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国家是什么 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 授课年级:高二 学科: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课时:1课时(40-45分钟) 授课依据:结合2025年8-9月国际时政热点,立足教材第一目“国家的本质”与第二目“认识国体与政体”核心内容 二、课程标准要求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本框题需达成: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揭示国家的本质,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树立科学精神;能结合实例阐释国家的阶级本质与制度特征,认识不同国家治理差异的根源。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比中外国家性质差异,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结合时政素材辨析国家的本质属性,正确认识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理性分析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阶级实质与影响因素。 (3)法治意识:关联国家职能理解法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认识我国依法治国对维护人民利益的保障作用。 (3)公共参与:通过时政探究培养关注国际事务的习惯,能运用国家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理论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家的本质(阶级性);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难点:透过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认清其政治统治本质;理解民主的阶级性(破除“全民民主”误区);区分国体决定作用与政体影响因素的关系。 五、高考疑难点与考点 (一)高频考点 考点内容 考查题型 命题趋势 国家的本质与基本要素 选择题 结合国际冲突、国家治理案例考查阶级本质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选择题、非选择题 以中外民主实践对比为背景,分析民主阶级性 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 非选择题 关联具体国家政体变化或治理差异,阐释二者关系 政体的影响因素 选择题 结合不同国家政体差异,分析地理、历史等影响 (二)疑难点突破 误区1:国家是“全民利益的代表” 突破方法:结合时政案例中“同一国家内不同群体利益冲突”现象,揭示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管理职能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 误区2:国体相同则政体必然相同 突破方法:通过“同属资本主义国家但政体不同”的实例,说明国体决定政体的同时,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等因素会导致政体多样性。 误区3: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突破方法:聚焦民主的适用范围,以资本主义民主中“金钱对选举的影响”为例,阐明民主始终是统治阶级范围内的民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时政情境激趣教师活动:展示2025年8-9月两则时政素材: 素材①:某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全国性民生抗议活动,民众反对政府削减福利开支,警方出动警力强制清场并逮捕多名抗议者。 素材②:我国多地推进“民生服务提质工程”,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群众意见,将“养老服务补贴”纳入地方政府民生考核指标。 提出问题:“同样涉及民生问题,两国政府的应对方式为何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什么?”引出本课主题——国家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素材并初步讨论,分享直观感受,产生“国家性质差异”的初步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中外时政对比,激发探究兴趣,为讲解“国家本质”埋下伏笔。 (二)探究一:国家的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1.议题:从时政案例看国家的本质属性 教师活动: 展示拓展素材:2025年9月,某西方国家公布的财富分配报告显示,顶层10%群体掌握全国65%的财富,而底层50%群体财富占比不足5%;同期该国政府出台税收政策,进一步降低高收入群体税率。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2-4内容,思考: (1)该国政府的税收政策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体现了国家的什么属性? (2)该国政府是否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这种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教材知识点梳理观点: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该国政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体现国家的阶级本质。 国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制定税收制度),但根本上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 小组代表发言(2分钟),其他小组补充。 2.知识点穿插讲解:国家的本质 ①国家的产生与本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本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要素,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③国家的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根本职能):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如某国警方镇压民生抗议,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社会管理职能:管理经济、文化、民生等事务。如我国推进民生服务提质工程,既体现社会管理职能,更反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3.探究与分享: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我国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而某西方国家宣称‘民主至上’,但为何会出现‘财富分配不公却维护富人利益’的现象?这体现了民主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P4-5“民主与专政”内容,绘制“民主与专政关系示意图”。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教材并完成示意图,明确: 民主的本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具有鲜明阶级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我国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资本主义国家对资产阶级实行民主,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专政。 展示成果并说明理由。 相关链接:2025年9月,我国某自治区通过“基层民主协商会”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问题,300余户居民的诉求全部纳入改造方案,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而某西方国家同期的“议会选举资金披露”显示,80%的候选人竞选资金来自大企业捐赠,印证其民主是“金钱民主”。 (三)探究二:认识国体与政体——制度选择的逻辑1.议题:国体如何决定政体?为何政体存在多样性? 教师活动: 展示2025年9月时政素材: 素材①:某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制)因议会否决政府预算案,陷入“政府停摆”危机,总统与议会相互指责。 素材②:另一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政府提出的民生法案获议会通过,首相表示“法案体现议会与政府的共识”。 引导提问: (1)两国国体是否相同?政体有何差异? (2)为何国体相同而政体不同?这说明国体与政体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小组探究,结合教材P5-7内容分析: 两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国体相同),但分别实行总统制、议会制(政体不同)。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政体选择。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补充。 2.知识点穿插讲解:国体与政体 ①国体与政体的含义: 国体(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回答“谁是国家的主人”。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 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回答“国家政权如何组织和运行”,如总统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等。 ②二者辩证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统治阶级为维护根本利益,必然选择适合自身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体现并反作用于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巩固国体,不适当的则会阻碍国体实现。 ③代议制的共性: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即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行使国家权力,是公民与国家的政治纽带。 3.探究与分享: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优势 教师活动: 展示素材:2025年8月,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民生保障法(修订案)》,修订过程中征求了31个省级行政区、200余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0余万群众的意见,最终新增“困难群体精准帮扶”等条款。 提问:“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国体与政体的什么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制度优势体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明确: 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优势在于:我国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局限性。 自由发言,分享对我国制度优势的理解。 相关链接:2025年9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报告指出,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相统一”,而部分西方国家的“民主赤字”导致民生问题持续恶化,印证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及不同国家制度的本质差异。 (四)课堂小结与知识框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本课核心知识点,结合时政案例串联“国家本质→民主与专政→国体与政体”逻辑线,强调“阶级性是国家本质属性”“国体决定政体”两大核心观点。 知识框架图: (五)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 恩格斯认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就是国家”。从中可以看出()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②国家具有人民主体性,全员性③国家具有与国家性质无关的管理职能④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有鲜明的阶级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三权分立、选举制、议会制等视为普世性的民主典范并且不遗余力地向外输出民主共和这一政体模式。但是西方民主共和制模式在南亚地区演变为家族政治,在非洲演变为部落政治,在利比亚等国则沦为无政府主义。这说明()A.不能盲目照抄其他国家国体B.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决定一国的政体C.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情不同,政体的模式各具特色D.民主共和政体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3.2024年3月26日,荷兰首相吕特访问中国;3月31日至4月2日,印度尼西亚当选总统普拉博沃访问中国;9月19日至22日,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接踵访华的各国领导人的职位名称不同( )①反映了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是由各国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的③是因为各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有所不同④表明政体会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变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述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路径。他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这是因为( )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②历史渊源、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③一定的国体服务于一定的政体④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BCAA(二)非选择题材料:2025年8月,甲国(议会制共和制)和乙国(总统制共和制)均遭遇洪涝灾害。甲国政府向议会提交救灾预算,经议会审议通过后迅速实施;乙国总统提出的救灾方案因议会反对未能通过,救灾工作陷入停滞。 问题:(1)甲、乙两国国体是否相同?判断依据是什么?(2)结合材料分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并说明政体多样性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要点:(1)若均为资本主义国家,国体相同,依据是统治阶级均为资产阶级。(2)国体决定政体,二者均体现资产阶级专政;政体反作用于国体,甲国政体更易形成决策共识,乙国易出现权力制衡僵局。政体多样性受历史传统、权力运行机制等因素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框借助时政案例讲解国家本质与国体政体,虽达成基础认知目标,但仍有不足。对“民主阶级性”这一难点,案例剖析较浅,未充分破除学生“全民民主”误区。小组探究中部分学生参与被动,且高考考点关联练习不足,后续需优化案例梯度与互动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