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庖丁解牛》复习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庖丁解牛》复习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
《庖丁解牛》
[复习目标]
1.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并做到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重点掌握实词,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特点。
3.成语积累。
4.作文素材积累运用
节日PPT模板 http:///jieri/
文章 文章观点 观点内涵 治国理念
《侍坐章》 我与点也 向往太平盛世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国之本在民,只有人民衣食无忧,才会天下归心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 存身处世要顺应自然
为国以礼
无为而治
为国以仁
整合文本,理解观点
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 动作:①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响声:砉、 ——莫不中音(音乐化)
庖丁谈解牛之道(亦即养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说)
解牛的三个境界:②所见全牛;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必由之路)
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关键)
③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态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结果)
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整合文本,理解观点
字词梳理、重点句子翻译
第一章节
复习任务一 掌握课文文言基础知识
替,给
剖开,分割

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合乎音律

节奏
善哉!技盖至此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啊,技艺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啊?(得分点:善、技、盖)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译文: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所字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道,自然的规律
超过
牛体的自然结构

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空隙
顺着
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大骨

磨刀石
翻译句子: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得分点:以、遇、官知、神)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句式)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宽绰的样子
空隙
古今异义,筋骨交错的地方
戒惧地样子
因为
产生
散落
张望
擦拭
因此
心满意足
因此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动刀十分轻微。(得分点:怵然、视、行)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我)提刀站立,因为这一成功而环顾四周,因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揩拭好刀然后收藏起来。(得分点:顾、踌躇满志、善)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积累重点实词
第二章节
(1)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2)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屈原列传》)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
(6)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7)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文言实词积累——会
(1)名词,节律,节奏
(2)副词,该当,必定
(3)动词,聚会
(4)动词,会面,会盟
(5)动词,领会、领悟
(6)副词,正好,恰逢
(7)副词,定然,一定
【教材梳理归纳】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4)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文言实词积累——族 P786
(1)动词,灭族
(2)名词,宗族;家族
(3)名词,类
(4)形容词,普通的,一般的
(5)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链接高考:
①灭族
②家族
③家族
④家族
(1)(2024新课标I)上于是族陵家。
(2)(2023全国甲卷)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3)(2023全国甲卷)居官禄虽薄,赒(接济)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4)(2021新课标I)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
(一)gài
(1)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2)天似穹窿,笼盖四野(《敕勒川》)
枝枝相覆盖(《孔雀东南飞》)
(3)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
(4)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6)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7)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8)盖儒者之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二)hé
(9)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10)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1)<名>用草编的覆盖物。指车盖
(2)<动>遮盖;掩盖
(3)<动>胜过;超过
(4)<连>表示解说原由。因为
(7)<副>大约,大概
(8)<助>用在句首,
发表议论,发语词
(9)<副>通“盍”。何;怎么
文言实词积累——盖 P768
(10)兼词,何不
(5)<连>表假设,“如果”
(6)伞盖
链接高考:
(1)(2024全国甲卷)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
(2)(2023新课标II)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3)(2023新课标II)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4)(2021全国乙卷)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5) (2022·浙江卷) 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6) (2020·全国I卷)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7) (2018·江苏卷)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8) (2017·江苏卷)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①<副>大约,大概;
②<副>大约,大概
③<副>大约,大概
④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5.大概
6.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不译
7.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8.发语词,因为
(一)jiān
(1)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摄乎大国之间/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3)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jiàn
(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8)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盈盈一水间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文言实词积累——间 P772
(1)名词,中间,之间
(7)动词,交杂,夹杂
(4)副词,间或,断断续续;
(5)名词,缝隙,空隙
(6)动词,参与
(8)动词,隔离,间隔
(9)副词,偷偷地,秘密地
(2)名词,短暂时间,一会儿
(3)量词,计算房间数量
(1)(2024新课标I)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
(2)(2023新课标II)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
(3)(2023全国甲卷)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
(4)(2021新课标II)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5)(2021全国乙卷)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链接高考:
①名词,中间,之间
②名词,中间,之间
 ③年间
④名词,中间,之间
⑤名词,短暂时间,一会儿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本纪》)
(7)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
(8)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9)少年大骇,解令休止(《促织》)
(1)动词,剖开、分割
(2)动词,缓解,缓和
(3)动词,融解,融化,解冻
(4)动词,解释、解答
(5)动词,理解,懂得
(6)动词,分裂、涣散
(7)动词,解开,脱下
(8)动词,解除,消除
(9)动词,分开
文言实词积累——解 P772
【教材梳理】
(1)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
(2)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
(4)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
(5)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6)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文言实词积累——委
(1)动词,托身,寄身
(2)动词,抛弃,舍弃
(3)动词,散乱,散乱
(4)动词,委托,托付
(5)动词,献上,送上
(6)动词,任随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P798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3.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P790
1.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4.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 出处:《庄子·养生主》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庄周梦蝶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
探骊得珠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疱出处:《庄子·逍遥游》
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出处:《庄子·人间世》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捉襟见肘出处:《庄子·让王》
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庄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一本智慧的大书,此仅举寥寥数语,遗漏之处肯定还有很多。
(1)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4)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5)切中肯綮: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6)批郤导窾: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7)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8)官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9)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写作练习
第三章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
材料二: “我们必须学会遵守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试图征服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材料三: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恰恰在于我们能够超越算法,实现‘技进乎道’的创造性飞跃。”——李开复
要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规律·技艺·超越”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辨。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核心思辨角度
角度一:规律是基础,技艺是桥梁,超越是目标
· 庖丁的“道”建立在对牛体结构的精确把握(规律)
· 通过长期实践将知识转化为高超技艺(技艺)
· 最终达到“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超越)
角度二:从“顺应自然”到“创造未来”的辩证统一
· 庖丁和爱因斯坦都强调尊重客观规律
· 但李开复指出,人类的价值在于在尊重规律基础上的创造性超越
· 真正的智慧是在把握规律后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
写作要点
1. 切忌孤立谈论:必须贯穿三则材料,体现思辨性
2. 体现时代感:结合AI、大数据等当代语境
3. 深度挖掘:不止于表面解读,要深入“道”与“技”的哲学关系
4. 辩证统一:既要谈对规律的尊重,也要谈人的创造性超越
循天理以精技,越常规而创新
开头段: 庖丁解牛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悠然姿态,爱因斯坦对自然规律的深沉敬畏,李开复在AI时代对人类创造性的坚定呼唤(联系材料)——这三重声音穿越时空,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真正的智慧,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真正的卓越,在于此基础上的创造性超越(分析)。唯有循天理以精技,方能越常规而创新,这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密钥。(得出结论)
2段: 尊重规律是成就事业的基石(观点一)。庖丁之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源于对牛体经络的透彻理解,"批大郤,导大窾",每一步皆契合自然之理。这种对"道"的追寻,与爱因斯坦"遵守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相通。从张仲景遍尝百草著《伤寒论》,到屠呦呦循古籍启示发现青蒿素;从王祯《农书》总结耕作时序,到现代生态农业依节令播种——无不是沉潜于事物内在逻辑,方能收获"游刃有余"的自由。若失此基,任何努力皆如无根浮萍。(总结观点)
3段: 然而止步于顺应,绝非终点(观点二)。在李开复警示的AI时代,算法能极速学习规律,人类的独特价值更在于"进乎技"的创造力。庖丁解牛已非单纯技术,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艺术创造。这正如黄公望师法自然创《富春山居图》,在笔墨规律中得心源;王羲之遍习钟张遗韵,终在章法布局中开创行书新境。他们皆先深入规矩,而后跳出规矩,成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造。(总结观点)
4段:于是,我们见其辩证统一:规律非枷锁,而是创造力的跳板;超越非妄为,是对规律更深层次的契合。(观点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非否定牛顿,而是在更宏阔维度上描绘宇宙;中国传统工匠恪守"材美工巧"之训,却在榫卯结构间创造千变万化的美学奇迹。庖丁的"道",正是这种"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如《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守正与创新,从来一体两面。(引用总结观点)
5段:结合自身、社会、国家重申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