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采集土壤 分层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6 采集土壤 分层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分层作业
单元 第四单元土壤 课题 1.采集土壤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明确采集土壤是科学探究土壤的基础环节,知道不同环境(如草地、菜地、山坡)的土壤具有多样性。 科学思维目标:能基于采集的土壤样本,推测不同环境土壤差异的成因,如分析菜地土壤肥沃与人类耕作的关联。 探究实践目标:能使用铲子、密封袋等工具,在不同地点规范采集土壤,做好样本标记(如标注采集地点、时间)。 态度责任目标:在采集过程中做到不破坏植被、不随意丢弃土壤,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理解掌握 练一练 ☆☆☆ 预估时间
1.采集土壤时,要使用( )等工具,注意安全。 2.为了对比不同土壤,应选择( )类型的地点采集土壤样本,如草地和菜地。 3.采集的土壤样本需装入( )并做好标签,标注采集信息。 4.采集土壤后,可借助( )初步观察土壤里的细小物质。 4分钟
实验探究 做一做 ☆☆☆☆ 预估时间
5.观察图片,解决问题。 学生用铲子在山坡采集土壤,旁边放着标有“山坡土壤”的密封袋。 (1)图中同学采集土壤的地点是( ),使用的工具是( )。 (2)采集时,应轻轻铲取表层及以下部分( ),避免只取表层杂质。 6.实验:对比草地与菜地土壤的初步外观 (1)步骤:取出草地、菜地采集的土壤样本,放在白纸上观察。 (2)问题:草地土壤看起来颜色较( ),有较多草的根系;菜地土壤看起来颜色较( ),颗粒更细碎,可能有蔬菜残叶,推测原因是菜地受人类施肥、耕作影响大。 第五题 第六题 6分钟
实践应用 固一固 ☆☆☆☆ 预估时间
7.根据材料,分析问题。 某同学采集土壤时,只取了地面一层干枯的落叶,没有取到下面的土壤,导致后续观察土壤成分时,缺少很多关键物质。 (1)该同学采集土壤的错误是只取了表层落叶,未采集到( )部分。 (2)正确的做法是用( )铲取包括表层及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壤,保证样本包含土壤主要成分。 6分钟
迁移创新 试一试 ☆☆☆☆☆ 预估时间
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要采集能体现森林土壤特点的样本,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 A.只在森林边缘采集 B.进入森林内部,采集包含腐殖质、树根周围的土壤 C.采集森林里石块上的尘土 2分钟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预估时间
辨论会。采集土壤时,全面采集(涵盖多样环境、多土层等)利大于弊?还是选择性采集(聚焦特定研究需求)利大于弊? 12分钟
参考答案:
理解掌握 练一练
1.铲子(不唯一) 2.不同 3.密封袋 4.放大镜
实验探究 做一做
(1)山坡、铲子 (2)土壤
6.(2)浅、深
实践应用 固一固
7.(1)土壤 (2)铲子
迁移创新 试一试
8.B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9.
正方(全面采集土壤利大于弊):科学研究角度:全面采集不同环境、不同土层的土壤,能为研究土壤的多样性、垂直分布规律等提供更完整的样本。例如,研究土壤形成与气候、植被的关系时,多样的样本能让我们更清晰看到不同因素如何塑造土壤,若只选择性采集,数据会片面,难以得出科学结论;实践应用角度:全面采集利于后续对土壤资源的综合评估。比如在土地规划时,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土层土壤的肥力、保水性等,能更合理安排农业种植、工程建设等,避免因信息不全导致资源浪费或利用不当;长期发展角度:全面采集的样本可作为“土壤档案”,供后续不同阶段的研究参考。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的检测手段出现时,完整的样本能被重新利用,挖掘更多此前未发现的信息,而选择性采集的有限样本难以满足长期、动态的研究需求。
反方(选择性采集土壤利大于弊):效率与成本角度:科学研究往往有明确目标,如探究某种植被下土壤的养分循环,只需采集该植被覆盖区域的土壤即可。全面采集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增加后续样本处理、分析的时间成本,选择性采集能更高效地聚焦研究核心问题;精准性角度:针对特定研究目的选择性采集,样本更具针对性,能减少无关变量干扰。比如研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只需采集城市工业区、生活区等重点区域土壤,若混入大量乡村未受污染土壤,会模糊研究对象的特征,影响结论精准度;保护角度: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过度、无目的的全面采集会对土壤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扰动,尤其是一些生态脆弱区域(如高山草甸土壤),全面采集可能破坏其结构,影响植被生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