引进)、人口增长等,认识经济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探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局限性,理解明清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3.史料实证:提供《明太祖实录》中“移民屯田”的记载、清朝土地文册图片、景德镇瓷器实物图等,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农业恢复与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南都繁会图》中的商业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理解经济活动的细节。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阐述明清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相互关系,解释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辩证评价人口增长的利弊,如促进边疆开发与人地矛盾加剧的双重作用。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与清朝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制作思维导图法、识读地图法、研读史料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总体对单元概述,然后导入新课。 视频介绍《盛世滋生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我们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 二、创设情境学习本课内容 2.活动一: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及相关知识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6~117页,归纳明清时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自主学习为主) 学生自学后归纳:①明太祖下令开垦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②明朝组织大规模移民屯田;③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④ 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等。⑤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⑥清朝继续改进技术,改良新品种等。 对鱼鳞图册等简单介绍,让学生更清晰明了。 明代鱼鳞图 3.结合教材,材料等探究原因: 根据材料图片和教材,分析概括促进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元末农民饱受战乱之苦,出身贫寒的明太祖,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所以,明太祖实行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结合教材,研究学习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的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等。(由于统治者认识到元末农民饱受战乱之苦,认识到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再加上采取的措施促进农业发展,所以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因果关系,得出结论,感知重视农业的必要性) 4.创设情境,补充史料,让生阅读教材图片等,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 结合示意图 得出: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对手工业和城镇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5.活动二,创设情境,出示史料,结合教材,自主完成填写表格。 6.结合图片和史料对手工工场进行分析:(教师结合图片、史料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 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 家,织工超过50 000 人。 了解他们之间的雇佣关系等。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7.播放视频,展示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片段内容,创设贸易繁盛情境,与学生一起学习商业繁荣知识。 观察地图、图片,简述明清时期商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商业繁荣的表现:①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②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8.商帮: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晋商、徽商的故事,创设情境,让生分析归纳明清时期商帮的经营范围是什么?有何影响? 兴起: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经营活动: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票号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主要从事食盐、 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 影响: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9.人口的增长原因和表现 (1)阅读课本,识读图表,列表整理明清人口增长的状况,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创设情境,通过图表分析,得出结论) 原因: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很 大增长。②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等。 (2)影响:结合史料和观察图表,阅读教材,思考明清人口增长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创设辩论情境,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加深认识。) 影响:消极: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同时带来较大的社会压力; 积极: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10.讨论:(创设讨论情境,配合材料、图片,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活动三:小组讨论分析清朝的社会经济繁荣内因和外因?带领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内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相对安定; ②统治者的推动,如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等; ③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深入发展; ④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经济活跃; ⑤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业工场)。 (2)外因: 全球性经济互动,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输入中国并得到推广。 11.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当西方已经开始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过渡、工业文明社会逐步确立起来之时,中国仍然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原有的形态下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和历朝历代一样,社会动乱的结束,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到极致。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从农村集市到小型工商业城镇和大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地域性的商业群体如晋商、徽商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经济的恢复发展,使清朝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兴盛局面。 12..习题巩固知识。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D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D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3)(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D )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13.拓展:创设情境,让生发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能从明清经济史中学到什么,以助力国家未来发展? 14.板书设计 辩证看待人口增长的利弊 15.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有随时对学生的观察、提问等评价,有习题检测评价,有发散思维的讨论式兼提问式评价等,评价贯穿课中与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 看视频,跟着教师一起思 考。 阅读教材,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措施。让学生自主探究,适应情境。 情境加上理解,思考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读图片资料等,理解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完成填表. 结合课文材料分析清朝前期出现的手工工场。 学生阅读教材,简述商业发展的表现。 通过看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商帮的知识。 识读图表,了解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概况和思考原因。 结合史料和地图,创设辩论场,讨论归纳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通过辩论学生思维更加敏捷,道理不言自明。 小组讨论, 综合分析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因及外因。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发言总结。最后教师再总结。 学生做题。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通过看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归纳表述总结,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事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