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期09月测试(二)地理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D B A D B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B B A D17.(1)离冬季风源地近,风能资源丰富,为绿氢生产提供清洁能源;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能丰富,为绿氢生产提供清洁能源。(4分)(2)改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6分)(3)增加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气候变暖,保障生态安全;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质量,保障环境安全;构建绿色产业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4分)18.(1)入湖河流携带的陆地动植物残体。湖中的菌藻类较丰富,生物残体较多。水淹环境缺氧,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6分)(2)变化:减慢;白天,固沙植物遮挡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沙岛比热容变大),使沙岛地面温度升高的慢,湖泊比热容大,白天升温也慢,所以湖泊和沙岛近地面气温差减小,气压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湖风风速减慢。植被覆盖率提高,削减风速。(6分)(3)全新世早期,由于湖面较低,湖盆沉积物被暴露,沙岛的沙源是裸露的湖盆;沙岛距离沙源地近,沉积物颗粒较大。全新世中晚期,由于湖面较高,湖盆沉积物被淹没,沙岛主要源区是青海湖以西的区域。沙岛距离沙源地远,沉积物颗粒较细。(6分)19.(1)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大气输送。(2分)(2)源效应:海水变暖,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北极地区冻土广布,冻土融化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进入大气圈。(3分)汇效应:海冰面积减少,水温上升,同时北极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大,更多的营养盐入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固碳作用;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吸收CO2增多。(3分)(3)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水温上升、海冰减少;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水温升高、盐度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海水密度下降;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同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4)全球变暖延长了海冰的消融期(或缩短了冻结期),导致海冰面积下降;海冰面积减少,反射率降低,加上冻结期缩短,海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增强,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大气升温快;海水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容量增多,大气对海面长波辐射的吸收效果增强;对应的云量也会增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造成北极地区升温较快。(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期09月测试(二)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高温、低温、干旱、涝渍、大风等是蔬菜种植的不利因素。甘肃和海南两地根据自身环境特点,采用不同棚型的大棚克服蔬菜种植的季节性不利因素,提高蔬菜供应的自给率。下图为“甘肃常见大棚棚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甘肃采用土墙和半地下式的棚型主要是为了( )①保温 ②防风 ③遮阴 ④集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海南蔬菜种植最需要采用大棚的时段是(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2月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从周边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而扩散效应反之,溢出效应反映了两者叠加的影响。下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t1—t2阶段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中心城市发展快B.外围城市发展快C.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D.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4.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最有可能处于的阶段是( )A.Ⅰ B.Ⅱ C.Ⅲ D.Ⅳ5.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处于Ⅳ阶段的城市群战略重心是( )A.加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 B.增强外围空间承接能力C.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 D.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悉尼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预测未来人口将从520万增长至800万(2056年)。《大悉尼区域规划2056》提出了东部—港城(既有CBD为核心)、中部—河城(帕拉玛塔市为核心)和西部—园城(新建西悉尼机场为核心)三城并驾齐驱的空间构想(如图),实现城市从“圈层蔓延”到“轴向延伸”的弹性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未来悉尼规划为三城并驾齐驱的空间构想的首要目的是( )A.应对人口增长 B.提升国家形象 C.加强区域管理 D.吸引国家投资7.悉尼要实现空间结构的“轴向延伸”应优先( )A.保护生态环境 B.调整产业结构 C.改善居住条件 D.增强交通联结8.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结构能最大程度提高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东部、中部、西部三城的产业功能定位分别是( )①物流、交通、旅游业 ②创新产业、金融服务③健康、教育、制造业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图)起点是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市,对缓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减轻该工程北段明渠冬季结冰对输水的影响,工程人员采用冰盖技术进行冰下输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为利于冰盖形成,实现冰下输水,结冰期前工程人员通过控制水闸( )①抬高水位②降低水位③加大流速④减小流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冬季低温对地下涵管段输水影响不明显,原因是涵管( )A.质地坚硬,减少地表水下渗 B.空间大,地下径流量大C.内部温度较高,水流难结冰 D.坡度小,水流速度缓慢以色列卡梅尔山区1月均温为11.2C,8月均温为24.7℃,山顶年降水量为750mm,年潜在蒸发量为1500mm,某些月份常发林火。专家发现,上一次林火发生的间隔时间对该次林火后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卡梅尔山区位置,下表示意2010年发生的林火中,不同林火间隔年限下,不同样地的植被恢复情况。植被指数是指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指数,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不同样地受所在地水热条件的影响,植被指数差异较大。据此完成问题。样地 近30年林火次数 2010年林火与上一场林火的间隔/年 2010年林火之前 2011年 2012植被种类数 植被指数 植被种类数 植被指数 植被种类数 植被指数H 2 21 39 124 41 70 79 94L 3 4 91 112 68 78 81 86M 1 0 52 192 36 100 43 10311.林火的形成需要积累一定的可燃物,在干燥的季节出现概率较大。下列月份中,卡梅尔山区最易发生林火的是( )A.1~2月 B.4~5月 C.6~7月 D.9~10月12.2010年林火发生之前,与L样地相比,H样地植被种类数较少,主要是因为( )A.土壤水分条件较差 B.少数物种竞争优势大C.植被恢复时间较短 D.林下光照条件较差13.M样地植被指数恢复较慢,主要是由于( )A.土壤贫瘠 B.火灾间隔时间较短C.植被茂密 D.火灾强度较大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出现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其中出现的冻雨主要形成于冬季冷暖锋云系中,高空的雪花从锋面云系的上层落入暖层融化为雨滴,再下落至0℃以下的冷冻层时不冻结并保持过冷却状态,下图为2020年11月17-19日长春站温度场高度—时间剖面.此次冻雨对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树种的危害具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4.图中冻雨主要出现在( )A.17日 B.18日 C.19日 D.20日15.东北地区少有冻雨的出现,此次冻雨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层中( )A.平均气温较往年高 B.有厚厚的冻结层 C.有明显的下沉气流 D.平均风速比较大16.此次吉林冻雨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树种危害较大的可能是( )A.绿地草坪 B.低矮灌木 C.针叶松树 D.阔叶白桦二、综合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氢能是零污染、零碳的清洁能源。内蒙古鄂尔多斯(下图)有“塞外煤海”之称。是我国重要煤炭供应基地。为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驭风而上,逐光前行”,大力发展绿氢产业,重点围绕氢能、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促进高质量发展。材料二:鄂尔多斯市新能源产业链(下图)。(1)从资源角度,说明鄂尔多斯大力发展绿氢产业的优势条件。(4分)(2)分析氢能产业对鄂尔多斯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6分)(3)简述鄂尔多斯发展制氢产业对国家安全的意义。(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盆地内,藻类丰富,湖底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高达到1.22%~1.73%。全新世早期,青海湖湖面较低;中晚全新世期间,湖面较高,比现今湖面还要高出数米。该湖区在冬季和春季西风盛行,东部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的风沙堆积地貌—沙岛,沙岛的沙源主要来自青海湖湖盆和青海湖以西的柴达木盆地区域。2008年以来,沙地引进大量人工固沙植物,樟子松是该地率先引进的固沙乔木。调查发现,樟子松引进后,白天从湖面吹向沙岛的风速也有变化。下图是青海湖流域局部图。(1)分析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原因。(6分)(2)试推断固沙植物引进后,白天沙岛风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3)比较全新世早期和中晚期沙岛沉积物颗粒大小和主要源区,说明理由。(6分)19.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材料二: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地形、水圈、生物和土壤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环过程,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图示分别为北极地区局部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材料三: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1)简要列举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的途径。(2分)(2)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源效应和汇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论断的依据。(6分)(3)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6分)(4)从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北极放大效应的原因。(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期09月测试(二)地理答案.docx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期09月测试(二)地理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