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宁八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年级9月份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科技化,指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特有的基本生存生活实践活动中,利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功能进行物质、精神生产与服务的对象化及其过程。科技是劳动的核心内涵,劳动是科技的实现外化,两者融合在成果及生产之中,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同时体现了脑力劳动(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重复劳动)的高阶复合关系。劳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科技伴随着劳动的进步而发展,这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促进劳动科技化的进一步飞跃发展。
当今社会、劳动科技化发展程度已远远高于传统社会,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不二选择。劳动科技化的迭代,促使现代社会的劳动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劳动教育与培训具备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在体力与脑力复合的时代,复合劳动的含义不是过去所指的复杂劳动,而是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整合劳动。复合劳动也不是单指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简单结合,而是更大程度上的高阶劳动,具有更高的劳动价值、劳动效应。培养造就高阶劳动者或者高阶劳动能力,是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造就高阶人才的重任自然落在未来的教育系统和高阶劳动者培养系统上,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满足的。
(取材于涂建新等《劳动科技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材料二:
为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着力构建结构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同样涉及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动手动脑的协调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既要加强劳动概念、劳动性质、劳动价值观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抓实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对于混合式劳动教育,要按照以知辅劳、以劳促思和以思培德三个重要的方位确定内容结构,从而将其结构化为劳动有关的知识、劳动中的知识和劳动后的知识。劳动有关的知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概念、劳动原理、劳动价值观和涉及劳动实践过程的准备性知识。劳动中的知识是指学生在不同类型劳动活动的具身体验中整合劳动理论知识、劳动过程和技能而产生的经验性知识。劳动后的知识是指学生在劳动后经过内化而形成的劳动素养等。
将学生群体经常使用的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融入劳动教育过程,能帮助学生快速接纳新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快劳动认知的转变。下表“劳动教育手段的数字化”列举的一系列依靠新兴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混合式劳动教育手段,让劳动教育更多元、更规范、更系统,让劳动教育资源更丰富,进一步满足了师生的期待。
数字化技术 混合式劳动教育手段
扩展现实 劳动教育基地+虚拟劳动教育场景建设
大数据技术 劳动教育评价表+劳动教育电子个人成长档案
人工智能技术 非专业型教师+专业化劳动教育电子导师
自适应学习技术 集体活动+个性化活动
网络技术 劳动活动实践+线上劳动教育平台
(取材于詹青龙等《混合式劳动教育: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新形态》)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科技化对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B. 复合劳动的含义不只是过去所指的复杂劳动,而且是复杂、综合的整合劳动,具有更高的劳动价值、劳动效应。
C. 传统教育无法满足新时代培养造就高阶劳动者或者高阶劳动能力的需要,禁锢了劳动科技化的发展。
D. 劳动教育要想实现知行合一,把劳动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就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2. 根据材料二,填入下面示意图空缺处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名称: ①
A. ①混合式劳动教育的形式 B. ②劳动经验
C. ③劳动精神 D. ④以知辅劳
3.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津冀联合开通的高速干线物流货运点对点自动驾驶,是劳动科技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体现。
B. 劳动创新科技,科技优化劳动,二者相辅相成,劳动科技化成为潮流与趋势,不可逆转。
C. 混合式劳动教育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协调发展,因此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势必被淘汰。
D.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劳动教育电子导师可以突破时空藩篱,有效减轻专业化劳动教育教师不足的压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烘烘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正是这样一个桃林。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给原本单调苍凉的戈壁赋予生机,也表达出作者对革命军队的强烈认可与肯定之情。
B. 作者笔下的“沙漠”“蓝天”“月亮”“五月的北国”等不仅是自然的物象,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与赞美之情。
C. “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说明革命同志来自全国各地,“同一的音调”就是当地民歌小调,也是革命青年共同理想的象征。
D. 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是人类活动的背景,也烘托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故本文的“风景”特指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沙漠驼阵,对沙漠的描写是静景,对驼阵的描写却由远而近,由黑变红,声音也由小到大变化。
B. 作者用“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形容初开的梯田,言语温馨,活泼俏皮,达到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效果。
C. “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 在对每幅画面描绘后,作者都不忘对“人”与“自然风景”展开一番思考与讨论,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思想深邃。
6. 文中划线句子“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中的“形式的和内容的”如何理解?
7. 作为散文,本文始终未点明被赞美对象身份,但字里行间又无不透露这个信息,请解读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予以揭示文中对象身份的?
8. 作者是如何做到在自然风景的描述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谦辞,私下里 B.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责备
C. 秦人得伺其隙 隙:空子 D. 是以卒自弱 弱:弱小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彼秦者将何为哉 而何为而不汹汹然 B. 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以授之于有司
C. 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人君当神器之重 D. 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多于南亩之农夫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B.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C.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D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完,文中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意思相同。
B. 至于,文中指“以至于”,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至于怨诽之多”的“至于”意思不同。
C. 克,文中“能够”,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和用法相同。
D. 为……所,文中表被动,意为“被”,与苏洵《六国论》中“为积威之所劫”的“为……所”意思相同。
13. 将苏辙、李桢《六国论》的节选文段与苏洵的《六国论》作比,下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洵说的“赂秦”主要是针对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B. 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C. 苏洵和李桢都认为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但对于他们灭亡的原因却看法不同。后者归因于六国自己的做法与杜牧的观点“灭六国者,六国也”是一样的。
D. 三篇《六国论》都从反面假设了六国改变政策或可免于国家破亡的情形。这反映了他们受时代生活的局限,没有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15. 请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二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书①
陆游
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
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
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孥虚空。
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
【注】①庆元四年(1198),陆游七十四岁时写了这首学习书法的诗。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句以秋景起兴,暗示时光流转,烘托出静谧的学习氛围。
B. 第二句中的“笑”字,写出了人们对诗人闭门学习书法的态度。
C. 诗人认为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他也心甘情愿地付出十年努力。
D. 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17.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书态度?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有一句“_________________”,借助动物作喻,说明天地广阔,慨叹生命何其短促。
(2)《卫风 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桑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感慨良深。
(3)《蜀道难》中李白写景由静而动,水石激荡,山谷轰鸣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 。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艺术之“真”包含了两个基本含义,即情感之真与自然之真。情感之真指汉字书写是传达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其过程简单自然,______。如东晋士族的尺牍书迹,其内容都是生活之日常,随事而发,随手而书,情感之真赋予了这些作品动人的气息。
情感之真是书法艺术自然之真的重要基础。在情感真挚的书写中,任何多余的笔下动作都会______情感的传达,都会使笔下的点画产生令人不适的奇怪变化。( )
书法艺术之“真”的意义,在于通过长期的学习与陶冶,洗汰掉心灵中那些可能存在的不良部分,而保留纯真的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经过______与护持,最终会转化为笔下的典雅、中和、烂漫,转化为清丽、含蓄、温雅的书卷气,转化为内在品格修养与外在仪表气质的高度统一,文质彬彬,______,从而臻于美与善的境界。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不假雕饰 阻断 修炼 相映成趣
B. 繁文缛节 阻断 提炼 相映生辉
C. 不假雕饰 妨碍 修炼 相映生辉
D. 繁文缛节 妨碍 提炼 相映成趣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然率意、真情流露的书写不但不会降低点画的质量,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加其美感,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B. 自然率意、真情流露的书写不但不会降低点画的质量,反而能够极大地增加其美感,使其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C. 不但自然率意、真情流露的书写不会降低点画的质量,反而能够极大地增加其美感,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D. 不但自然率意、真情流露的书写不会降低点画的质量,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加其美感,使其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本周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今年以来范围最大的雨雪天气过程,这次大范围的雨雪降温天气是由于两股冷空气前后“合作”所致。
B. 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 “弹药”。
C. 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 2015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 “中国情”打动人心,以 “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了“中国味”。
六、整本书阅读
22.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网上发起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活动:从自己的书架上抽出第27本书,翻到第23页,然后数到第4行,将这一行的文字摘录下来,并作解释。耀华中学的小轩和小涵参与了这项活动,他们抽到的书分别是《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想制作一页帖子发到网上,请你帮助小轩或小涵填充下面的内容。
小轩:我抽到的是《乡土中国》,第23页第4行写的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全书的中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__________;其二,___________;其三,__________。(每处横线不超过10个字)
小涵:我抽到的是《红楼梦》,第23页第4行写的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全书中能体现该句意思的情节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第二处横线30字左右)
七、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当下认知方式的代际更迭,有人宣称“算法拓展认知边界”,有人担忧“数据茧房困住真理”,有人主张“人机协同方为未来”,也有人认为“亲历者方得真相”……
我们究竟如何获得真知?这些争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南宁八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年级9月份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A
3. C
【4~8题答案】
【答案】4. A 5. C
6. ①“形式的”指表面的直观的可视的景色,主要是指人的形象和人的活动(或:“形式的”是指多样的形式,由自然的景观加上了人类的活动,包括色彩、声音等,丰富了单调的自然景色,人成了风景的构成者)
②“内容的”指景色画面所隐含的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主要指积极向上的高贵的精神内涵(或“内容的”指精神生活,是指人类的高贵精神,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热情自信、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
7. ①人物活动的地理区域,“沙漠”“黄土高原”等都是当时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地方。
②颜色标记及主人公革命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点染,“红旗”“红绸”和军民们的生产劳作方式及革命的勇气都给读者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进而使读者意会。
8. ①文章描绘了五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不仅写了自然风光,也包括了人的活动,通过赞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歌颂人类的伟大。
②文章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面貌。
③文章正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的活动来表达作者对根据地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寓意深刻,含蓄委婉。
二、文言文阅读
【9~15题答案】
【答案】9 D 10. C
11. C 12. D
13. A 14. (1)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2)假若(六国中)有像秦一样的擅于利用有利地形,同时又能得到上天帮助,那么(在七雄中)也未必不会增有一个像秦一样的强国
15. ①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②李桢认为六国和暴秦一样,也想称霸天下,不施仁政,未得天助。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题答案】
【答案】16. C 17. ①埋头苦练,专心致志。首联直接点出诗人自己闭门不出,专注于书法学习。颔联指出,在世人眼中,或许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诗人却甘愿付出更多宝贵的时间。
②执着与坚毅。颈联写老蔓缠绕松树,历经风霜雨雪而不屈不挠,象征了书法学习过程中的执着与坚毅。
③超脱世俗,不在乎嘲笑与批评。颔联和尾联都写出了诗人不在乎世人一时的评价,他坚定不移地学书,并认为历史自有公论。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题答案】
【答案】 ①. 寄蜉蝣于天地 ②. 桑之落矣 ③. 其黄而陨 ④.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⑤.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⑥. 环珮空归夜月魂 ⑦.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0题答案】
【答案】19. C 20. B
【21题答案】
【答案】D
六、整本书阅读
【22题答案】
【答案】 ①.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②. 不流动性 ③. 熟人社会 ④. 贾宝玉 ⑤.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听到黛玉没有玉时要摔碎自己的通灵宝玉。
七、作文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算法时代的真知追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算法推荐、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这些技术手段既为我们打开了认知的新窗口,也带来了关于如何获取真知的深刻思考。
为什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真知的获取方式?因为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认知路径。算法通过分析我们的行为模式,能够精准推送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这种“投其所好”的机制确实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一位普通网民可能通过短视频平台在几分钟内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这在过去需要数小时的图书馆查阅。然而,这种便利背后潜藏着认知窄化的风险。当算法不断强化我们的既有偏好,我们可能陷入“回音室效应”,只听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声音,失去了接触多元思想的机会。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需要建立更为科学的认知方法论。首先应当承认技术工具的价值,但不将其神化。就像显微镜扩展了我们的视觉边界却不替代眼睛本身,算法应当作为认知的辅助而非主宰。其次,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至关重要。主动搜索不同观点的信息,有意识地跳出舒适区,才能避免成为数据的囚徒。一位历史学者曾分享他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数字档案的同时,坚持实地考察历史遗址,因为“砖石间的尘埃往往比文本更能诉说真相”。
人机协同或许是未来获取真知的最佳路径。人类的直觉、创造力和价值判断与机器的计算能力、数据处理优势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全面的认知。在医疗诊断领域,AI系统可以快速分析数百万份病例,但最终的治疗方案仍需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出判断。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分工,而是认知能力的互补与融合。
亲身体验在真知获取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书本上关于大海的描述再生动,也不及站在海岸线感受潮汐的震撼;算法推荐的美食攻略再详尽,也比不上亲自品尝的味觉记忆。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我不能创造的东西,我就不真正理解。”这句话道出了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真正的知识必须经过内化,而内化往往需要身体的参与和情感的投入。
真知永远不是唾手可得的商品,而是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批判的思维和踏实的行动去探索的宝藏。唯有在技术与人文、效率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守护真知的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