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2017)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温度计的正确观察方法( )。
A.平视 B.俯视 C.仰视
2.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
A.让蒸发皿均匀受热 B.加热的更快 C.不让蒸发皿底部发黑
3.下面不属于溶解现象的是( )。
A.白糖与水混合变成糖水。 B.食盐与水混合变成盐水。
C.面粉与水混合变成面团。
4.下列折线图中,能反映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5.10克食盐在下列三种条件下,溶解速度最快的是( )。
A.100ml冷水 B.100ml温水 C.100ml热水,搅拌
6.烧水时,水壶口冒出的“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小冰晶
7.具有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的地形特点的是( )。
A.高原 B.丘陵 C.盆地
8.关于地球内部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内部在不停地运动
B.地球内部是静止不动的
C.地球内部有大量的岩浆
9.上课时如果发生地震,正确的做法是( )。
A.迅速向外跑。
B.双手保护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C.打开窗户从楼上跳下去。
10.莫霍面指的是地球的( )。
A.2200米处 B.2900米处 C.33千米处
1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了我国( )地形的景色。
A.峡谷 B.平原 C.山地
12.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要检查有植物覆盖和无植物覆盖两边的地形是否一样
B.“降雨”的量不同
C.要从相同高度“降雨”
13.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重新测量“身高”。近些年,珠穆朗玛峰仍在升高,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大地震 C.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14.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15.沙漠地区会出现“石蘑菇”和“风蚀拱门”的景观,它们的形成主要是( )的作用。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作用
二、填空题
1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个部分, 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 。
17.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 ,最后析出 。
18.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不见了,其实是水变成 跑到空气中去了。
19.在自然界,水是以三种状态存在的,它们之间是 (填:“可以”或“不可以”)相互转化的。
20.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 、山地、丘陵、 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 ,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三、判断题
21.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
2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
23.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温度升高了,还有气泡产生,沸腾时还能听见声音。( )
24.为了使食盐在水中加速溶解,应升高温度。( )
25.烧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
26.测量水温,读数时温度计能离开被测的水。( )
27.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个部分吹气,会让冰块这一部分融化得更快一些。( )
28.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速度是一样的。( )
29.为了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可以采取加热的方法。( )
30.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起来,是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 )
四、连线题
31.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连线
弯曲的岩层 火山喷发形成
长白山天池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敦煌的雅丹地貌 水(降雨的作用)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风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五、简答题
32.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至少写出两点)
33.请简单描述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好处。
六、实验题
34.下面是实验小组探究水结冰过程的变化的实验记录,依据记录回答问题。
水的初始温度 10°C
烧杯中碎冰的温度 ﹣16°C
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0°C
水结冰后体积的变化
(1)水的初始温度比烧杯中碎冰的温度 (选填:“高”或“低”)。
(2)烧杯中碎冰的温度是 (选填“零上”或“零下”)16摄氏度。
(3)当环境温度 (选填“高于”或“低于”)0°C,试管内水的温度下降到 °C(选填“0”或“-16”)时,试管内的水开始结冰。
(4)小组成员在记录水结冰后的体积变化时,记录单被墨水污染了,请你帮忙补充完整;水结冰后体积 (选填“变大”或“变小”)了。
(5)试管内的水变成冰时,试管内的水温度 (选填“降低”或“升高”)了,说明水向周围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七、综合题
小明不小心把一包粗盐倒在了地上,里面全是沙子,他决定自己尝试去除这些沙子,重新获得干净的盐,他是这样做的:
35.他先用 装置将盐溶解在水中。(填“甲”“乙”或“丙”)
36.待盐完全溶解后,他再用 (填“甲”“乙”或“丙”)装置分离沙子和盐水,这个过程叫
37.若想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他需要用 (填“甲”“乙”或“丙”)装置,这个过程叫 (A.蒸发 B.过滤C.沉淀)。
38.在蒸发食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完全蒸发后熄灭酒精灯
B.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C.食盐水沸腾了就熄灭酒精灯
39.蒸发皿中的白色晶体是 。
40.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他在做实验时酒出了酒精并在灯外燃烧,他该怎么处理?( )
A.用电风扇吹 B.马上跑 C.不要惊慌,可以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地球表面的变化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记载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地球表面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41.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弯曲的岩层 风的作用
长白山天池 地震
敦煌的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
黄河入海口沙洲 水的作用
42.如图所示,在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
43.“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 在 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44.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下面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使用稀释的番茄酱 B.土豆泥中间位置挖洞,不要挖到底
C.使用石棉网加热 D.封“火山口”的土豆泥厚实些
45.关于地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板块的中心地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区 B.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核圈层
C.目前人们已经可以精确预测地震发生 D.地球内部运动有可能导致地震
46.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中,关于条件的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两个小山丘的坡度要一样 B.喷水器的降雨量要一样
C.两个小山丘的土质要一样 D.有植被的小山丘坡度要大一点
47.课堂中,我们做“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主要采用________的方法。
A.模拟实验和重复测试 B.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C.对比实验和实地调查 D.重复测试和实地调查
48.下列做法能减缓该地区流水侵蚀的是________。
A.多建水库 B.开荒毁绿 C.植树造林 D.开山挖矿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教科版(2017)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参考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C A B C C B
1.A
【详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正确观察方法是平视,所以A符合题意。
2.A
【详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等。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石棉网在实验中经常用到,主要用于加热液体时架在酒精灯的三脚架上,所以A符合题意。
3.C
【详解】白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变成溶液,面粉与水混合变成面团不是溶解现象。
4.B
【详解】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不停的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水沸腾时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不再升高。水沸腾的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我们把它叫作水的沸点。B符合题意。
5.C
【详解】加热和搅拌均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题目三种方法中,能使食盐最快溶解的是既用热水又搅拌。
6.B
【详解】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烧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汽”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7.C
【详解】地表形态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形态,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起伏较大,海拔较高。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形。因此,具有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的地形特点的是盆地。故C正确。
8.B
【详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故A、C正确,B错误。
故选B。
9.B
【详解】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避,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惊慌乱跑,不能跳窗逃生,也不能使用电梯,否则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AC做法错误,B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1.A
【详解】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形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是三峡,是我国峡谷地形的景色。
12.B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植物,所以其他条件比如降雨量都要保持相同。
13.C
【详解】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重新测量“身高”。近些年,珠穆朗玛峰仍在升高,原因是大陆板块碰撞挤压使得该珠穆朗玛峰升高的。
14.C
【详解】A.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它相对较薄,主要由岩石构成,温度相对较低。
B.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更热的岩石和矿物组成。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幔的温度也逐渐升高。
C.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尽管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地核的温度是地球内部各层中最高的。
故选C。
15.B
【详解】风能卷起大量尘土和沙粒,磨蚀岩石的表面,也能将尘土和沙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起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在风的侵蚀作用下,岩石形状发生改变,形成“石蘑菇”和“风蚀拱门”。因此,“石蘑菇”和“风蚀拱门”景观的形成主要是风力侵蚀的作用。故选B。
16. 外焰 最低
【详解】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使用时,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17. 蒸发 盐的结晶
【详解】略
18.水蒸气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黑板上的水通过蒸发变成了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了。
19.可以
【详解】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是液态的,它的固态形式是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水的气态形式是水蒸气,是由水汽化而成的;冰吸热达到熔点会变成液态的水,水蒸气放热也会液化成小水珠;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是凝华现象;所以说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0. 高原 盆地 西高东低
【详解】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
21.√
【详解】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程度。物体在水里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多少、颗粒大小、温度、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题目说法正确。
22.×
【详解】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解于水之后,可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这类变化叫做可逆变化。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溶解后的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重新获取。
23.√
【详解】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温度升高了,还有气泡产生,沸腾时还能听见声音。
24.√
【详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食盐溶解得越快,为了使食盐在水中加速溶解,应升高温度。题目说法正确。
25.×
【详解】水蒸气是气体,肉眼看不到。壶口能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后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体。故该句判断为错误。
26.×
【详解】测量水温要注意: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如果离开被测的水,温度计的读数会发生变化,导致测量失败。
27.√
【详解】液态水降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个部分吹气,会让冰块这一部分融化得更快一些。
28.×
【详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100毫升水能溶解约36克食盐,100毫升水能溶解约10克小苏打。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速度不一样,食盐的溶解速度比小苏打强,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29.√
【详解】为了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采用的方法有加热、搅拌或研碎。
30.×
【详解】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将乒乓球撑起了的缘故,不是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
31.
【详解】地球表面地貌是多样的,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自然界的各种内力和外力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包括底层的升降、造山运动,以及地震和火山喷发等都是地球内部强大力量引起的。弯曲的岩层是地震(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风的作用有关;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32.如影响气候。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影响。破坏环境。火山灰和暴雨结合会形成泥石流等。引发海啸,海底火山喷发会引发大海啸,对海岸居民造成威胁等。
【详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蔽。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引起海啸,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
33.好处:(1)增加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更容易种植)
(2)产生矿产资源
(3)形成一些自然景观(如温泉)
坏处:(1)增加形成酸雨的可能(喷发物中有二氧化硫)
(2)火山灰会泯灭村庄,甚至城市
(3)岩浆会引发火灾等
(4)影响交通
【详解】火山喷发有利也有害。火山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
34. 高 零下 低于
0 变大 降低 放出
【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水的初始温度是10°C,比烧杯中碎冰的温度﹣16°C要高;
(2)16摄氏度。烧杯中碎冰的温度是零下16摄氏度。
(3)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
(4)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了,质量不变,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5)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试管内的水变成冰时,试管内的水温度降低了,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5.甲 36. 乙 低于 37. 丙 A 38.B 39.食盐 40.C
【分析】盐和沙子混合可以利用食盐能够溶解而沙子无法溶解的性质进行分离,分离的过程是先放入水中,让盐充分溶解,在过滤出沙子,再用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
35.沙子无法在水中溶解,而盐可以溶解在水中,所以第一步是甲装置将盐溶解在水中。
36.待盐完全溶解后,再用乙装置分离沙子和盐水,这个过程叫过滤,从而得到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沙子。操作这个实验时,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7.若想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他需要用丙装置,这个过程叫蒸发,待水分蒸发完毕,就能够得到食盐。
38.在蒸发食盐时,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利用余温将水分完全蒸发掉,这样操作比较安全,防止食盐颗粒受高温发生爆裂。
39.蒸发皿中的白色晶体是食盐。
40.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他在做实验时洒出了酒精并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以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41. 42. 地壳 岩浆 43. 岩浆 高温高压 44.A 45.D 46.D 47.B 48.C
【分析】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41.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弯曲的岩层是地震造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黄河入海口沙洲是水的作用形成。
42.如图所示,在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模拟地壳,番茄酱模拟岩浆。
43.“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下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冲破地壳薄弱的部分喷涌而出。
44.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实验中,要使实验现象更快更明显,下面做法正确的是使用稀释的番茄酱。
45.A、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区,故A错误;
B、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内,而不是地核圈层,故B错误;
C、地震形成原因复杂,目前人们还不可以精确预测地震发生,故C错误;
D、地球内部运动有可能导致地震,说法正确。
46.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的唯一变量是植被的有无,两个小山丘的坡度、喷水器的降雨量、两个小山丘的土质要相同。
47.课堂中,我们做“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主要采用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出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48.植物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所以植树造林能减缓该地区流水侵蚀,多建水库、开荒毁绿、开山挖矿都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