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导入新课
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曾望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曾问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黄州写下四篇千古名作: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背景链接
“记”是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的一种文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都是“记”中的名篇。
文体知识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承天寺
知识链接
活动一:读准字音,节奏,感知句式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式特征:自然成文,涉笔成趣,多用散句,从四言到十言,偶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散淡自然初语
提示:念、盖、但”读出拖音
活动二:读懂故事,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译文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院子里
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译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译文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文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根据文意,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来读,读出其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写景
议论抒情
活动三:读清事件要素,概述文章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黄州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活动三:读清事件要素,概述文章内容
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赏月的事。
活动一:找一找,在这样一个夜晚作者约上了自己的好友,在庭院中散步时,他们到底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妙的景色之后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呢 请结合下列语句进行分析,并梳理作者情感变化
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链接资料,说一说你对“闲人”的理解。
链接资料一:
苏轼21岁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35岁,因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调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因此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东坡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所以他自称“闲人”。
链接资料二: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屈居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低级事务官)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

政治处境:二人贬官到此无事可做,清闲无比,悲凉苦闷却无处可诉。这是作者的自嘲与自慰之意。
赏月心境:月景常有,却少有赏月雅兴的人,空灵自在,悠闲欣喜。这是作者的自豪与自许之情。

(1)“闲人”即清闲的人。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贬谪之人,无权无职,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2)“闲人”又可以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3)“闲人”一词既含自嘲、自我安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从中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闲人”一词有何含义 蕴含了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活动一:学完《记承天寺夜游》,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亲近自然,发现美。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快节奏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要善于亲近自然,观察和发现,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
活动二:面对小语的困境,我们应该怎样安慰他呢?
小语同学,希望你能从苏轼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拥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逆境,要用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人生!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
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
拓展阅读
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 苏东坡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陶谢,指晋代陶渊明、谢灵运 (南北朝诗人)】
苏轼的才华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苏轼的人生履历
事件:以《刑赏忠厚之至论》高中进士,获欧阳修盛赞:“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少年得志,名动京城
21岁
事件:抗旱灭蝗,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治世,豪情初显
38岁
事件:亲筑“黄楼”抗洪,百姓作歌:“太守与吾同生死!”
徐州抗洪,心系苍生
40岁
“乌台诗案”险丧命,贬黄州团练副使(虚职);
黄州谪居,逆境涅槃
44岁
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46岁:月夜偶游承天寺,写就本文;
黄州谪居,逆境涅槃
45岁
创作“赤壁三绝”(两赋一词)及《寒食帖》。
黄州谪居,逆境涅槃
47岁
事件:疏浚西湖筑苏堤,发明“东坡肉”赈灾。
杭州复起,再造山河
53岁
54岁:召回汴京任翰林学士,却因反对尽废新法再遭排挤;
55岁:外放颍州(安徽),疏浚清河救旱灾;
二度起落,京华浮沉
54-58岁
59岁:贬惠州(今广东),作《荔枝叹》“日啖荔枝三百颗”强颜豁达;
60岁:助修惠州东西新桥,推广水碓技术;
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惠州瘴乡,苦中炼心
59-62岁
62岁:流放儋州(海南),彼时为“天涯海角”蛮荒之地;
63岁:开坛讲学,培养海南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
64岁:完成《东坡志林》,笔记中笑记“食阳光止饥法”;
儋州绝境,化育蛮荒
62-65岁
获赦北归,途中病逝常州,遗言“着力即差”(强求便是错);
临终自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北归星殒,光耀千秋
65岁
21岁
38岁
40岁
44岁
53岁
54岁
59岁
62岁
65岁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就是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苏东坡。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一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闲淡处之;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闲情;生活穷困不堪,他闲逸自在;这样的人,命运打不倒,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流转千年万年,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