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评价卷(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适合人喝的温水的温度范围是( )A.-10~0 ℃ B.0~10 ℃C.30~40 ℃ D.90~100 ℃2.如图所示是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④ B.①和⑥C.③和⑥ D.②和⑤3.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 064 ℃,铱的熔点是 2 443 ℃,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 064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B.加热至1 065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C.加热至2 444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D.加热至3 507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4.如图所示为一种夏季使用的汽车冰凉坐垫,它通过生物冰快速激发成型技术研制而成。坐垫内的物质通常情况下为固态,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就会慢慢变为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此过程可持续数小时,人坐在上面会感觉凉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坐垫内物质是非晶体B.坐垫内物质熔点低于人体温度C.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物质发生了液化现象D.坐垫内物质温度不变时,一定既不吸热也不放热5.下列关于地球水循环中的部分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地表水蒸发到空中B.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凝固成小冰晶D.水蒸气凝华成霜6.如图是某物质熔化的图像,从图中可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的熔点是80 ℃B.熔化过程持续了5 minC.该物质是晶体,CD段该物质可以发生汽化现象D.其中BC段是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不需要吸热7.小聪学习了蒸发的有关知识后,想探究液体蒸发是否会吸热,于是他去气温为25 ℃的实验室,将一支温度计从25 ℃的酒精中取出,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图中能比较正确反映这一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8.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时,会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9.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仙人掌针状的叶子减小了表面的空气流速,减缓了水分蒸发B.图乙: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与100 ℃的开水烫伤是一样严重的C.图丙: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不能燃烧D.图丁:离壶嘴较远的地方温度更低,水蒸气更容易吸热,因此“白气”更浓10.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对图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自制简易冰箱 冰粒保鲜菜窖保存蔬菜 新疆坎儿井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支温度计的局部图示,则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4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12.冻雨是一种温度低于0 ℃的过冷水,其外观同一般雨滴,当它落到温度较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雨凇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为使道路上的冰雪快速熔化,工人们会往雪地上撒盐,因为盐能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的熔点。13.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的小明在家中发现,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请你确定 (选填“甲”或“乙”)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理由是炉火熄灭后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更容易 。说明“白气”形成时 (选填“吸热”或“放热”)。 14.如图是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作干湿泡温度计。它是由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支温度计被湿布包起来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不一样,包湿布的温度计的示数较 ,这是由于湿布中的水在 时要吸热;在一定的温度下,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的湿度越 。 15.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大量吸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16.每年冬天遇极寒的天气时,学校都会要求早上暂停拖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避免同学们摔倒受伤。晚上外面气温骤降,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结了一层冰花,这层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当他走到室外,眼镜上 (选填“会”或“不会”)蒙上一层水雾。 三、实验探究题(17题10分,18题14分,19题14分,共38分)17.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 min。 (2)从图像中得到盐水在凝固时的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凝固点变 (选填“高”或“低”)了。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18.小海发现水滴入热油锅中,油花四溅。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小海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如下探究。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从水温达到90 ℃开始,每隔 1 min 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水沸腾并持续加热一段时间。(1)小海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了相应的点,如图乙所示。①请你根据图乙中描出的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②根据绘制的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 ③水沸腾时的特点为 。 (2)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如果被这样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同温度的水会 大量的热。 (3)小海发现,当试管内的水沸腾时,烧杯中的食用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食用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所以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汽化,引起油花四溅。 19.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干冰放在水面上 干冰放在漂浮的塑料片上干冰放在漂浮的硬纸片上甲乙(1)“白雾”是什么 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 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块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块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上,现象如图甲所示,说明猜想1是 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t1,如图乙所示,t1为 ℃,用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1;再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2及水的温度t2,发现m2(3)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现象如图丙所示。比较 两图,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A.干冰直接放入水中 B.干冰直接放入食用油中 C.干冰用纱布包裹放入水中丙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及解析1.C 2.D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①、③、④、⑥错误,②、⑤正确;故选D。3.B 4.B 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从人体吸收热量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属于晶体,也说明坐垫内物质熔点低于人体温度,A、C、D错误,B正确。5.A 6.D 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80 ℃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 ℃,A正确;BC段表示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从第5 min开始熔化到第10 min结束,熔化时间为5 min,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B正确,D错误;CD段已经熔化完毕,该物质处于液态,在此过程中,该物质继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由于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所以CD段该物质可以发生汽化现象,C正确。7.D8.D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中会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云层中水蒸气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会吸热熔化成小水珠并下落形成雨,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会吸热发生汽化,有部分小雨滴变成水蒸气,故选D。9.C 仙人掌针状的叶子减小了表面积,A错误;100 ℃的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所以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100 ℃的开水烫伤更严重,B错误;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不能燃烧,C正确;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空气温度更低,水蒸气更容易液化,液化过程放热,D错误。10.C 液体蒸发吸热,可以降低周围环境温度,A正确;冰温度较低且冰熔化会吸热,可以保持鱼新鲜,B正确;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来保存蔬菜的,C错误;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少水的蒸发,D正确。11.4 -2112.凝固 降低 解析:由题意可知,雨凇是由冻雨凝固形成的;工人们会往雪地上撒盐,因为盐能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的熔点降到气温以下,冰可以从空气中吸热尽快熔化。13.甲 液化 放热 解析: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白气”少;火焰熄灭后的一瞬间,锅的上方仍有大量水蒸气,但火焰熄灭后温度降低了,所以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了“白气”;故“白气”多的甲图是火焰熄灭后的情景,说明液化时放热。14.小 蒸发 大 解析:干湿泡温度计是利用水蒸发吸热制冷的原理制成的。包湿布的温度计上的水蒸发吸热,使其示数下降,因此其示数比另一支温度计示数小;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越大,蒸发越慢,示数差别越小。15.压缩体积 汽化 降低 解析:要在常温下让氯乙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采取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发生汽化,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16.凝固 内 不会 解析:在低温下拖地,地面上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夜晚气温若迅速降到0 ℃ 以下,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会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侧形成冰花;由于室外温度较低,眼镜片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中水蒸气的温度,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眼镜上不会蒙上一层水雾。17.(1)10 (2)不变 -2 低 (3)变多 解析:(1)盐水在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由题图可知,盐水从第10 min开始凝固,到第20 min 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 min。(2)由图像知,盐水凝固时,温度保持-2 ℃不变,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 ℃,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盐水的凝固点变低。(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 ℃,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18.(1)①如图所示②100 ③不断吸热 温度保持不变 (2)液化 放出(3)高解析:(1)①根据所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即可;②由绘制的图像知,当水的温度达到 100 ℃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水的沸点是100 ℃;③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水蒸气在人的皮肤表面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同温度的水烫伤更严重。(3)水沸腾了,达到了沸点,而食用油没有沸腾,说明没有到达沸点,所以食用油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汽化,引起油花四溅。19.(1)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 (2)①错误 ②26 干冰升华结束后 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①A、C ②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设备: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解析:(1)“白雾”主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其依据是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人眼看不见。(2)①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可减慢杯中水的蒸发,减少水蒸气的产生,则放入干冰后产生的白雾少,而三者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几乎是相同的,因此,白雾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即猜想1错误。②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示数为26 ℃;为判断水蒸气是否来自杯内的水,应比较干冰升华前后杯内水的质量是否变化,所以需要测出干冰升华结束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2及水的温度t2;因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所以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3)①A、C实验中,干冰都放在水中,干冰直接放入水中时,会产生大量白雾;而用纱布裹着的干冰产生的白雾很少,因此,比较A、C两图可证明是干冰把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②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对应的设备有: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