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孔子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因此,他提出“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为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的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在儒家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许多儒家学者都先后提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
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历史上许多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教育家,儒家“六艺”之教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重视吸收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
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许多成果,经过科学辨析和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方克立《儒学给人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崇尚道德,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看重礼乐中的仁爱精神,把诗和礼乐作为教育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B.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文明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内容潜移默化的教化,才能对人进行道德规劝。
C. 儒家要求君子要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勇担使命,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D. 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礼”不仅在于外在形式,更重在其内核“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诗在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他把诗置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层面。
B. 孔子的“诗教”观,奠定了儒家影响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后来的学者都要认真研究《诗经》,从中汲取思想资源。
C. 儒家主张君主要实行德政,反对暴力强制,并且指出君主要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完全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
D. 儒家学者总结出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学》中的一句“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 陈子昂《感遇诗》中的一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C. 《论语·泰伯》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D. 《论语·宪问》中的一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身,二者有何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5. 观古鉴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的哪些儒家智慧值得我们传承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旋风怒砍杏黄旗,负荆请罪救刘女
施耐庵
且说李逵和燕青离了四柳村,依前上路。此时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描写辽阔苍劲的自然环境,既渲染氛围,也能舒缓叙事节奏】当日天晚,两个奔到一个大庄院敲门。燕青道:“俺们寻客店中歇去。”李逵道:“这大户人家,却不强似客店多少!”话犹未了,庄客回话道:“我主正烦恼,你两个别处去歇。”李逵直走入去,燕青拖扯不住,直到厅上。李逵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烦恼!”里面太公看李逵凶恶,暗地教人叫他两个安歇。李逵当夜没些酒,睡不着,只听得太公、太婆哽哽咽咽的哭,捱到天明,李逵跳将起来,向厅前问道:“你家甚么人哭,搅得老爷睡不着?”太公答道:“我家女儿被人抢去,以此烦恼。”李逵骂道:“打脊老牛!男大须婚,女大须嫁,烦恼做甚么?”太公道:“不是与他,强夺了去。”李逵道:“夺你女儿的是谁?”太公道:“我与你说他姓名,惊得你屁滚尿流,他是梁山头领宋江。”李逵便叫:“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怒向太公,道:“我便是梁山泊李逵,这个便是浪子燕青。既是宋江夺的,我去讨来还你。”
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直到忠义堂上。李逵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逵又拿双斧,径奔宋江。众人慌忙拦住。宋江大怒:“这厮又来作怪!你且说我的过失!”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有诗为证:
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
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
燕青向前道:“哥哥听禀,那日……刘太公说道:梁山宋江,带一后生来到庄上。老儿听得说是替天行道的人,因此叫这十八岁的女儿出来把酒。到半夜,两个把他女儿夺了去。李大哥听了这话,便道是实,因此来发作。”李逵道:“我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若不把女儿还他,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宋江道:“你且不要闹攘,俺们同去刘太公处面对。”李逵道:“我若拿你不着,便输这颗头与你。”李逵便唤了燕青:“俺两个依前先去,他若不来,便是心虚!”
燕青与李逵先到,继而宋江到。李逵问老儿道:“这个是夺你女儿的不是?”那老儿定睛看了道:“不是。”李逵又叫众庄客人等认,皆言不是。既分辨清楚,宋江与一行人马,先回大寨去了。
燕青道:“李大哥,怎地好?”李逵道:“既输了,我自割将下头,献与哥哥便是。”燕青道:“你没来由寻死做甚么!我教你一个法,唤做负荆请罪。”李逵道:“怎地?”燕青道:“自把衣服脱了,脊梁上背着一把荆杖,拜伏在堂前,告道:由哥哥打多少。他自然不忍下手。”李逵道:“好却好,只是有些惶恐,不如割了头去干净。”燕青道:“山寨里都是你弟兄,何人笑你?”
宋江和众弟兄们正说李逵一事,只见黑旋风脱得赤条条,负着荆杖,跪在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宋江笑道:“只这等便饶了你不成?”李逵道:“兄弟的不是,哥哥打几十罢!”宋江道:“我和你赌砍头,你如何却来负荆?”李逵道:“哥哥既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也是了当。众人替李逵陪话。宋江道:“只教他捉得那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他。”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我去。”宋江道:“贼人有二,你独自一个,如何近傍得他?再叫燕青和你同去。’
二人寻了多日,绝无动静。这晚,两人古庙中宿歇。李逵心焦无眠,听得庙外有人,看时,只见一条汉子,握着朴刀,转过庙后去了。李逵在背后跟去,燕青听得拿了弩弓,随后赶来。是夜,月色朦胧。那汉低着头只顾走,燕青只一箭,正中那汉的右腿,那汉倒在地。李逵喝问道:“你把刘太公的女儿抢那里去了?”那汉告道:“好汉,小人不知,平日只敢偷劫一二物什,那里敢抢夺人家子女。”李逵提起斧来喝道:“你若不实说,砍你做二十段。”那汉叫道:“且放小人起来商议。”燕青道:“汉子,且先与你拔了这箭。”又说:“你既在这一带偷劫,岂可不知些风声?”那汉道:“离此间西北上约十五里,有一牛头山,山上有两个强盗,一个姓王,一个姓董,随从有五七个,下来打劫,到处只称是宋江,多是这里抢了去。”有诗为证:
盗贼潜居草庙堂,风寒月冷转凄凉。
夜深偶获山林客,说出强徒是董王。
来到山头,团团一道土墙,里面约有二十来间房子。燕青道:“且等天明却理会。”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人声响处,一汉子已挺朴刀奔向李逵。燕青生怕出事,拾起一根木棒,也跳过墙来,潜身暗行,一棒正中那汉子。李逵趁机,只一斧,将人砍翻在地。燕青来到后墙外,只见一条婆子,正欲从后门脱身,李逵抢将过来,一斧将人砍倒。那几个随从躲在灶前,被李逵赶去。来到房中看时,果然见那个女儿在床上呜呜地啼哭。
燕青问道:“你莫不是刘太公女儿?”那女子答道:“奴家正是。”燕青收拾了房中积攒下的黄白之资,寻到两匹马,叫那女子上了马。他二人步送女子归家。
二人牵着马,驮着金银,径到忠义堂上,拜见宋江。宋江大喜,叫把金银收拾库中,马放去战马群内喂养。刘太公也收拾金银上山,来到忠义堂上拜谢。宋江那里肯受,与了酒饭,教送下山去了。【用对比之法,收不义之财,拒平民之礼,一收一拒之间,可见宋江“侠义”,可窥梁山精神。】梁山泊自此无话。
(有删改,文本标题为编者所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首段交代故事起因,而后按时间顺序、先后叙“怒砍杏黄旗”“刘庄对峙”“负荆请罪”“偶获山林客”“杀盗救人”等事件,情节跌宕起伏。
B. 李逵坚持要在大户人家落脚、不顾劝阻闯入庄院、自称“老爷”、骂太公为“打脊老牛”等言行,体现出他性格中粗鲁无礼、蛮横任性的一面。
C.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常常在叙事过程中插入诗歌,从本文来看,这些诗歌起到了总结故事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叙事节奏发生变化等作用。
D. 古典白话小说常在白话中夹杂文言,以实现语言的雅俗共赏。如本文的“径望”“绝无动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借步”“不见消耗”等。
7. 关于李逵“负荆请罪”“偶获山林客”这两个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青知道宋江不忍心杀李逵,所以提出了“负荆请罪”的办法,表现出他的机智聪敏。
B. 描写负荆请罪的场面时,语言生动传神,连用“脱”“负”“跪”等动词,增强了画面感。
C. 追问强盗线索时,李逵的恫吓与燕青的安抚相得益彰,这直接反映出宋江的用人才能。
D. 偶然遇到“山林客”这一巧合的设置十分精妙,既能引出下文情节,又符合事理逻辑。
8. 金圣叹称赞李逵为“上上人物”,认为他“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李逵“天真烂漫”的理解。
9. 本文首尾两段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或点出写法之妙,或揭示精神主旨。请你参照这种方式,从“环境描写”“水浒之义”两方面入手,各找出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简要给出评点。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蔡邕曰:“申屠蟠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
太尉黄琼辟,蟠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与相酬对,既别,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勤勤欲相趋走富贵之门乎?”因不复与言。再举有道,不就。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篲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
中平五年,复与爽、玄、韩融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废立,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征,惟蟠不到。众人咸劝之,蟠笑而不应。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及大驾西迁,公卿多遇兵饥,室家流散,融等仅以身脱。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
(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材料二:
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太玄经》曰:“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可谓君子矣。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注】①处士:有才德的隐居之士。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黄子琰A为吾故邪B未必合罪C如不用吾D言E虽往何益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齿,指年龄,与成语中“不足挂齿”、《师说》中“君子不齿”中“齿”意思都不同。
B. 就,赴任,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相同。
C. 刑,受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中的“刑”意思不相同。
D. 识,记得、知道;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中的“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琼归葬时,会集到其帐下的名士豪杰,没有人能比得上申屠蟠;他对南郡后生的驳斥,也表明他是一个不慕富贵的人。
B. 在京师游学的范滂等人指斥朝政,受到了公卿以下的各级官吏的推崇,太学生们认为这预示着有才德的隐士将被重新启用。
C. 中平五年和中平六年,董卓先后两次派公车征召申屠蟠和荀爽、韩融等十四人,每次都是只有申屠蟠一人不去应召。
D. 顾炎武认为,从蔡邕应董卓征召并接受其重用,以及蔡邕随意滥写的碑铭颂文都可见出,蔡邕是个缺乏气节和操守的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屠蟠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不为穷达易节。
(2)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
14. 申屠蟠在乱世中能“终全高志”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①
黄庭坚
清洛②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③。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④歌吹愁?
【注】①元祐初,黄庭坚的好友王定国因直言进谏遭贬,出为扬州通判。②洛:洛河,连通运河,经扬州。③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④竹西:扬州地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抒写对友人的思念,接着借友人的询问,表达出对早日与友人重逢的期盼。
B. 诗人善用意象营造意境,如通过昼夜不停流淌的“清洛”,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C. 颈联写扬州美食,用“飞雪”形容细白的鱼脍,用“明珠”形容晶莹的芡实,想象新奇。
D. 诗人指出人生在世及时行乐并无不妥,他以此劝慰友人,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16. 黄庭坚的诗作向来精于炼字,请结合颔联中“犹”“却”二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强大学毕业后去就业市场找工作,他在朋友圈里借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何去何从的感慨。
(2)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不赂秦的国家相继走向灭亡的原因,表明了六国之间唇亡齿寒的紧密关联。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行,(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
立夏是第一个夏季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所以又称“春尽日”。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每候五日,三候过去便是下一个节气了。到底什么是蝼蝈?历来 A 。其实,不管特指哪种动物,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了;再过五天,蚯蚓开始懒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过五天,王瓜等藤蔓类植物争相攀爬生长,一派 B 的景象。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便是长的季节。进入立夏,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望季。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罐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因此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一到,时令水果登场,人们可以尝尽鲜美。江南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品尝甜蜜的樱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芭。酸酸甜甜,正是初夏的味道。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诗人的眼里,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怡人的意象 C 。从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蓬勃,大自然从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绿肥红瘦,风暖昼长,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拉开帷幕。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夏天已经悄然来到了人世间
B. 夏日的暑风已经遮蔽了春的归途
C. 夏天已经迫不及待跟了上来
D. 夏日的虫鸣已经响彻了江南江北
19. 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三、四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2. 请从句式和修辞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春季,草原上青草刚萌芽时,牧民们最怕羊群出现“跑青”现象。
春天小草刚露出尖儿的时候,远远望去绿油油的一片,但实际上草芽过短,羊是啃不到青草的。这个时候羊儿们不再愿吃牧民们囤积的干草,往往是一见有青草,便飞奔去吃,然而到了近前却根本吃不到。抬头再一望,发现青草还在远处呢,便又奔过去了……如此往复,一天下来羊群只是为了找青草而东奔西跑却又没办法真正吃到草。这样一来羊不但不能增膘,反倒减肉,体弱的羊甚至会被活活饿死。
其实,人又何尝没有过“跑青”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5.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4. 相同点:①都谈到了修身可以培养理想人格和完善道德;②都主张君主通过修身可以实现以德治国。
不同点:①材料一主要谈孔子注重通过学诗来修身;②材料二谈修身重在反思自我。
5. ①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②谦逊礼让,仁爱宽容,营造和谐社会。③重视礼乐教化,富国安民。④德教为先,因材施教。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C
8. ①李逵心思单纯。刘太公说宋江夺了女儿,他不假思索便相信;听得宋江抢占民女,便着急上山问罪,不顾后果。
②李逵做事全凭本心,不受礼俗约束。借宿被拒时,他认为借宿一晚不打紧,便闯入庄子;以为是哥哥宋江做了不平之事时,他也不因私情而犹豫。
③烂漫,即坦荡、不做作。李逵性情爽直,坦率自然。输了赌约,认为负荆请罪不如割了头干净;在宋江提出让他戴罪立功之时,他激动得“跳将起来”。
9. 示例:
环境描写:
①语句:“是夜,月色朦胧。”【写月色朦胧,一为写跟踪,视物不清便于跟踪;二为写人物,月色迷蒙中,燕青仍能一箭中敌,突出其箭法之高。】
水浒之义:
①语句:“既是宋江夺的,我去讨来还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体现出侠义精神。】
②语句:“宋江道:‘只教他捉得那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他。’”【表面惩罚李逵,实则为救助刘女,写出宋江“侠义。”】
③语句:“宋江道:‘贼人有二,你独自一个,如何近傍得他?再叫燕青和你同去。’”【虽然李逵误会宋江,宋江仍为李逵考虑,担心他安危,体现了兄弟之“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CE
11 D 12. C
13. (1)申屠蟠的品行美好,是别人很难做到的。他安于贫贱乐于隐居,不因为困窘或发达而改变节操。(2)没过多久,荀爽等被董卓胁迫,向西迁都到长安(向西定都长安),京师一片混乱。
14. ①申屠蟠自身安贫乐道,多次拒绝征召,坚守自己气节。②申屠蟠有敏锐的洞察力。③申屠蟠按照礼节、道义或行动、或停止,符合君子之道。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犹”表示尚且、还,诗人指出王定国尚且年轻,还能经得住消愁的美酒,表达了对友人青春尚在的庆幸,但同时又隐隐透出一种友人只能借酒来慰藉自己的无奈。
②“却”表示转折,王定国在即将青云直上之时却被贬为扬州通判,前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命运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被埋没的愤愤不平和惋惜之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绕树三匝 ②. 何枝可依 ③. 盖失强援 ④. 不能独完 ⑤. 月出于东山之上 ⑥. 徘徊于斗牛之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C 19. A.众说纷纭 B.欣欣向荣 C.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20.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所以立夏又称“春尽日”。
21. ①望季——旺季 ②罐浆——灌浆 ③枇芭——枇杷
22. ①“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赋予植物以人的体态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植物叶茂花稀的典型景象;
②“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用了比喻,将“盛夏”季节比作一场“热闹的宴会”,暗示盛夏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充满欢乐与喧嚣;
③长短句结合,开头连续使用两个结构工整的四字短语,句式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然后用长句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莫让“跑青”迷了眼
春风拂过草原,羊群望着远处的新绿盲目奔逐,最终在虚幻的希望中耗尽体力,这便是“跑青”的悲剧。当人们嘲笑羊的愚蠢时,却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同样的困境——在看似诱人的表象中迷失方向,最终徒劳无功。“跑青”不仅是动物的本能迷失,更是人类思维困境的镜像投射,揭示着浮躁时代下的认知陷阱与价值迷思。
“跑青”的本质,是被表面诱惑遮蔽双眼后的盲目追逐。社交媒体时代,“斜杠青年”“年入百万”的标签铺天盖地,年轻人被“快速成功”的幻象裹挟,盲目跟风转行、创业。有人看到短视频行业兴起,便匆忙辞去稳定工作投身其中,却忽略自身缺乏创意与运营能力;有人听闻直播带货火爆,便盲目涌入赛道,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铩羽而归。就像羊群追逐遥不可及的青草,他们追逐的只是虚幻的“成功光环”,而非脚踏实地的成长路径。这种盲目,源于对目标缺乏清晰认知,对自我能力缺乏客观评估,最终在浮躁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更深层次的“跑青”,暴露的是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科学家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若因短期内未取得成果,而放弃潜心研究,盲目转向其他领域,又怎会在经历191次失败后,最终发现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药物?与之相反,当下一些科研工作者,为追求论文数量和职称晋升,频繁更换研究方向,浅尝辄止,看似涉猎广泛,实则一无所成。企业发展亦是如此,有的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盲目跟风热门产业,放弃深耕多年的核心业务,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立足之本。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人们如同羊群般,在不断变换的“青草” 间疲于奔命,却忘了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沉淀与耐心积累。
破解“跑青”困局,需要建立理性认知与坚定信念。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敦煌戈壁坚守五十余载,不为外界繁华所动,潜心研究敦煌文化。她若因敦煌条件艰苦,而追逐城市的舒适生活,又怎会有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代青年更应如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时,要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兴趣,明确目标,不被短期利益迷惑。正如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心无旁骛,最终实现“禾下乘凉梦”。只有坚守初心,专注深耕,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避免陷入“跑青”的循环。
草原上的羊群因“跑青”而消瘦,时代浪潮中的人们若不警惕,同样会在盲目追逐中消耗生命。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擦亮双眼,保持清醒,以理性与坚守为舟,穿越浮躁的迷雾,驶向真正有价值的彼岸。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成为时代的“迷途羔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