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湖心亭看雪: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孤独之雪张岱目录CONTENTS01导入新课02知人论世及写作背景03文意疏通04课文内容探究05课堂巩固与拓展探究01导入新课你见过最美的雪景是怎样的?当大雪纷飞,世界一片洁白时,你会做什么?是打雪仗、堆雪人,还是边烤着火边静静地欣赏?今天,我们将穿越回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跟随一位名叫张岱的文人,去西湖的湖心亭,看一场与众不同的雪。这不仅仅是一场雪,更是一场心灵的独白。《湖心亭看雪》—— 五个字,你能读出什么?湖心亭地点,西湖中的亭子。暗示了环境的中心、孤立。看动作,不是“赏”,是静静地凝视、观察,带有一种主观的、深刻的意味。雪核心景物,象征着纯洁、寂静、清寒。问题:张岱为什么要去湖心亭“看”雪?他看到了怎样的景,又寄寓了怎样的情?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诵读感知反复诵读,感受文章清雅淡远的语言和空灵悠远的意境。文意疏通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文本探究品味白描手法,赏析写景的妙处;理解文中“痴”字的深刻内涵。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故国之思、人生渺茫之感。02知人论世及写作背景本文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字号: 字宗子,号陶庵标签: “都市文人”、“纨绔子弟”、“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性格: 出身仕宦,早年生活豪奢,精于享乐,爱好广泛。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前半生与后半生:一场“梦”的破碎前半生 (明朝)“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 《自为墓志铭》后半生 (清朝)“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陶庵梦忆序》核心对比:从繁华靡丽到避世隐居,从纨绔子弟到前朝遗民。这种巨大的落差,塑造了他作品的核心情感基调。本文出处:《陶庵梦忆》本书是张岱在明亡后所写的回忆录,追忆了往昔的风月繁华、故国往事。书名解读:“陶庵”是他的号,“梦忆”即“回忆像一场梦”。“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序》故国之思与人生之叹明亡之后(写作时间)明亡之前(回忆内容)作者借“看雪”这件事,表达了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人生渺茫、往事成空的感慨。情感基调:表面是清冷、宁静,内里是孤独、感伤。03文意疏通读准字音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拏(ná)一小舟 强(qiǎng)饮请聆听范读,注意字音与节奏湖心亭看雪张岱 〔明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意疏通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都。这。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撑(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文意疏通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强,尽力,勉力,竭力。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此地船夫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全文翻译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此时)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从上至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清晰)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个轮廓,和我的一叶像草芥般微小的扁舟,以及舟中像米粒般大小的两三个人影罢了。(等我)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经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书童正在烧酒,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我)回到船上,船夫小声嘀咕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义:今义:我。例句:余住西湖。剩余。余古义:今义:这。例句:是日更定矣。判断词。是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04课文内容探究文章脉络梳理起因时间、地点、环境经过所见奇景高潮亭中奇遇结局舟子点“痴”独往湖心亭看雪 → 白描绘雪景 → 巧遇金陵客 → 点醒“痴”意精细研读1、文章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有何深意?“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年号,此时明朝已灭亡,张岱写作时已是清朝。他故意使用前朝年号,是一种故国之思的鲜明体现,意在表明自己在精神上仍归属明朝。这为全文奠定了一种追忆与感怀的底色。精细研读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描绘了怎样的环境?一个“绝”字有何妙处?描绘了一个万籁俱寂、天地洪荒般的冰雪世界。“绝”字是“消失、断绝”的意思,它不仅指人迹罕至,连飞鸟的声音也完全消失。这写出了大雪后极致的寂静与清寒,创造了一个脱离世俗喧嚣的绝对空间,为作者的“独往”和下文奇景的展现提供了舞台。精细研读3、作者在“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表现了他怎样的行为特点和心境?行为特点: “更定”是夜深人静之时,“独往”是独自一人。这与常人的行为(白天、结伴出游)截然不同,表现出他不随流俗、孤高自许的性格。心境: 他主动寻求并享受这份孤独,意在与此清冷天地进行一场纯粹的精神对话。这并非被迫的孤单,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寂。精细研读4、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写景的妙处。用词精妙: “雾凇”是挂于树枝的冰晶,“沆砀”是白气弥漫的样子,合起来描绘出一片混沌、朦胧、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句式独特: 连用三个“与”字(天与云与山与水),仿佛一个缓慢的镜头扫过,将天、云、山、水紧密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了天地景象的浑然一体与苍茫空阔。效果: 营造了一种纯净、宏大、物我两忘的意境。精细研读5、“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精细研读6、作者描写雪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描写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并辅以独特的量词和宏大的对比,共同营造出空灵、苍茫的意境。知识积累定义:白描是中国画技法,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加色彩。在文学中,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渲染、不烘托,如实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文中体现:作者写景时,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只用“大雪三日”、“上下一白”等极其简洁的语言,直接勾勒出雪后天地浑然一体的纯白世界。对具体景物的描写,如“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都是抓住景物最核心的特征(形状、大小),用近乎素描的笔法写出,不加任何修饰。精细研读7、问其姓氏时,作者为何只记下“是金陵人,客此”?这种写法有何用意?作者不记对方姓名,只点出其“金陵人”(明朝故都,再添一层故国之思)和“客此”(同是天涯游子)的身份。这意在表明,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痴”于山水这种行为本身。他们是在特定时空下精神共鸣的符号,而非生活中长久的朋友。这种写法强化了相遇的偶然性、短暂性和事件的象征意义。精细研读8、文章结尾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分析“痴”字的多重内涵。“痴”是全文的文眼,包含三重内涵:痴于景(雅趣): 对自然之美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和热爱,能领略常人无法欣赏的冰雪之美。这是世俗眼中最表层的“痴”。痴于情(深情): 对故国往事、往昔繁华生活有着深深的迷恋与怀念。这次看雪之行,本身就是对前朝旧梦的一种追寻和凭吊。这份深情,外人难解。痴于境(孤高): 一种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精神境界。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在清冷孤寂中坚守自我的高洁与孤独。这是最核心的“痴”。舟子的话,以俗人之见,衬雅士之“痴”,是旁观者的不解与感慨,反而巧妙地烘托并深化了作者的形象与文章主旨。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线索清晰按时间顺序,从“独往”到“奇景”到“奇遇”再到“议论”。写景手法高超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意境深远。情感表达含蓄情融于景,意在言外,将深沉情感蕴含在平淡叙述中。对比烘托巧妙人与景的对比(大与小),俗人与雅士的对比。本文主旨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渺茫的慨叹。05课堂巩固与拓展探究文言词汇巩固练习:一词多义一上下一白 ( ) / 惟长堤一痕 ( )是是日更定 ( ) / 是金陵人 ( )更是日更定 ( ) / 焉得更有此人 ( )全, 副词一道, 数词这, 代词判断词, 是古代计时单位, 名词还, 副词句子翻译练习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从上至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个轮廓,和我的一叶像草芥般微小的扁舟,以及舟中像米粒般大小的两三个人影罢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能力提升:对比阅读不同的雪,不同的情 —— 与《江雪》对比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问:两篇文章在写景和情感上有何异同?《江雪》 vs 《湖心亭看雪》项目 《江雪》 《湖心亭看雪》意境 极度清冷、孤绝 空灵、苍茫、纯净人物 孤傲的斗士(独钓) 孤独的雅士(看雪)情感 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遗世独立、淡淡哀愁手法 夸张、烘托 白描、对比本课总结湖心亭看雪景 (白描、苍茫)事 (独往、奇遇)情 (孤独、痴)人 (张岱、遗民)心 (故国之思)课后作业必做:背诵全文,并默写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做:阅读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另一篇短文,如《金山夜戏》、《西湖七月半》,感受其语言风格和情感世界。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