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9月联考检测
分值:150 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鲁迅说,必须“将农民的生与死,移到纸上”,农民的生死就是土地的生死,就是农业文明的兴衰,就是乡土文学的枯荣。故此,接力鲁迅衣钵的汪曾祺说,他毕生都在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那些农人,去发掘普通耕作人身上的美和诗意。他以敬畏的、朴素的,不带任何理论色彩的人道去关注,尊重,并欣赏在他看来代表天道的农民。乡土文学是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
此与赵树理的理论一脉相承,赵树理说,“我所生活过来的劳动人民大海,时时刻刻起着变化,变化得使我的生活本领不适用起来。我所熟悉的海,是痛苦不堪的苦海,而后来的海渐渐甜起来”。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发轫于鲁迅时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寻根的动机乃源于此。一个缺失改变命运意识的群体其本身也无文学的冲动性。
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世界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体系如出一辙,即农村的颜色。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在农村集合下的乡土,不仅是农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孵化的暖巢,而文学乡土更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踏于农村的乡土之上,如同立于民族文化的命根。
绵延千年的农业文明不仅是散发着“泥滋味,土气息”种植精神的进化,更是根植于土壤的所有生命影像的寓意。徐霞客《游记》里“人之瑰丽常在于奇远”的自然与人文的哲学注释,郦道元在《水经注》描写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相生相成的鬼斧神工之妙,陆羽《茶经》中“令人有力、悦志”的有着仙风道骨之绝的茶名,贾思醒在《齐民要术》提及的“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甚至“她落(篱笆)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答之可也”等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
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这也是中国写作知识分子自始至终沉浸在作为农耕文化枢纽的乡土文化内容体系的原因。中国农村的生长精神,农民的奋斗精神,农业的种植精神,就是中国文学的源动力。三大精神与乡土文学作品输出的感召力相互支持,为中国农业文明未曾中断的延伸发挥着巨大的光合作用。这也是中国作家群体得以赓续与农民同辉同频的理由。
因此,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批判继承了“坚实的土之力”的乡土反思,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息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他们以暴露创口的方式为乡土之情疗伤,用伤痕、改革、反思的文学手段为特殊时代的文明进行悲剧性的探路。他们刻画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思想寄生,坚信“人文发展与文化自由虽然并不承认所有的习惯或习俗,但都代表着一种权利。”他们执着认定他们所有的语境与话术都是价值取向表达的使用工具,随时可以置于当代历史的现场进行清晰的考辨。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这是全新的乡土写作美质,将农民性的民族心灵与心灵抛向谷场进行虔诚的晾晒。他们集体称之为这是非余光中式的乡愁。
一如鲁迅先生曾言,乡愁是批判者的思想陆地。也正是这种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才成就了曾几何时繁荣昌盛的中国乡土血性写作。
随着新时代乡村序幕的展开,周立波式的乡土文学催生了山乡巨变的新乡土对表。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并非应运这种巨变的时代性而生,相反,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周立波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主体不是黄土黑瓦向钢筋水泥的转场,也不是黄狗布衣向宠物名牌的位移,更不是贫农向富豪的包装,而是以农业文明的精神土质向城乡文明的精神气质升级,是红色农业文明兼及绿色农业文明向新时代新生态递进的复合式三农文明。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但真正的乡土写作不仅于向物理性的乡村投射灯光,更要承担向涅槃性的农村叫醒的功能。乡土,乡情,乡愁,乡恋,一定是永恒不变,不可或缺的乡土写作闭环。
(摘编自向阳《乡土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接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个性的农民集体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于是乡土文学成了一卷流动的农民合照剪影。
B.农村乡土给农民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文学乡土则是民族集体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C.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
D.周立波乡土写作现象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笔下寄寓的时代巨变的主体是农业文明的递进升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接力”“一脉相承”体现鲁迅、汪曾祺和赵树理有关乡土文学创作的主张紧密关联。
B.“如出一辙”表明东西方乡土文学的地方主义与“地方色彩”“风俗画面”体系一致。
C.“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
D.“非余光中式的乡愁”强调渗透着批判之爱的乡愁的内涵与那种思念故乡的愁情不同。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样态,许多作家坚持对乡村的书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4分)
5.学校文学社开展“乡土作家与时代使命”主题讨论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成员,请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忆邵子南同志
孙犁
邵子南同志死去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里,我时常想起他,有时还想写点什么纪念他,这或者是因为我长期为病所困苦的缘故。
实际上,我和邵子南同志之间,既谈不上什么深久的交谊,也谈不上什么多方面的了解。去年冯牧同志来,回忆那年鲁艺文学系,①他的描述是:“邵子南整天呱啦呱啦,你是整天一句话也不说……”
我和邵子南同志的性格、爱好,当然不能说是完全相反,但确实有很大的距离,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他有些地方,实在为我所不喜欢。
我们差不多是同时到达延安的。最初,我们住在鲁艺东山紧紧相邻的两间小窑洞里。每逢夜晚,我站在窑洞门外眺望远处的景色,有时一转身,望见他那小小的窗户,被油灯照得通明。我知道他是一个人在写文章,如果有客人,他那四川口音,就会声闻户外的。
后来,系里的领导人要合并宿舍,建议我们俩合住到山下面一间窑洞里,那窑洞很大,用作几十人的会场都是可以的,但是我提出了不愿意搬的意见。
这当然是因为我不愿意和邵子南同志去同住,我害怕受不了他那整天的聒噪。领导人没有勉强我,我仍然一个人住在小窑洞里。我记不清邵子南同志搬下去了没有,但我知道,他是没有这种择人而处的毛病的。并且,他也绝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有丝毫的芥蒂,他也是深知道我的脾气的。所以,他有些地方,虽然不为我所喜欢,但是我很尊敬他,就是说,他有些地方,很为我所佩服。
我们最初认识是在晋察冀边区。边区虽大,但同志们真是一见如故,来往也是很频繁的。
我有时也到邵子南他们那里去,他们在团里是一个文学组。四五个人住在一间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张桌子,放着钢板蜡纸,墙上整齐地挂着各人的书包。炕上除去打得整整齐齐准备随时行动的背包,还放着油印机,堆着刚刚印好还待折叠装订的诗刊。每逢我去了,同志们总是很热情地说:“孙犁来了,打饭去!”还要弄一些好吃的菜。他们都是这样热情,非常真挚,这不只对我,对谁也是这样。他们那个文学组,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主要是,我看见他们生活和工作得非常紧张,有秩序,活泼团结。他们对团的领导人很尊重,相互之间很亲切,简直使我看不出一点“诗人”、“小说家”的自由散漫的迹象,并且,使我感到,在他们那里,有些部队上的组织纪律性,我很喜欢这种味道。
那时,他们的文学组编印《诗建设》,每期都有邵子南同志的诗,那用红绿色油光纸印刷的诗传单上,也每期有他写的很多街头诗。我可以说,邵子南同志在当时所写的诗,是富于感觉,很有才华的。虽然,他写的那个大型歌剧,我并不很喜欢。但它好像也为后来的一些歌剧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例如过高的调门和过多的哭腔。我之所以不喜欢它,是觉得这种形式,这些咏叹调,恐怕难为群众所接受,也许我把群众接受的可能性估低和估窄了。
在延安我们相处的那一段日子里,他很好说这样两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有时谈着谈着,甚至有时是什么也没谈,就忽然出现这么两句。邵子南同志是很少坐下来谈话的,即使是闲谈,他也总是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着。这两句话他说得总是那么斩钉截铁,说时的神气也总是那么趾高气扬。说完以后,两片薄薄的缺乏血色的嘴唇紧紧一闭,简直是自信到极点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好说这样两句话,有时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作为警辟的文学语言,我也很喜欢这两句话。在一个问题上,独抒己见是好的,在一种事业上,勇于尝试也是好的。但如果要处处标新立异,事事与众不同,那也会成为一种虚无吧。邵子南同志特别喜爱这两句话,大概是因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种倔强的性格。
他的身体很不好,就是在我们都很年轻的那些年月,也可以看出他的脸色憔悴,先天的营养不良和长时期神经的过度耗损,但他的精神很焕发。在那年夏天,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挺直的身子,黑黑的头发,明朗的面孔,紧紧闭起的嘴唇。灰军装,绿绑腿,赤脚草鞋,走起路来,矫健而敏捷。②这种印象,直到今天,在我眼前,还是栩栩如生。他已经不存在了。
关于邵子南同志,我不了解他的全部历史,我总觉得,他的死是党的文艺队伍的一个损失,③他的才华灯盏里的油脂并没枯竭,他死得早了一些。因为我们年岁相当,走过的路大体一致,都是少年贫困流浪,苦恼迷惑,后来喜爱文艺,并由此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共同度过了不算短的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在晋察冀的山前山后,村边道沿,不只留有他的足迹,也留有他那些热情的诗篇。村女牧童也许还在传唱着他写的歌词。在这里,我不能准确估量邵子南同志写出的相当丰富的作品对于现实的意义,但我想,就是再过些年,也不见得就人琴两无音响。而他那从事文艺工作和参加革命工作的初心,我自认也是理解一些的。他在从事创作时,那种勤勉认真的劲头,我始终更是认为可贵,值得我学习的。
④今年春寒,写到这里,夜静更深,窗外的风雪,正在交织吼叫,记得那年,我们到了延安,有一天,邵子南同志在山沟里拾回一个庞大的牛头,在我们的窑洞门口,架起大块劈柴,安上一口大锅,把牛头原封不动地煮在里面,他说要煮上三天,就可以吃了。
我不记得我和他分享过这顿异想天开的盛餐没有。在那黄昏时分,在那寒风凛冽的山头,在那熊熊的火焰旁边,他那兴高采烈的神情,他那高谈阔论,他那爽朗的笑声,我好像又看到听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在邵子南去世几年后写就的,作者在开篇就交代了创作此文时对邵子南的情感态度,并对自己的创作动机进行了推测。
B.文学组的居住环境虽然艰苦,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的同志们并不自由散漫,他们表现出了井然有序、活泼团结的风貌。
C.作者在文中指明了邵子南常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原因,并表示这是与邵子南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的。
D.作者与邵子南同志在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人参与革命事业的缘由都是来源于对文艺的喜爱。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运用拟声词,以冯牧的视角正面写出邵子南话多、作者话少的特点,二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画面感。
B.句子②以三个逗号将句子成分分隔开来,以语气上的停顿,突出作者对邵子南的印象持续时间之久、程度之深。
C.句子③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邵子南才华横溢,但未完全施展出来,作者对其早逝的惋惜跃然纸上。
D.句子④引出后文多年前邵子南制作那顿盛餐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邵子南的怀念,起到了连接此刻与往昔的作用。
8.请试从其生活、工作两个方面,概括邵子南同志的人物形象。(4分)
9.孙犁在《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中说“就散文的规律而言,真诚与朴实,正如水土之于花木,是个根本,不能改变”,本文的“真诚与朴实”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注]。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三: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材料四: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春秋传》子大叔云“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其后又衍之,遂谓鲁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注]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动荡,晋强郑弱。子大叔为郑国正卿,范献子为晋国大臣。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献子向子大叔咨询如何对待王室之事,子大叔认为王室动荡,将殃及郑国,郑国很恐惧,但他现在无能为力,希望范献子早作打算。
B.漆室之女倚柱而啸,邻妇问她为何啸声如此悲惨,漆室女告知原因: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
C.监门之女说:桓司马得罪宋君,出逃到鲁国,导致菜园收成损失一半;越国进攻吴国,而我失去了兄长。同理,如今卫世子不肖,也可能危及我。
D.根据材料四,《春秋传》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是假设之辞,而漆室女、监门女之事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
(2)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骞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骞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兴之所至,“添酒回灯重开宴”。苏轼《赤壁赋》中也有两句写到主客释然、重新饮酒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用“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优美的图画。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同样展现了江山的美景,表现出宏阔的境界。
(3)古诗文往往通过“谈笑”来展现人物风貌,小谢在年级诗词大会上吟咏了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我是从南京中山门徒步前往秦淮河的。一边是高高的明城墙,古韵悠悠;一边是美丽的月牙湖,碧波荡漾。一路浓荫蔽日,风景优美,虽是盛夏,亦感不燥。
①至东水关已近黄昏,百里外秦淮河由此入城。②秦淮河发源句容宝华山和溧水东庐山,蜿蜒而来,穿城而过,汇入长江。③相传为秦始皇南巡时凿通方山,用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并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④踏着节节台阶登上东水关,脚步声声仿佛历史的回响。斑驳的墙体、剥落的石块,无不印刻着岁月的沧桑。俯视秦淮河,只见她身姿窈窕,温婉地(A)。
漫步河沿,天色渐暗。灯光次第点亮,或用灯带___________建筑轮廓,或用一束束光射向树木。驳岸、小桥、廊棚、马头墙被光影扮得曲折有致,空灵迷蒙,秦淮河宛如淡妆浓抹的美人。枝叶袅袅婷婷,凌霄花越过院墙,夹竹桃临水而开。沿途(B),有慷慨评书的柳敬亭,有[甲]“文木老人”吴敬梓的故居,河边那位水袖轻舞的白衣女子塑像___________是李香君?似在吟唱那首动人的情曲《桃花扇》。桃叶桥精致典雅,富含诗意。[乙]“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不,王献之在桃叶渡迎接爱妾时写下此诗,叫人艳美不已。
踏着青石板,穿过一道道石门,抚摸一根根廊柱。正当我饶有兴趣地看着一串串灯笼在水中迷迷蒙蒙、扭来扭去时,不知从哪扇窗飘来一曲江南丝竹,悠长而隽永。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号前后的语句可以互换位置,不影响语意。
B.“次第”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意义和用法相同。
C.加粗的两个成语“曲折有致”和“袅袅婷婷”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D.文中[乙]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与[甲]处引号的用法不相同。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
20.文中第2段标序号的四个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末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不知从哪扇窗飘来一曲悠长而隽永的江南丝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敦煌研究院墙上写着:“持灯者终成灯,借光者长畏暗。”
这句话中的“持”与“借”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乡土文学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表现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和民族科学智慧等”错,原文列举了一系列亦政亦农亦工亦文亦哲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说它们写尽农业文明中的中华哲学思辨,农业治理结构,民族科学智慧。但不等于所有“乡土文学”都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写作。
2.答案:C
解析:“‘血腥味’和‘土腥味’形成对比,突出部分作家作品中尖锐的城乡人文冲突和矛盾”错,原文是说“以全新的农村制式框架和混合着都市气体的当代农民的人文冲突矛盾为主体叙事,将带有血腥味却又依旧残留着农民土腥味的乡土场景进行解剖”,可见,“血腥味”和“土腥味”之间不是对比,人文冲突矛盾是叙述的主体,不是表达的目的。
3.答案:A
解析:第三段观点是:乡土文学有农村的自然色彩。A.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写乡村远处的村落特点。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B.出自曹操《短歌行》,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C.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仙府的石门打开时的幻境。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D.出自苏轼《赤壁赋》,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不适合作为第三段论据。
4.答案:①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
②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
③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
④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农民是中国文化奋斗精神的根性,这种精神就是生成文学的根性,这也是全部乡土文学之根”可知,农民的奋斗精神是生成文学的根性,也是乡土文学之根;
结合“农村的自然颜色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是乡土亲情民族集体的物理家园的镜像,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源”可知,农村是中国文化生长精神的养成所,更是乡土文学的生成源:
结合“中国从古至今都处于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无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何融入并影响这个体系,始终无法避免被农业文明的惯性驱动”可知,中国历来用以农立国的体系治理社会,农业文明具有惯性;
结合“中国的优秀作家从未忘记自己‘地之子’的身份认同,随便一抹,尽是将泥土涂在脸上做标签的中国作家”可知,优秀作家具有强烈身份意识,层出不穷的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
5.答案:①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
②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
③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文学的活水之源和生存母体。没有个性的农民集体一定不能成为农业文明的支点,自然也就无以构成乡土文学的核点”可知,永远把农村、农业、农民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归宿;
由“他们在作品中尽管有着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但却是以彻底批判的反向审美达成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可知,热爱农民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常怀反思精神;
由“是时代性需要,从历史中乡土作家群体里精选出又一位如茅盾、郑振锋、冰心式的写作旗手”“坚信在这种巨变灯光的聚焦下,中国会涌现一大批担负这种新使命的写作者”可知,把握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路径。
6.答案:C
解析:“在文中指明了……的原因”曲解文意。由第十一段“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说这样两句话,有时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邵子南同志特别喜爱这两句话,大概是因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种倔强的性格”可知,作者并不明确邵子南爱说这两句话的原因,仅做出了与其性格成因有关的推测。
7.答案:A
解析:此处通过叙述冯牧这一旁观者的看法与评价,从侧面表现了邵子南的滔滔不绝与“我”的寡言少语,并非从正面直接呈现邵子南和作者的人物特点。
8.答案:生活方面:热情开朗,善于交往;乐观坚韧,不畏困难;富有生活情趣。工作方面:才华横溢,创作勤奋;独抒己见,勇于尝试;勤勉认真,尽职尽责。
9.答案:真诚:①叙述内容上,作者回忆与邵子南的交往经历,没有刻意美化或贬低邵子南同志,而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叙述。②情感表达上,作者直言不讳地客观评价邵子南其人,表达了对邵子南才华的敬佩和对其性格的不喜欢等复杂情感,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朴实:③写作手法上,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细节描写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邵子南同志朴实的怀念之情。
10.答案:BDF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选项 考查词语 语境 意义、结构或读音 是否相同 选择正误
A 如 郑伯如晋 往、去 相同 √
使使如秦受地 臣请往如楚 往、去
B 与 妇人何与焉 音yù,参与 不相同 √
恐年岁之不吾与 音yǔ,等待
C 曷为、何以 子曷为泣也 “曷”作“为”的前置宾语 相同 √
何以解忧 “何”作“以”的前置宾语
D 若 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 好像 不同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
12.答案:B
解析:对漆室女啸声悲惨的原因概述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可知,漆室女发出悲惨啸声,是因为担心鲁国国君年老而太子年幼,国家会因此遭难,而祸患终会波及自身,“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终身没有了兄长”是她用来说明自己为何忧虑此事所举的例子。
13.答案:(1)如今鲁君年老昏聩,太子年幼愚昧,欺诈虚伪之事日益兴起。
(2)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与同伴一起绩麻,半夜突然哭泣起来,她的同伴问:“你为什么哭呢?”
解析:(1)“悖”(昏聩,糊涂)、“愚伪”(欺诈虚伪)、“日”(名词作状语,译为“日益”或“一天天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绩”(绩麻,纺线)、“中夜”(半夜)、“偶”(同伴)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答案:观点: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认识:①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②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解析:
原文 观点 认识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 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春秋传》子大叔云……此不过设言耳……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郑定公前往晋国,子大叔相礼,会见范献子。范献子说:“对王室(之乱)该怎么办?”子大叔回答说:“我对自己的国家和家族都无法顾及,哪里敢关心王室的事情?不过人们有话说:‘寡妇不操心纺织,却忧虑周王室的陨灭,是怕这祸患会波及她。’现在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很恐惧,然而大国的忧虑,我们知道什么呢?您还是早作打算吧。”
材料二:漆宝女,是鲁国漆室邑的女子。在鲁穆公(执政)时期,国君年老,太子年幼。漆室女倚着柱子长啸,旁人听到后,没有不为此感到悲伤的。她邻家的一个妇人跟随她游玩,问道:“为何啸声如此悲伤?”漆室女说:“我忧虑鲁君年老,太子年幼。”邻家妇人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该忧虑的事,你一个妇人何必参与呢!”漆室女说:“不是这样,不是你所认识的那样。从前有位来自晋国的客人住在我家,将马拴在园中。马脱缰狂奔,踩坏了我的葵菜,使我一整年都吃不到葵菜。邻居家的女儿私奔,跟随别人逃亡,她的家人请我兄长去追她。(结果)遇上连绵大雨洪水暴发,兄长溺水而死,让我终身失去了兄长。如今鲁君年老昏聩,太子年幼愚昧,欺诈虚伪之事日益兴起。一旦鲁国有难,(鲁国的)君臣父子都会遭受羞辱,灾祸波及百姓,妇人难道能独自避免吗!我对此十分忧虑。”
材料三: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与同伴一起绩麻,半夜突然哭泣起来,她的同伴问:“你为什么哭呢?”婴说:“我听说卫国的世子不成器,所以才哭。”她的同伴说:“卫国的世子不成器,这是诸侯们该忧虑的事,你为什么哭呢?”婴说:“我听到的和你说的不一样。从前宋国的桓司马得罪了宋国国君,逃到鲁国,他的马脱缰跑到我的园子四处破坏,还吃了我园中的葵菜。那一年,我听说园中的农户损失了一半的收入。越王勾践起兵攻打吴国,诸侯们都畏惧他的威势,鲁国前往吴国进献美女,我的姐姐也在其中,我的兄长去看望她,在路上遭祸而死。越国军队威慑的,是吴国;而兄长去世的,是我。如今卫国的世子极其不成器,喜好用兵,我有三个弟弟,能不忧虑吗?”
材料四:战国时期,游说之人和善辩之士尤其喜欢借助事物来比喻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认为确实有这些事,然而汉代和晋代的著述者常常误认为确有其事而将其采录入书。《春秋传》中子大叔说“寡妇不操心纺织,却忧虑周王室的陨灭,是怕这祸患会波及她”,这不过是假设之辞罢了。此后由这种说法衍变开来,就说漆室女不绩麻线而忧虑鲁国;此后又加以衍变,就说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忧虑卫国世子不成器。于是就有了“一整年都吃不到葵菜”“终身失去了兄长”之类的话,好像真有这样的人和事一样。由此韩婴竟然将其采录进《诗外传》,刘向也将其采录进《列女传》。流传的时间越久,相信的人就越多,以至于虚构的言论竟然成了实事。至于世上的读书人只是看到汉人的书中有记载,就相信它而不怀疑,也是错误的。
15.答案:D
解析:“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错误,“古壁”意在点明画作年代久远,陈诗开头两句说的是虽然画作年代久远,但画鹤的色彩与纹路依旧清晰,没有“强调”和“衬托”。
16.答案:宋诗展现歌颂皇恩的功利思想。诗中“省壁”指向官署,以鹤“恋恩波”暗喻自身留恋帝王恩泽,体现文人对皇权的推崇和对仕途的追求。陈诗展现同情理解有志之士的脱俗思想。“独”“孤”“谁复闻”写鹤的与众不同、不被理解,“自矜”四句以孤鹤暗写清高有志之士往往难觅知音、怀才不遇,呼唤对有志之士的理解。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的“思想境界”,要从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出发进行分析,且暗含比较之意。宋诗咏的是“省壁”的画鹤,所咏之鹤“恋恩波”,这就明确了此诗是文人的歌颂皇恩之作。而陈诗所咏之画鹤“独舞”“孤飞”“自矜”,不愿与“故池群”为伍,这就说明诗人赞颂的是孤高有志之士,且暗含怀才不遇之感,最后一句“长鸣谁复闻”的诘问则包含着对孤高有志之士不被理解的深切同情。陈诗的思想境界明显要高于宋诗。
17.答案:(1)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起,两河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8.答案:B
解析:B项,文中“次第”位于“点亮”前作状语,为副词,指“一个挨一个地”。“这次第”中,“次第”为名词,表“光景、状况”之意,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19.答案:勾勒;莫非
解析:第一处,考虑与“轮廓”的搭配关系,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应该填写“勾勒”或意思相近的词语;第二处,根据句意,应该选择表示揣测的副词,故此处应填写“莫非”或意思相近的词语。
20.答案:②句,在“发源”后加上“于”字;③句,“并”改为“被”。
解析:②句成分残缺,“发源句容宝华山和溧水东庐山”缺少介词“于”,“于”在这里表示“自、从”的意思;③句不合逻辑,“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是被动的,应将“并”改为“被”。
21.答案:A向城市深处延伸;B时不时会遇见故事
解析:A处照应前文“蜿蜒而来,穿城而过”,承接“她身姿窈窕”,突出秦淮河流淌的姿态,可填写“向城市深处延伸”或意思相近的语句。B处,领起后文,总括与秦淮河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可填写“时不时会遇见故事”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2.答案:①“悠长而隽永”本是“江南丝竹”的定语,文中将其后置,起强调作用,凸显了“江南丝竹”的特色;②带给读者余音不绝的美感,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
解析:首先分析句式特点,看清楚定语后置的结构,然后分析其所起的强调作用;再考虑其位置在文末,结合语感比较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23.答案:略
解析: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敦煌研究院墙上的标语。“持灯者终成灯”:“持灯”意味着主动掌握光源、创造光明,象征着那些凭借自身努力、智慧和勇气,积极探索未知、勇于突破困境的人。他们不依赖外界现成的成果,而是主动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价值。“持灯者终成灯”的意思是具有敢于突破常规、主动探索的精神的人终能成为照亮他人之人。对于个人而言,要成为“持灯者”,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对社会而言,鼓励和支持“持灯者”精神,能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借光者长畏暗”;“借光”代表着依赖他人的成果和经验,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这类人习惯在他人光芒的庇护下行动,一旦失去外界支持,就会陷入恐惧和迷茫。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的依赖使他们丧失了主动面对挑战的勇气。在学习、工作中,那些依赖他人笔记、照搬成功案例却不懂得灵活运用的人,就是典型的“借光者”。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尝试探索新方法,逐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自信。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不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
写作时开篇通过引用材料或讲述与“持灯”“借光”相关的小故事,自然引出对“持”与“借”的思考,点明文章主旨。主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分别论述“持灯者”和“借光者”的特点、表现和影响,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再结合当下社会发展,阐述在各个领域发扬“持灯者”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我们应努力成为“持灯者”,并呼吁大家摒弃“借光”思维,主动探索、积极创造,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立意:
1.主动创造,成就非凡人生。
2.摆脱依赖枷锁,拥抱独立之光。
3.传承与创新:从借光到持灯的跨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