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分层作业单元 第二单元热胀冷缩 课题 2.液体的热胀冷缩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能举例说明生活中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科学思维目标: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运用推理、归纳等思维方法得出液体热胀冷缩的结论;能对生活中与液体热胀冷缩相关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探究实践目标:能设计并进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器材,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目标:对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在小组合作中,能与同学友好交流、分工合作,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想法。理解掌握 练一练 ☆☆☆ 预估时间1.液体受热时体积( ),受冷时体积( ),这种性质叫做液体的( )。 2.实验室常用( )给物体加热,用( )测量液体的温度变化。 3.生活中,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4.一般情况下,液体都具有( )的性质,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水在0- 4℃时热缩冷胀)。 4分钟实验探究 做一做 ☆☆☆☆ 预估时间观察“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图:带有胶塞和细玻璃管的烧瓶,内装红色液体。 实验中,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时,细玻璃管内的液柱会( ),这是因为液体受热体积( );停止加热,让液体冷却,细玻璃管内的液柱会( ),这是因为液体受冷体积( )。 6.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奶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材料:带有胶塞和细玻璃管的小烧瓶、牛奶、热水、冷水、温度计。 (2)实验步骤: 在小烧瓶中装满牛奶,用带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确保牛奶能在细玻璃管中形成液柱,记录此时细玻璃管中液柱的高度和牛奶的初始温度。 将小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玻璃管中液柱的高度变化,并测量热水的温度,记录数据。 取出小烧瓶,待其冷却后,放入冷水中,观察细玻璃管中液柱的高度变化,测量冷水的温度,记录数据。 (3)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时,细玻璃管内的牛奶液柱( );放入冷水中时,细玻璃管内的牛奶液柱()。 (4)实验结论:牛奶具有()的性质。 第五题 第六题 6分钟实践应用 固一固 ☆☆☆☆ 预估时间7.阅读材料,完成习题: 夏天,小明把装满啤酒的瓶子放在车里,结果车子在太阳下暴晒一段时间后,啤酒瓶爆炸了。 啤酒瓶爆炸的原因:夏天温度高,啤酒是液体,具有( )的性质。瓶子在太阳下暴晒,啤酒受热体积( ),而瓶子的容积是固定的,内部压力( ),当压力超过瓶子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啤酒瓶就会( )。 6分钟迁移创新 试一试 ☆☆☆☆☆ 预估时间8.下列现象中,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是( )。 A.温度计测量温度 B.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鼓 C.夏天自行车轮胎不能打气太足 2分钟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预估时间辨论会。液体热胀冷缩对人类生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2分钟参考答案:理解掌握 练一练1.膨胀、收缩、热胀冷缩 2.酒精灯、温度计 3.热胀冷缩 4.热胀冷缩实验探究 做一做5上升、膨胀;下降、收缩上升、下降、热胀冷缩实践应用 固一固7.热胀冷缩、膨胀、增大、爆炸迁移创新 试一试8.A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9.正方(利大于弊)辩词:我方认为液体热胀冷缩对人类生活利大于弊。首先,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温度计说起,它正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才能精准测量温度,这为医疗诊断、科学实验、日常温度监测等提供了关键依据,保障了我们生活、生产的有序进行。再看工业生产,很多液体类的化工原料存储、运输,我们能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合理设计容器的容量和安全系数,既保证了原料的有效存储,又能防范因体积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与安全性。在日常生活里,像厨房中使用的油壶,我们知道油受热会膨胀,所以不会把油装得太满,这是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让我们能更方便、安全地使用油这类液体,避免了因体积变化导致的溢出等问题。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液体热胀冷缩在诸多方面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其利处远远大于弊端。反方(弊大于利)辩词:我方坚持认为液体热胀冷缩对人类生活弊大于利。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能看到自行车轮胎因为内部空气受热膨胀而爆胎,轮胎里的空气是被密封的,而轮胎本身也会与地面摩擦生热,轮胎内的液体相关的热胀冷缩效应,会间接导致轮胎内压力剧增。更直接的是,像一些装满液体的玻璃瓶,在高温环境下,液体受热膨胀,很容易撑破瓶子,造成液体泄漏,污染环境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在运输领域,运输液体的油罐车,若在运输过程中遭遇高温天气,罐内液体受热膨胀,会对罐体产生巨大的压力,一旦罐体承受不住,就会发生泄漏甚至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些因液体热胀冷缩带来的弊端,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诸多麻烦与风险,所以其弊端是大于利处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