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铅”变万化——沉淀溶解平衡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模块 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 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 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
单元名称 沉淀溶解平衡
单元课时数 3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铅”变万化——沉淀溶解平衡
主题概述 以课程标准为基准,鲁科版和人教版教材相结合为基础,本单元设计不同于教材中的实例安排,但选取了课本中部分素材,并进行情境替代,如保留碘化铅的实验、污水处理和水垢形成,但是将钡餐和钡中毒的实例换成了再生铅工艺流程中的硫酸铅和硫酸钡的“脱硫”,硫化锌沉淀的转化换成了沉铅中的铅沉淀的转化等等。具体的安排是:以含铅废水的处理为载体,利用铅离子沉淀的生成、铅离子沉淀的转化、再生铅中过程中“脱硫”(碳酸钡与硫酸钡的转化、碳酸铅与硫酸铅的转化),再生铅过程中铅沉淀的溶解和含铅沉淀的生成,把含铅废水处理与相关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核心知识与内容进行融合,内化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实用性的学习系列,由此确立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内容:沉淀溶解平衡——“铅”变万化(沉铅、转铅、再生铅)。 经过教学实践,我选用工业上关于含铅废水的处理作为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情境,秉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的设计理念将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设置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铅”变万化·沉铅,以如何沉铅进行设问,通过I-沉铅入手,在溶液中加入碘化铅沉淀的组成离子——铅离子和碘离子,发现并不能将铅离子沉淀完全后,引出在溶剂水中加入难溶电解质——碘化铅固体,并借助溶液导电性检测装置,认识微观离子浓度发生变化的过程。通过对PbI2沉淀的生成与PbI2沉淀溶解的微观过程的动态分析,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认知模型,并以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如何通过调控外界条件让I-更充分的沉铅,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掌握调控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具体方法。 第二课时“铅”变万化·转铅,围绕沉铅试剂的选择,从定量的角度Q与Ksp的关系分析I-不是合适的沉铅试剂,再利用溶度积的大小与物质溶解度的关系,科学精准的判断最合适的沉铅试剂为硫化钠和硫化亚铁。接着,通过分析硫化亚铁作为合适沉铅试剂的原因,不仅通过理论上的定量求算,还通过实验上的事实求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并深化对于沉淀转化模型的认知。最后,将沉淀转化的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自然界中铜蓝矿石的形成,并从自然界到生产中锅炉除水垢,再到生活中龋齿的形成和预防,让学生体会沉淀溶解平衡就在身边。 第三课时“铅”变万化·再生铅,以工业再生铅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从废旧铅膏中实现铅再生的流程方案的设计,学会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来解决再生铅的过程中“脱硫”、“酸浸”和“沉铅”的实际问题,既加深了对沉淀转化方向和条件的再认识,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结合高考题中铅的回收工艺流程,让学生体会到高考题目的情境素材的真实性以及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沉淀溶解平衡”作为“离子平衡”的结束篇,承担着提升学生对离子反应整体认识的重要任务。以铅蓄电池厂废水中铅离子的污染以及处理方法作为情境素材和五线合一的整体化教学单元,学生进行体验式和研究式的学习,在相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及时反馈与反思、修正与强化,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领域,丰富认知角度和结构,构建新认知和新观念,实现了“从事实到方法,从经验到理论,从定性到定量,从孤立到系统”的认知转变,感悟化学学科的本质与价值,进一步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主题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在进行该主题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经过前两章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反应规律和理论的相关学习,也已经学习了“第1节 水与水溶液”“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相关内容,学生已有的学情:能从分析溶剂水自身到分析单一溶质在水中的行为,知道溶质和溶剂之间能够相互作用;能够从宏观现象进行探析微观本质,具备了一定的变化与平衡思想,能够用化学符号表征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从实验现象中能够捕捉关键信息获取证据,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具备了根据实验目的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实验及动手操作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和水解平衡常数,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一般的定量分析;具备了一定的平衡理论相关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用化学平衡的相关理论对真实情境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沉淀溶解平衡”是对平衡理论的完善,但又不同于其他水溶液中的平衡问题,需要学生在运用已有认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定量水平上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认知模型,掌握沉淀转化的条件和方向,发展证据推理意识和模型构建的核心学科素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本单元仍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能突破已有的认知构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很深入的从微观、动态的角度建构沉淀溶解平衡模型。 2.不能很好的设计科学、可行且富有创新性的沉淀转化实验,不能熟练的从实验探究中提炼出沉淀转化的条件和方向;不能很好的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比实验方案。 3.针对较复杂体系不能主动调用Ksp与Q关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4.基于3R理念思考,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废旧铅蓄电池中铅膏的处理中的化学问题。
开放性学习环境 物理环境: 录播教室、黑板、希沃白板、桌椅摆放:五人一组共五组 化学实验: 1.KI溶液和Pb(NO3)2溶液反应 2.PbI2固体溶于水后溶液中Pb2+的检验 3.PbI2溶于水过程中导电性的测定 4.探究温度对PbI2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影响 5.Mg(OH)2→Cu(OH)2→Fe(OH)3转化实验 6.BaSO4与Na2CO3溶液反应 虚拟环境:污水厂关于水处理的视频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学习目标 对应素养
A宏观辨识 与微观探析 B变化观念 与平衡思想 C证据推理 与模型认知 D科学探究 与创新意识 E科学责任 与社会态度 1.能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平衡的视角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同时存在沉淀和溶解两个过程,构建“沉淀溶解平衡”认知模型,并认识外界条件对沉淀平衡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微粒观和平衡观。 A B C D E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分别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 A B C D E
3.通过设计分析从废旧铅膏中再生铅的路线,实现对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理念(3R理念)。 A B C D E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 关联目标
a.能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平衡的视角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同时存在沉淀和溶解两个过程,构建“沉淀溶解平衡”认知模型,并认识外界条件对沉淀平衡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微粒观和平衡观。 b.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分别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 c.通过设计分析从废旧铅膏中再生铅的路线,实现对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理念(3R理念)。 第 一 课 时 1.1 认识沉淀反应不完全 对I-与Pb2+沉淀反应的进行实验探究,认识沉淀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a
1.2 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认知模型 利用实验探究对PbI2溶于水后溶液中微粒成分的分析和验证,借助导电性实验探究能从微观、宏观以及曲线三个角度感受沉淀溶解存在一定的限度,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认知模型。 a
1.3 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从温度(“黄金雨”实验)角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理解外界条件对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认知规律,并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之美。 a
第 二 课 时 2.1 寻找合适的沉铅试剂 运用溶度积常数的公式进行废水中含铅离子浓度的计算,进而选择合适的沉铅试剂,从中体会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和价值。 a
2.2 建立沉淀转化模型,初识沉淀转化的条件和方向 基于沉淀溶解平衡的认知,从浓度商(Q)和溶度积常数(Ksp)的视角定量解释含铅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b
2.3 认识沉淀转化的应用 基于实验和理论证据总结出沉淀转化的条件和方向,初步建立沉淀转化的模型,并能应用模型解释自然界中铜蓝矿石的形成原因。 b c
第 三 课 时 3.1认识再生铅的重要性 分析原生铅资源现状,理解铅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对资源循环再利用的3R环保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c
3.2 探究再生铅的流程 以2022年全国理综卷为载体,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分析硫酸铅和硫酸钡“脱硫”原理,运用沉淀转化的知识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脱硫的可行性,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运用沉淀的溶解与生成分析再生铅流程的“酸浸”和“沉铅”过程,体会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实际问题。分析“酸浸”中使用H2O2、“沉铅”中调pH范围以及不用热分解PbSO4得到PbO的原因,感受化学学科在自然资源回收利用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价值。 a b c
3.3 期待铅回收工艺再优化 通过最新数据再生铅产量及所占铅的比重工艺现状,激发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动力。 a b c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需要评价的活动 评价方法
1.1 认识沉淀反应不完全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以及实验过程,诊断并提升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动手检验的基本操作水平。
1.2 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认知模型 教师根据学生对Pb2+和I-按1:2.2反应,溶液中依旧存在Pb2+这一实验事实的猜想与分析,评价学生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认知水平。通过实验验证,诊断并提升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对沉淀溶解速率-时间图像的绘制以及表达式的书写情况,评价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过程的认识水平及用化学用语表征微粒变化过程的能力水平。
1.3 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通过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回答,诊断学生对已有知识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掌握情况。 通过探究温度对PbI2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并结合PbI2在水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诊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水平。
2.1 寻找合适的沉铅试剂 通过学生寻求证据分析I-是否为合适的沉铅试剂,诊断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模型认知水平以及运用溶度积常数进行定量计算的能力水平。 根据学生讨论沉淀剂具备的特征这一过程,评价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通过利用浓度商(Q)与溶度积常数(Ksp)计算离子浓度的大小,诊断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通过学生寻求证据分析I-是否为合适的沉铅试剂,诊断学生信息提取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水平。 通过学生依据证据推理分析找到合适的沉铅试剂,诊断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根据学生利用溶度积常数(Ksp)讨论沉淀剂选择的这一过程,诊断学生利用溶度积常数(Ksp)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关系的认知水平,诊断并发展学生利用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的关键能力。
2.2 建立沉淀转化模型,初识沉淀转化的条件和方向 根据学生分析FeS可以作沉铅试剂的过程,诊断学生对沉淀转化模型的的认识水平。 通过学生设计定量计算硫化亚铁转化为硫化铅的理论验证的过程,评价学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定量分析沉淀转化模型的认识水平。
2.3 认识沉淀转化的应用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成果展示,学生利用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分析自然界中铜蓝矿石的形成、锅炉水垢的去除、含氟牙膏防龋齿的原理,诊断并发展学生利用沉淀转化解决实际题的能力水平。
3.1认识再生铅的重要性 通过学生对铅资源现状的分析以及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诊断了学生绿色化学的环保意识,通过对于铅蓄电池中铅膏的成分分析,评价了学生对于铅蓄电池原理和构造的认知水平。
3.2 探究再生铅的流程 通过学生对PbSO4向PbCO3转化的可行性分析,评价了学生对沉淀转化模型的认知水平以及数据处理能力水平。 根据学生对PbSO4转化为PbCO3实验方案的设计情况,评价学生运用控制变量和对复杂体系中的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水平。 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对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观察能力、自主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针对学生对工艺流程环节“沉铅”中调pH的分析,诊断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水平并且评价学生在复杂体系中调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3 期待铅回收工艺再优化 通过学生从能耗以及产生铅尘和大气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等都会造成很大的污染等分别阐述了热分解的不足,诊断并发展学生从利用绿化化学分析有效回收资源的能力水平,并在该过程中继续渗透3R理念。
评价指标及赋值方法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A(20分值) B(15分值) C(10分值) D(5分值)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小计
情感态度20分 能积极参与学习,探究问题的兴趣浓厚并持久、遇到困难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探究问题有一定兴趣,能尽力克服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困难。 基本上能参与学习活动,但不是很努力,对探究的问题兴趣不大。 被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对学习探究的问题没有兴趣,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
学习能力20分 能够自主学习,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勇于猜想和探究,能通过探究问题获得知识。 能够自觉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较知识。 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没有掌握方法。
搜集整理信息能力20分 收集了大量的信息,都与主题有关,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分类整理。 收集较多的信息,大部分与主题有关,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较好地分类整理。 只收集到很少的信息,极少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也不懂得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只收集到很少的信息,极少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也不懂得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团队协作能力20分 合作学习中来,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能在分工的同时能很好帮助本组其他成员。 能较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能完成基本的协作,能够较好地完全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但能在老师引导下帮助本组同学完成。 排斥合作性学习,没有体现小组分工和协作的合作精神,只知道完成自己的。
研究成果20分 能够根据活动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这些方法运用实际问题。 能够根据活动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这些方法较好的运用起来。 能够根据活动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能发现其中一些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能够根据活动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能发现其中一些问题,但不会想办法解决。
总计
五、单元作业设计
课时学习目标 课时作业习题 对应目标
第一课时 1.能通过对I-与Pb2+沉淀反应的实验探究,认识沉淀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2.能利用实验探究对PbI2溶于水后溶液中的微粒成分进行分析和验证,借助电导率的曲线变化,从微观、宏观以及曲线三个角度感受沉淀溶解存在一定的限度,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认知模型。 3.能设计实验方案从浓度、温度(“黄金雨”实验)的两个外界条件探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理解外界条件对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认知规律,并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之美。 1.下列有关PbI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bI2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Pb2+和I- B.在PbI2饱和溶液中,PbI2溶解已经停止了 C.在I-除去水体中的Pb2+时,过量的I-可以将Pb2+浓度降为0 D.在PbI2饱和溶液中,PbI2生成和溶解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 1、2
2.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 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和溶解的速率相等 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D.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 1、2、3
3.25℃时,在含有大量的PbI2的饱和溶液中,存在平衡PbI2(s) Pb2+(aq)+2I-(aq),加入KI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Pb2+和I-浓度都增大 B.沉淀溶解平衡不发生移动 C.溶液中Pb2+的浓度减小 D.平衡后,向体系中加入PbI2固体,平衡向正向移动 2、3
4.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事实: (1)BaCO3不溶于水,为什么不能作钡餐? (2)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0.01mol/L的盐酸洗涤AgCl沉淀,用水洗涤造成AgCl的损失大于用稀盐酸洗涤的损失量。 2、3
第二课时 1、能运用溶度积常数Ksp的公式进行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进而选择合适的沉铅试剂,从中体会化学学科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重要应用和价值。 2、能基于平衡移动的思想从浓度商(Q)和溶度积(Ksp)的视角定量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3、初步建立沉淀转化的模型并且在实验事实和理论计算的前提下总结出沉淀转化的条件和方向,发展证据推理意识和模型构建的核心学科素养。 4、认识沉淀转化存在于自然界、工业生产以及生活中,能写出其中所存在的沉淀转化的方程式,进一步感受到化学的学科价值。 1.已知Ksp(AgCl)=1.78×10-10,Ksp(Ag2CrO4)=2.00×10-12。在只含有KCl、K2Cr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001 mol·L-1的AgNO3溶液,AgCl与Ag2CrO4共存时,测得溶液中CrO42-的浓度是5.000×10-3 mol·L-1,此时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8.90×10-6 mol·L-1 B.1.36×10-5 mol·L-1 C.1.00×10-5 mol·L-1 D.4.45×10-2 mol·L-1 1、2
2.25℃时,下列4种盐的溶度积常数(Ksp)分别是: Ag2SO4(白色)Ag2S(黑色)FeS(黑色)MnS(肉色)1.4×10-5 mol3·L-36.3×10-50 mol3·L-33.3×1018 mol2·L-22.5×1013 mol2·L-2
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除去某溶液中的Ag+用Na2S溶液比Na2SO4溶液效果好 B.25℃时,MnS的溶解度大于FeS的溶解度 C.向少量FeS悬浊液中加入足量饱和MnCl2溶液,沉淀颜色会由黑色变为肉色 D.向Ag2S(s) 2Ag+(aq)+S2-(aq)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液中c(Ag+)不变 1、2
3.工业上处理废水时,Na2S和FeS均可用于除去废水中的Hg2+,试解释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3
4.已知25℃时,AgI的饱和溶液中c(Ag+)为1.22×10-8 mol·L-1 ,AgCl的饱和溶液中c(Ag+)为1.25×10-5 mol·L-1 。若在5 mL含KCl和KI各为0.01 mol·L-1 的溶液中,加入8 mL0.01 mol·L-1 AgNO3溶液,这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次序是 。 [已知:25℃时Ksp(AgCl)=1.6×10-10,Ksp(AgI)=8.5×10-17] 1、2
第三课时 1、能通过原生铅资源现状,理解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对资源循环再利用的3R环保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2、能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分析硫酸铅和硫酸钡“脱硫”原理,能运用沉淀转化的知识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脱硫”的可行性,能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 3、能运用沉淀的溶解与生成分析再生铅流程的“酸浸”和“沉铅”过程,体会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实际问题。 4、能通过分析“酸浸”中使用H2O2、“沉铅”中调pH范围以及不用热分解PbSO4得到PbO的原因,知道化学学科在自然资源回收利用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价值。 磁选后的炼铁高钛炉渣,主要成分有TiO2、SiO2、Al2O3、MgO、CaO以及少量的Fe2O3。为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如下工艺流程回收钛、铝、镁。 该工艺条件下,有关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见下表: 金属离子Fe3+Al3+Mg2+Ca2+开始沉淀的pH2.23.59.512.4沉淀完全(c=1.0×10-5mol/L)3.24.711.113.8
回答下列问题:
(1)“水浸”后“滤液”的pH约为2.0,在“分步沉淀”时用氨水逐步调节pH至11.6,依次析出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___; 2、3、4
(2)“母液①”中Mg2+浓度为_____________; 2、3
“水浸渣”在160℃“酸溶”,最合适的酸是_________。 “酸溶渣”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 1、4
(4)将“母液①”和“母液②”混合,吸收尾气,经处理得__________________,循环利用。 1、4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进行单元教学,通过相关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展开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最终目的。在对《沉淀溶解平衡》主题单元教学进行尝试后,现将体会与反思总结如下: 1.教学内容 以铅酸蓄电池工厂中的废水除铅作为大的情境,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在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思想指导下,探究“铅”变万化之沉铅——转铅——再生铅。从生活中的常用交通工具电瓶车联想到铅蓄电池以及铅蓄电池工厂废水中铅的处理,在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发现、思考、探究中获得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核心知识和理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化学科学的研究过程,也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进阶,更彰显出了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 2.教学和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不仅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第一课时,通过污水厂含铅废水的处理引入情境,在探索中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数字化演示实验等,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实验手段是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的,充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实验的影响。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兴趣小组的实验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兴趣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重点,视频展示了兴趣小组课后积极主动的思考,自发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这给在座的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三课时,以资料卡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铅资源的循环利用势在必行,这激发了学生探究再生铅的欲望,那么如何设计再生铅的流程呢?教师循循善诱,在一个个问题和探究活动中让再生铅的流程脉络逐渐清晰的呈现出来,整个过程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定量计算都是极大的考验,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认识到化学学科对于社会的功能性价值。 3.活动方式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中往往是从物质溶解度切入,接下来按照教材的指导循规蹈矩地呈现后续知识,而新课程《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突显原理的建立过程,强调运用直观手段,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从实际废水除铅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理论分析、主动构建模型等活动方式来达成本单元学习目标。第一课时,设计实验探究Pb2+的存在,从而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模型,再通过“黄金雨”这一实验活动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第二课时,兴趣小组进行课下实验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前面学习的化学平衡常数迁移到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平衡常数,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应用新知;第三课时,设计再生铅流程,铅膏脱硫——酸浸——沉铅,在流程设计中提升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三个课时全部都是建立在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在此过程中完成沉淀溶解平衡这个大单元的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科素养的落实。 4.提升方向 本单元的教学是选择性必修模块一《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之前所学的《水与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迁移。学生在运用溶度积计算、设计实验方案及改进实验方案方面,暴露出了不足,这应是教师接下来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地方。另外,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实验的实际操作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同时发现学生对动手实验和实践存在着较大的渴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给予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指导,让学生更畅快地遨游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