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教案(表格式,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教案(表格式,3课时)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秋天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一篇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一篇习作《写日记》;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还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的风采。
课 题 内容简说 语文要素
古诗三首 《望洞庭》描绘的是宁静美丽的洞庭湖秋水月夜图。《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中秋色图。《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时的生活。 借助注释理解古 诗中难懂的词语。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个孩子在一场秋风秋雨后背书包上学时见到水泥道上美景,是一片片法国梧桐叶子。孩子在落叶间蹦跳、想象,感受到秋天的美丽。 引导学生运用联 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秋天的雨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以五彩缤纷为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听听,秋的声音 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运用多种方法理 解难懂的词语。
二、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组的生字、词语。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学习使用钢笔,写钢笔字时要“横平竖直”。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
5.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6.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
7.能用形容词来形容不同的四季,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8.能简单地写一次玩得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课时分配
《古诗三首》3课时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
《秋天的雨》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
《习作:写日记》1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围绕秋天这个主题,整体把握题材,让各部分教学相互关联,紧密配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让学生勤于练笔,精于习作。
4 古诗三首
课 题 古诗三首 课 型 新授课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文化,体会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语言运用:认识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磨”,会写11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会默写《山行》。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古诗中的字义。 审美创造: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画面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
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体会诗歌感情。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 学生:课前查阅这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4分钟) 1.教师出示庐山和西湖图片。 2.介绍洞庭湖。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1.学生猜地名并说出相应诗句。 2.读资料,交流课题。
二、朗读体会,感知诗韵。 (10分钟) 1.指导学生读古诗。提出要求: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检查读诗情况: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 (2)引出生字教学:庭磨 未 (3)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1.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跟随卡片读生字。 3.朗读古诗展示。
三、构建话题,感 悟“和”之意。 (20分钟) 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诗人首先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引出话题。 2.探究话题,体会“天地和”。 3.合作探究,体会“山水和”。 4.整体感知,体会“人与自然的和”。 1.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学生理解“潭面、镜未磨”,体会比喻,描绘交流诗中画面。 3.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比喻,谈感受。 4.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表现在哪里
四、书写吟唱,传 承经典。 (6分钟) 1.引导学生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 2.出示要写的字:庭、相、未。 3.指导学生书写。 1.学生运用交流的方法熟读背诵。 2.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书写本诗,转化成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一、整体读————感知美。 (5分钟) 1.激情导入。 2.师配乐读。 3.板书:山行,引导学生读题、介绍作者、了解题意。 4.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地读。 1.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向大家介绍作者及对题目的理解。 2.在音乐声中自读课文。
二、理解读————领略美。 (15 分钟)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字词的意思。 2.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3.指导学,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 的地方”,指导学生填词。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4.放手让学生学习诗句三、四句。 1.“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看图想象,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4.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5.串讲诗意。
三、反复读————品味美。 (10分钟)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找出写得好的诗句。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3.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 生字教学。 (10分钟) 1.出示生字:径、斜。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径”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1.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学生练习。 4.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3分钟) 1.出示秋天的图片,你能说说描写秋天的诗句吗 2.板书课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 释义强调, “书”与“见”。 4.作者简介,交流写作背景。 1.学生欣赏图片,回忆背诵描写秋天的诗句。 2.齐读课题。用字解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3.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0分钟)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习生字“挑、促”。 指导书写“落、挑”。 3.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诗读通、读正确。 2.小组内朗读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 4.学生观察范字,交流写字经验。 5.练写生字,互相评议。
三、细读感悟,领悟诗情。 (20分钟) 1.学生读古诗,思考:此刻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教师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4.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交流画面内容。 2.小组推荐一个描述画面。 3.学生交流感受。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一、二句。 5.自由读第三、四句,用字解的方式理解诗句。 6.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7.理解这种借助看到的景物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 8.小组比赛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这首古诗。
四、背诵古诗,课外延伸。 (7分钟)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2.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们听听。 1.学生熟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小组内交流、背诵,评出最快、最流利、最有感情的“背诵大王”。 3.搜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山 行 夜书所见 光、色 石径 斜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思乡 和(柔) 白云 人家 听:寒声 秋风 孤独 枫林 二月花 感:动客情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首古诗的教学。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