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口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人口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
题目 第二节 人口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识人口。人口属于第一章第二节,是构成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人口数量多为发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教材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题,阐述我国众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其中,叙述式课文阐释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趋势及计划生育国策;活动式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人口的构成要素,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会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人口分布地区均匀和平时期地方发展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充足。战时,兵员动员和物资补给也可能就地解决,并能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
二、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知道我国所在的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影响,了解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具备了解人口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分析人口变化特征的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更多地运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空间思维和主动学习等学习习惯和思想观念。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
通过图文材料及活动,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内容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地协调)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图等》材料,自主学习总结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区域认知)4.通过图文材料,小组讨论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与我国地理环境特点的关系。(综合思维)
重点
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以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难点
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分布。
四、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读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生展示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视频提问导入,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活动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我国人口之多,同时创设两个小情境:“东方巨人”的成长之路和孔雀东南飞的“奥秘” 。同学们通过视频了解我国的人口接下来就让我们系统的学习一下吧!学生活动11.认真观看视频,感受祖国人口之多。2.边听边思教师所创设情境,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区域整体性意识。感受知识的迁移运用,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传递的同时,加深对学生的情感引领,树立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推测原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动力。环节二:自主学习“东方巨人”的成长之路(15分钟)教师活动2通过阅读课本P11课文及图1.10自主完成导学案任务一。大屏幕展示我国人口众多的图片,提出问题: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屏幕出示材料讲解人口老龄化现象,提出问题针对这样的人口问题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做了什么?正确理解人口政策同时得出结论: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P11课文及图1.10自主完成导学案任务一2.结合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教师引导得出结论。3.针对现阶段我国出现的人口问题,并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4.根据对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了解,正确理解“计划生育”这一人口政策。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设置“东方巨人”的成长之路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图自主分析人口增长特点及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通过“抢凳子”小活动调节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度高,旨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环节三:孔雀东南飞的“奥秘”小组合作、展示交流(15分钟)教师活动3“孔雀”象征着人才,那么它为什么东南飞呢?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大屏幕出示“中国人口分布图”,思考我国人口分布特征?2.大屏幕出示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交通线分布图等地图资料包,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同时思考“孔雀”东南飞的原因。学生活动3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及“中国人口分布图”,自主学习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根据老师提供的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交通线分布图等地图资料包,小组讨论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同时解决“孔雀”东南飞的问题。活动意图说明以生活中“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为起点,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化对地图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归纳推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的。环节四:培养核心素养,树立人地协调观(10分钟)教师活动4多媒体出示问题:人口不均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那么我们应该让东部人口迁移到西部吗?巡视指导,随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多媒体出示国家促进西部发展的措施。大屏幕出示本节练习题。学生活动41.小组讨论大屏幕的问题我们应该让东部人口迁移到西部吗?2了解国家政策3.根据所学知识做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练习。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同时建立人地协调观。根据习题的训练达到知识运用的目的。学习评价设计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并分组完成对气温时空分布特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征的学习评价,评价表如下:学习目标评价标准达成情况1通过图文材料及活动,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2.结合图文材料,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内容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图等》材料,自主学习总结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4.通过图文材料,小组讨论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与我国地理环境特点的关系。能够说出我国人口特点及人口增长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国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变化内容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正确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特征。1.4能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与我国地理环境特点的关系。已完成 未完成已完成 未完成已完成 未完成已完成 未完成总结收获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评价单来评价、引导、激励学生学习。
六.板书设计
七、目标检测与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1)基础作业导学工具单的习题检测部分(2)实践类作业2.设计意图与功能:基础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提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其科学思维。实践类作业:将家乡人口分布真实情境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习惯,搭建学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动手绘制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度分布图,既可以深入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因,又渗透尺度思想,提升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水平。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1.这节课,我设置了两个问题情景,第一个情境通过学习“东方巨人”的成长之路来了解我国的人口情况,同时通过学习理解“东方巨人是如何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人口问题,不断调整人口政策而成长起来的。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问题情景通过设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孔雀东南飞”来展开学习,并以探讨其背后的“奥秘”来学习人口分布及其原因。以生活问题为起点让学生感受地理源于生活,同时提高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生活动来完成。这节课重在读图方法的指导,把握好课标要求,为设计教学思路和环节指明方向。3.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观念、人地协调观。4.学习评价单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和自主创新空间,也深化了学生评价体系的作用。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学生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展示不够充分,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这时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回答,存在疑惑的地方可以让同学再次讨论、争辩,在交流和争辩中得出更准确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以及结论。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