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乎”、“矣”、“君子”、“小人”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背诵关键章节。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议题辩论,分析、比较、评价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义、学、君子人格等),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论语》简约而深刻的语言魅力,体会其对话体语录中蕴含的人物情态和哲学思辨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孔子思想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并能以现代视角进行创造性转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各章含义,梳理并掌握孔子关于“学习之道”、“修身养性”、“仁德核心”的核心观点。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如“仁”)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和现代诠释。三、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古今对话:摒弃“满堂灌”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将课堂构建为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沙龙”。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与孔子平等对话的“提问者”和“思考者”。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PPT),包含课文原文、关键词句释义、相关图片(孔子讲学图、现代教室图等)、音频(古琴背景乐)。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并记录下自己阅读时产生的疑问或最感兴趣的一句话。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叩问先贤——初读感知与梳理(一) 情境导入:一张跨越千年的“问卷”1.提问互动:“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向一位古代圣贤提问,你会问什么?”“关于什么叫好学,如何对待知识,如何面对待义与利,如何做到表里协调,如何看待《诗经》等文艺作品你是否有过困惑?”2.引出课题:教师:“今天,我们就收到了一份来自两千五百年前的‘回答’。它简短、精炼,却穿越时空,至今仍在给我们启示。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份答案——《论语十二章》。”(播放古琴音乐,营造氛围,板书课题)(二) 诵读感知,疏通文意1.范读与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和语气。2.“闯关”翻译: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两组负责4章内容。第一关“我来翻译”: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派代表翻译指定章节。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第二关“关键词争夺战”:教师提出重点词句(如、“文质彬彬”“弘毅”等),小组抢答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强化语言知识点。3.教师精讲:对学生未讲透的难点(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对比手法,“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深刻内涵)进行精要讲解。(三) 整体梳理,初探思想1.思维导图构建:师生共同合作,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将十二章内容初步归类。中心主题:《论语》十二章2.课堂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梳理的文言知识和思想轮廓。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2.“我的现代之问”:选择一章你最有感触或最大疑问的语录,思考:如果孔子在今天,他会如何回答当代青年的某个具体问题?(例如:针对“学而时习之”,可以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温习’?”)第二课时:对话古今——深读探究与升华(一) 温故知新:背诵接龙以小组接龙的形式,快速背诵十二章内容,回顾上节课内容。(二) 核心探究:时空辩论会本环节以学生的“现代之问”为起点,展开深度讨论。1.“学习小组”议题:“好学”等于“刷题”吗?围绕第1、3、8、12章。提问:“孔子说‘闻道夕死’,你怎么看?如何平衡求知和生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君子食无求,安居无求饱”的物质与精神关系,思考现在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2.“知仁小组”议题:“君子”在今天过时了吗?围绕第2、10、11章。提问:“文质彬彬’是读书人很文弱的样子吗?”“在当今的社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绝对正确吗?”引导学生辩论,理解“君子”是一个内在品德的概念,其“知仁”、“重义”、“宽容”、“克制”等品质在现代职场、人际交往中依然是宝贵的精神资源。3.“品格小组”议题:“仁”很远大吗?围绕第4、5、6、7、9章。提问:如何看待现在的社会上很多利与义之争?我们一定要像他人学习吗?君子的形象一定是文质彬彬的吗?今天君子还应该具有智仁勇的品格吗?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保持美好品格,培养高洁的情操与人格理想。(三) 拓展延伸与创意表达跨文化视角:简要对比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圣经》中“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黄金法则),探讨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四) 课堂总结《论语》不是放在神坛上供我们膜拜的经典,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言行;是一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内心;更是一位智者,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一场关于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永恒对话。希望同学们能常读常新,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之道 仁德之心 君子之品温故知新 推己及人 重义轻利学思结合 克己复礼 文质彬彬“乐学”VS“苦学” “仁”与日常生活 “君子”过时了吗?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创设和议题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感。“古今对话”的设计要求教师对课文有深刻理解,并能灵活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