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
一、阅读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
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而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
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的;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转变为以人为主,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穜”。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除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羲考》阐释了神灵和始祖形象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升。
B. 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
C. 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
D. 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
B. 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C. 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
D. 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般认为,古代神灵形象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的阶段。蛇的出现应在古神话时期的前、中期。那时,原始先民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中进行生存斗争,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它常常在人们不经意时发动袭击,被毒蛇咬一口,人很快就会死去,先民们对此感到恐惧。在他们看来,蛇不仅凶残,而且狡猾。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蜕皮后宛若新生,具有_________。于是,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神化了。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在进入森林和沼泽地猎取动物时,有时便把自己装扮成一条蛇,在地上匍伏而行。他们把自己称为蛇的后代,想借此_________。由于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古代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相当普遍。
4. 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
5.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道君行早
滕贞甫
一开始,在是否加入糖蒜社上有的妇女也犹豫,不就是加工糖蒜吗?能赚几个钱?她们估计错了,彭非这个小伙子把糖蒜做成了文化,做成了品牌,尤其是糖蒜包装印上杏儿那首诗,使糖蒜大受年轻人追捧。糖蒜社订货电话每天不断,彭非连饭都吃不消停,常常嘴里嚼着馒头接电话。进货商贩一来,村民就围上来瞧热闹,一箱箱糖蒜变成点钞机上哗哗翻过的百元大钞时,大伙才知道小糖蒜也能赚大钱。于是,很多妇女来找汪六叔,希望能入社工作。汪六叔嘴黑,说:“你们这些女人哪,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腌糖蒜是你们的拿手好戏,却一个个拿捏起来了,现在后悔了吧?”女人们连连道歉,汪六叔便和彭非商量,又腾出一间闲屋,扩大再生产,这样就多吸纳了十二个妇女进社。
“这三十个女工好比柳城男人走出鬼打墙的三十根蜡烛,”陈放对杏儿娘说,“你是妇女主任,要把这蜡烛一根根点燃,让她们回家把男人照醒。”
当过教师的杏儿娘自然懂得陈书记的用意,她信心满满地说:“放心,陈书记,我会把这些女人都变成发面起子。”
杏儿娘每天开工前和收工后都要给三十个女工开个短会,除了说说生产上的事外,主要讲怎样引导丈夫抓住机遇多赚钱,讲鹅冠山大扁杏种植合作社的前景,讲陈书记能办好合作社的有利条件。女工们都被杏儿娘说活了心,自己男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到种植社工作至少会有一份收入。
三十个妇女的力量不容小觑,农村人做事喜欢房前屋后相互攀比,三十个女工丈夫加入了种植社,其他家庭坐不住了,有糖蒜社做参照,没有哪个女人想错过种植社的机会,连四大立棍①也被女人催着报了名。开小卖部的金嫂甚至揪着男人的耳朵,从麻将桌一直揪到村委会来报名,金嫂训斥男人:“三舅那么大岁数都入社了,你还等哪盘菜?再不报名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话虽糙,却在理。杏儿看到这一幕,悄悄对彭非说:“柳城女人可不好惹,个个都会揪耳功。”彭非开玩笑地问:“杏儿也会吗?”杏儿说:“我不用揪耳功,谁要是得罪我,我会在诗里骂他。”彭非问:“怎么个骂法?”杏儿眼睛转了转:“我就这样写:风,在抽你耳光/水,在烫你胃肠/因为你得罪了杏儿/让杏儿独自神伤……”
在女人的鼓动下,设在村委会的种植合作社报名处像当年生产队分红一样热闹。汪六叔吸着烟,满心欢喜地望着眼前的场面,将军肚微微腆起来。汪六叔身旁坐着三舅柳奎,柳奎是他特意请来观看这一场景的。请柳奎时他说,三舅哇,你看看去,就像当年你组织社员修梯田一样,村里开锅一般热闹。柳奎也很兴奋,乐颠颠地就跟汪六叔来了,眼前这一幕让他仿佛回到了年轻时,有一种摩拳擦掌的冲动,多像当年自己带领社员上山修梯田的情景啊!他和每个进屋报名登记的村民都打招呼,尽管这些村民很少有人知道当年他带人修梯田的往事,毕竟四十年了,整整两代人。
柳奎看到四大立棍的名字也在名册里,很吃惊,问汪六叔:“陈书记怎么把这几个懒汉都劝来了?让这几个人上山干活儿,等于抽他们懒筋。”汪六叔摇摇头,小声说:“不用劝,是主动来的,都是您带了个好头儿,大伙入不入社看谁呀?不是看您老吗?”柳奎会心地点点头,却不无忧虑地说:“开锅的水只能翻滚一阵子,火一撤还会凉。”汪六叔说:“是呀,关键是早日见到实惠,一回分红胜过十回动员。”
杏儿听到两人对话,给老人倒了一杯水端过来说:“舅爷和陈书记想到一块儿去了,昨天陈书记进城之前就说,种植社不能画饼充饥,一定要像糖蒜社那样立竿见影,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合作伙伴,寻求林业部门支持,让入社村民今年就见到活钱。”汪六叔说:“陈书记说了,自己要厚着脸皮去烧香拜佛,不知能不能灵验。”
老人自言自语:“这个陈书记让人看不透。”
“陈书记对辽西有感情,他爷爷当年在辽西打过仗,”汪六叔说,“是在塔子沟一个叫大庞杖子的地方。”
柳奎没有再说什么,看着办公室墙壁上党务公开栏中陈书记的照片,眼睛许久没有眨。
种植社是股份合作,出钱出力皆可入股,有了收益后按股分红。这个政策相当灵活,全村除了几户病残家庭外,基本都入社了。陈放给村民编了组,建立了公司制度,开始分期分批上鹅冠山刨树坑。
刨树坑很费力,在农村与和泥脱坯一样都属于累活儿。半个月下来,有些村民受不了。近年来,播种收割有机器,中间除草能撒药,基本上没啥出大力的活儿,冷不丁抡镐挥锹挖树坑,很多人吃不消。
知道村民有了情绪,汪六叔就找陈放商议,能不能找台挖坑机代替人工。陈放说旋转挖坑机只能在草原或沙地上使用,山腰坡度超过四十五度,小型挖坑机作业太危险,更何况山上石头多,挖坑机也没法正常作业,树坑只能由人来挖。
……
人群来到山下,看到山腰上有人正在抡镐刨树坑,原来是陈书记。汪六叔停下脚步,扭头对跟过来的村民说:“人家可是不拿工钱的呀,咱柳城人咋就不懂个事理呢!”
没有人说话,耳边只有山风飕飕在吹。
“上山!”汪六叔吼了一声,弓身走在最前面。
隆冬来临之前,鹅冠山梯田遗址上布满了规则的树坑。
(有删改)
【注】①立棍:辽宁朝阳地区流行的一种扑克玩法。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糖蒜畅销,小糖蒜能挣大钱,这与糖蒜包装上印着杏儿的诗歌的文化创意不无关系。
B. 汪六叔苦口婆心做那十二个妇女的工作,终使她们加入糖蒜社,实现了扩大再生产。
C. 在陈书记的精心谋划和汪六叔的具体负责下,种植社从报名到生产进行得一帆风顺。
D. 写陈书记是革命者的后代这一内容,是强调他肩负的鹅冠山乡村振兴的担子更重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杏儿这一形象给人以清雅脱俗的印象,鹅冠山村民浅显通俗的谈吐,使得杏儿的诗歌具有了别致不俗的特点。
B. 小说对开小卖部金嫂大力鼓动丈夫参加种植社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
C. 柳奎由眼前报名的一幕联想到自己当年带领社员上山修梯田的往事,使得历史内容和现实场景绾合在一起。
D.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你还等哪盘菜”“村里开锅一般热闹”等都是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散发着乡土气息。
8. 小说是怎样由叙写糖蒜社巧妙过渡到叙写种植社的?请简要说明。
9. 请找出小说中的三个“群体”,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乙巳,神宗诏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安石素与韩绛、韩维及吕公著相友善,帝在藩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维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以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矣。”又问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安石退而奏书。
(节选自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
材料二: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①,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
(节选自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注】①承无穷之绪:继承永久的帝业。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祖宗A守天下B能百年C无大变D粗致E太平F以何G道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称赞,与《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称”意思不同。
B. 因,沿袭,与《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因”意思相同。
C. 见,表被动,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意思不同。
D. 苟,暂且,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的“苟”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经好友韩维的大力举荐,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与重用。
B. 材料一中,面对神宗皇帝的进一步追问,王安石后来以“奏书”的方式进行了回答。
C. 王安石犀利地指出本朝百年弊病所在,并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条理清晰,情真意切。
D. 王安石有褒有贬,既肯定了神宗在本朝建立的功业,又揭露了太平背后潜在的危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
(2)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14. 王安石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罢举赴蓟门从事
刘沧
人生行止在知己,远佐诸侯重所依。
绿绶便当身是贵,青霄休怨志相违。
晚云辽水疏残雨,寒角边城怨落晖。
此去黄金台上客,相思应羡雁南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强调人生的去留行止常与知己相关,友人此次因为科举失利转投河北蓟门任职,暗示友人赴任是得到了赏识。
B. 颔联中“绿绶”与“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都使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官职身份,此句劝解友人获得官职已是珍贵。
C. 尾联用典表意的同时借眼前实景抒发情感,一方面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一方面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D. 整首诗围绕送别展开,既有对友人的理解和劝慰,也有对友人前途的祝愿与期许,更有离别时的不舍与牵挂。
16. 该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哲学讲座中,教授阐释“个体渺小”时,引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人在天地间短暂与微小。
(2)在“家国情怀”主题演讲中,选手以《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结语,赞颂历代志士至死坚守报国初心的赤诚。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在谈及自己书法心得时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意在说明蘸墨挥毫书写的时候, ,使得黑白相互映衬,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黑与白的二元对立是永恒的话题,邓石如要求“计白当黑”,显然表明白与黑的同等价值,但是黑与白并非仅指普通意义上的黑色和白色,更在于通过线条与留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衍生出二元对峙与融合,从而营造出别样的审美体验。
从书法艺术上来说,“计白当黑”表明书法笔画疏密呼应的重要性。①疏与密自然指“黑”与“白”相互空间的变化,②一是在单字之中以笔画疏密表现空间布局的跳跃性与层次感,③二是在全幅布局时不求字字黑白均匀,④而是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⑤并且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
《隶书至仁山铭轴》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邓氏在这幅作品中于隶书参入篆意,整体线条( )。单个笔画较多的字注重密处取疏,如“鹤”“秋”等字密处笔画紧凑,却又在点画之间有意留出稀疏的地方;在全篇中还注意黑白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在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之中寻求整体空间的平衡。
18.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必须同等重视墨色浓淡之差异,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B. 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墨色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C. 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D. 必须同等重视墨色浓淡之差异,从而精心构造墨色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方圆可施 B. 俊逸兼得 C. 刚柔相济 D. 雄秀并举
21. 中国画也十分讲究“计白当黑”,“白”就是“无”,即画中没有笔墨着色处,在衬托了画面主体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请从下面中国画中任选一幅,从“计白当黑”的角度对其构图美学进行简单鉴赏。
22.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计白当黑”的审美价值。要求:使用递进句式,不超过50字。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木匠教徒弟时总说:“凿子要敢入木三分,才见筋骨;但遇着木纹纠结处,得收着劲,不然整块料就废了。”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有为”“不为”“善为”的玄机。世间事大抵如此,该出手时当仁不让,需停手时知所进退,善谋划时张弛有度,方能在方寸之间开辟天地。
以上材料颇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C 2. B
3. ①. 从兽形到半兽形再到人形 ②. 死而复生的能力 ③. 获得蛇的庇佑
4. 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
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
5. 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理解困难。
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
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者兴趣。
6. A 7. A
8. ①糖蒜社的成立和成功为种植社的成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过渡做了铺垫。
②陈放与杏儿娘的对话,提到了“这三十个女工”和“种植社”,将糖蒜社与种植社联系起来。
③杏儿娘在糖蒜社的短会中,讲到了种植社的前景,进一步将糖蒜社与种植社联系起来。
④妇女们鼓动丈夫入社,使得种植社的报名处热闹起来,自然过渡到叙写种植社。
9. 妇女群体:
①目光短浅与后知后觉:一开始部分妇女对加入糖蒜社持怀疑态度,只看到眼前的加工糖蒜工作,没意识到其潜在利益。
②积极进取和有动员能力:看到糖蒜社盈利后,积极加入。并且能有效动员自己的丈夫加入种植社,像金嫂 “揪着男人的耳朵,从麻将桌一直揪到村委会来报名”,显示出她们在推动家庭经济发展上的积极主动。
③爱攀比且实际:看到别的妇女的丈夫加入种植社,就不想错过机会,体现出爱攀比的心理。同时她们考虑到种植社能带来收入,就积极参与,表现得比较务实。
以陈放、杏儿娘和汪六叔为代表村干部群体:
①富有远见和担当意识:陈放提出利用糖蒜社女工引导丈夫加入种植社的想法,还考虑让种植社尽快产生效益,妇女主任对妇女注重思想教育,体现他们一心为村民谋福利的责任感。
②以身作则:陈书记亲自上山挖树坑,给村民作出榜样。
③善于利用榜样力量:汪六叔请柳奎来观看种植社报名的热闹场景,用柳奎过去组织修梯田的事迹激励村民,展现出他们善于利用榜样来激发村民积极性的特点。
男性村民群体:
①易受影响和有惰性:在妇女的鼓动下,很多村民包括 “四大立棍” 这样的懒汉都加入种植社。但在刨树坑这种较累的工作中,坚持半个月后就有些吃不消,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现代化农机作业,体现出易受鼓动但也有惰性的特点。
②能够被激励:看到陈书记亲自在山腰刨树坑后,村民们被打动,在汪六叔的号召下重新投入工作,表明他们在榜样激励下能够积极参与集体事务。
10. BDF
11. B 12. D
13. (1)到这时王安石才到朝廷答对政事,皇帝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
(2)所以官场上下偷懒怠惰、讨好别人罢了,即使有能干的人在职位上,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14. ①宋神宗继承帝位,拥有圣明的资质。②天助难以长久依靠,人事不可始终懈怠。③宋朝整体现状堪忧,问题突出并且相当严重。
15. C 16. ①该句选取多个典型意象,营造出凄清、悲凉、苍茫的意境,增添了感伤氛围。②“晚云”句是视觉描写,“寒角”句则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③诗人借景抒情,借边塞的自然景象,抒发对友人远行的担忧、牵挂以及不舍。④“怨”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使读者能深刻感受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18. ④,成分残缺,改为“而是通过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
⑤,搭配不当,改为“进而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
19. C 20. A
21. 示例一:《寒江独钓图》:画面仅一舟一渔翁,四周大面积留白表现浩渺江水,突出“独钓”的孤寂感,被誉为“计白当黑”的典范。
示例二:《蕉荫渡水将归村》:画面中竹叶用笔干脆,芭蕉、水牛形象生动具体,体现画面之实,河水、水波运用“留白”体现,体现画面之“虚”,此空白之虚体现着“实”的无线延伸。
22. “计白当黑”不仅强调留白与笔墨的同等价值,更通过疏密对比营造空间层次,最终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