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评价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范围:第1章—第3章)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对下列物理量的估计,较合理的是( )A.中考体育使用的单人跳绳,长度约为8 dm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8 m/sC.升国旗时,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为50 sD.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 ℃左右2.如图为加油机正在同时给A、B两架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机相对于A战斗机是运动的B.加油机相对于B战斗机是运动的C.A战斗机相对于B战斗机是静止的D.A战斗机相对于B战斗机是运动的3.关于平均速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B.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平均速度越大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同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可能相同4.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关于乐器使用所涉及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唢呐表演,模仿鸟儿的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B.笛子演奏,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击鼓鸣锣,告知将士冲锋或收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敲击编钟,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人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图乙: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C.图丙:蝙蝠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确定目标的位置D.图丁: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6.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0~10 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B.以自己所骑的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C.第10 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D.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7.华夏文明五千年,创造了无数的诗词歌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同学对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的C.“不敢高声语”——“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帆船为参照物的8.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A.窗玻璃上出现冰花B.铁块变成铁水C.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9.烤冷面是同学们喜爱的小吃之一,关于制作烤冷面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撒在冷面上的糖粒变为糖汁是熔化过程,需要放热B.冷面下的油冒出气泡是汽化过程,需要放热C.冷面上冒出“白气”的形成是液化过程,需要放热D.涂抹在冷面上的酱汁变干是凝固过程,需要吸热10.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变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分析上面一段描述中物态变化的顺序是( )A.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液化B.凝华、熔化、汽化、液化C.凝华、升华、液化D.液化、凝固、升华、液化11.如图所示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B.该物质在第4 min时是固态C.在第12 min时不吸热不放热D.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 ℃1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分析可知( )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3.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乙中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cm,图丙中的秒表的读数为 s。 14.如图甲、乙所示为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通过该波形图可以发现,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乙音叉与甲音叉相比,发出声音的响度 。 15.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 s,则行驶了 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 _______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16.在比较材料隔音性能的活动中,小华将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 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厚度的不同隔音材料。接着她逐步远离声源,她听到声音的 逐渐变小。当听不见声音时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可能是 。 材料 棉布 锡箔纸 泡沫塑料距离/m 1.5 2.0 1.017.夏季,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室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这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他在游泳后走上岸感觉有点冷,是因为身上的水汽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他到超市买了冰棒含在嘴里,过了一会儿感觉到凉快是因为冰棒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 18.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运输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0.6 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 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1 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超声波和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则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m/s。 三、实验探究题(19题14分,20题12分,共26分)19.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1)该实验原理是 。 (2)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测出AB的长sAB,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为t1,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3)把金属片移到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t2,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偏 (选填“大”或“小”)。 (5)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 20.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1)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定铁圈 (选填“A”或“B”)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 ;水在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 。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所示,如果同组的小红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4)星期天小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有点少,于是小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说明其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是 (填字母)。 四、计算题(共8分)21.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15;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45。(1)轿车经过A地时,坐在车上的李军看见路旁的站牌迅速向后倒去,请问他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2)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4)到达B地时发现前面500 m处有一大货车以 50 km/h 的速度同向行驶,问轿车经过多长时间(单位:秒)可以追上前面的大货车 答案及解析1.C 2.C 实施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A、B战斗机之间必须要相对静止,C符合题意。3.A 4.A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是乐音,唢呐表演,模仿鸟儿的叫声是乐音,A正确;笛子靠空气柱振动发声,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是在改变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改变音调,B错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击鼓鸣锣,是用声音传递信息,C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人耳的,D错误。5.B 人发出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是瓶子和水振动发声,瓶子和水的总质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正确;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错误;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6.C 由题图可知,0~10 s小芳的速度始终比小明大,因此所通过的路程不相等,A错误;小芳的v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芳相对于自己所骑的自行车没有位置的变化,因此以自己所骑的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芳总是静止的,B错误;第10 s末两人的vt图像相交,说明两人的速度相等,C正确;小明的v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小明的速度一直变化,做变速运动,D错误。7.C 笛声由笛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A错误;露实际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错误;“不敢高声语”——“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C正确;“孤帆”的运动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D错误。8.D 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窗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极低时发生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固态的铁变为液态的铁水是熔化;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葡萄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是酒精发生了蒸发。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9.C 10.C 11.D 12.D 由题图可知,当t=6 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甲=3.6 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 m,则v甲===0.6 m/s,v乙===0.2 m/s,故A错误;由图像可看出:经过6 s,甲车的路程是3.6 m,乙车的路程是1.2 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 m-1.2 m=2.4 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 m+1.2 m=4.8 m,B、C错误,D正确。13.-22 3.30 337.514.高 相同 解析:相同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频率大于乙音叉振动的频率,则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甲音叉的振幅等于乙音叉的振幅,所以甲和乙的响度相同。15.1 200 静止 声源 解析:列车行驶的路程s=vt=100 m/s×12 s=1 200 m;乘客相对于列车,位置不变,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静止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6.相同 响度 泡沫塑料 解析: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音性能,要控制不同隔音材料厚度的相同;音调大小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发出的声音音调不会改变,听到响度与听者和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小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她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泡沫塑料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可能是泡沫塑料。17.液化 吸热 熔化 18.34 解析: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t1=×0.6 s=0.3 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s1=v声t1=340 m/s×0.3 s=102 m;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t2=×0.4 s=0.2 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 m/s×0.2 s=68 m;汽车行驶的距离s=s1-s2=102 m-68 m=34 m,所用时间t=Δt+t2-t1=1.1 s+0.2 s-0.3 s=1 s,汽车的车速v===34 m/s。19.(1)v= (2) (3) (4)大(5)小 时间 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v=。(2)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用刻度尺测出AB的长为sAB,又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3)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为t2,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上==。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v下==。(4)若小车过了A点再计时,所测得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偏小,路程不变,由v=可知这样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的精确性。20.(1)A 需要 (2)升高 保持不变 (3)c (4)C 解析:(1)安装实验装置时,为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触碰容器底,应该由下到上组装,先确定铁圈A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要点燃酒精灯,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水在沸腾后,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减少水的质量,水升温较快,沸点不变,水沸腾时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c。(4)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快速下降,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C中图像符合题意;A中图像升温快速,不可能,不符合题意;B中图像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D中图像中水的温度下降缓慢升温稍慢,不符合题意。21.(1)以轿车为参照物 (2)100 km/h (3)0.7 h(4)36 s解析:(1)轿车经过A地时,坐在车上的李军看见路旁的站牌迅速向后倒去,说明李军是以轿车为参照物的。(2)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10:45-10:15=30 min=0.5 h;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120 km-70 km=50 km,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 km/h。(3)从B地到达南宁的时间t′===0.7 h。(4)设轿车经过t″可以追上前面的大货车,这段时间轿车通过的路程s轿车=vt″,大货车通过的路程s货车=v货车t″,因s轿车-s货车=500 m,则vt″-v货车t″=0.5 km,即100 km/h·t″-50 km/h·t″=0.5 km,解得t″=0.01 h=36 s,即轿车经过36 s的时间追上大货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