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阶段性水平检测语文(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班级正在制作以“阅读诗文·滋养心灵”为主题展板,以下是同学们准备的展板文字,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古典流芳·源起】①在古典诗文的长廊中,我们总能瞥见无数自强不息的身影。②豪放不羁的李白,豁达进取的刘禹锡,超然旷达的苏轼……③他们不会因自己的遭遇自惭形秽,始终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______;④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他们怀揣济世安民的大义,始终在历史的潮头搏击风浪。⑤中国的贬谪文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诗文并非不是附庸风雅的作品,而是搭建精神之屋的坚实砖瓦。【现代诗歌·传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sāo( )数百年”,形式多样的古典诗歌流传千年,穿越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直抵人心。现代诗歌,形式自由,直指时代的爱与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中,林徽因以错落有致的格式道尽四月春光的鲜妍、娉( )婷,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乡愁》中,余光中以回环往复的节奏,寄寓对祖国的深情。从古到今,中国诗歌以多样的形式,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1. 请为“现代诗歌·传承”展板文字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风sāo( ) (2)娉婷( )2. 请结合语境,解释“现代诗歌·传承”展板文字中加点的词语。(1)源远流长:__________(2)鲜妍:_________3. 填入“古典流芳。源起”展板文字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胸有成竹 B. 废寝忘食 C. 孜孜不倦 D. 坚持不懈4. “古典流芳·源起”展板文字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句子及语病: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5. 同学们将围绕着“阅读诗文·滋养心灵”的主题组织一次对我校“阅读之星”的采访报道活动,下面是该采访活动方案的框架图,请将框架图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晰。6. 围绕古诗文,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积累和感悟,请你根据语境,将其补充完整。小语:我从经典古诗文中经常能发现令人神往的优美景色,有“日出而林霏开,①________”(《醉翁亭记》)的早晚变化之美,也有“②________,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的飘洒明丽。小文:从古诗文中我还感悟到古人的哲思和情怀,例如,从“③________,④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感悟到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哲思;从“溪云初起日沉阁,⑤________”(《咸阳城东楼》)中感受到对国家的忧思。小思:是啊,我还从⑥“________,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中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从“春蚕到死丝方尽,⑦________”(《无题》)中联想到奉献精神,从“长风破浪会有时,⑧________”(《行路难》)中感受到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小哲:是的,阅读古诗文,会带给我们丰富的审美体验,会让我们汲取到受用一生的“养分”。二、阅读(共4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②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节选【材料二】①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②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他们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③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节选,有删改材料三】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苦学误人!警句。只可惜读教科书,却非苦学不可。然如能从浸润各色奇书来长己之才智,未必不能过考卷关。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及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摆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过时日,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励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比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十六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之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是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林语堂《论读书》节选,有删改7.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先批驳“做工好苦啊”的观点,进而分析“凡职业是有趣味的”。B. 材料一、材料二都运用引证法,引用了古人话来证明观点,更有说服力。C. 三则材料都提到了“乐”与“苦”,论述的结构都是先谈“苦”再谈“乐”。D. 三则材料的加点词“常常”“许多”“解除”“卸了”“未必不能”“以我所知”的使用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严密。8. 梁启超和林语堂观点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9. 材料一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材料三也说:“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请再写出一个“乐业”或“乐读”(乐学)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不得抄袭试卷上的材料)(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的村庄大海①祖母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眺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②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巨大的镜子中部。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③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祖母向来慈祥,那次动手打我,是怕我惊扰祖父的灵魂。④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祖屋右后是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⑤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托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祖母没有回答,却描绘着往昔美景: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⑥城里人艳美的瓜果飘香,在偏僻山村毫无价值。父辈地弃家园上城,就是例证。脱贫攻坚期间,如果不是外出务工,我们家族也有贫困家庭。⑦牧民的归宿在马背,那里有风雨阳光、壮烈跌落。农民的归宿在乡村,农具是武器,田园就是江湖。曙光湖周边遍生绵密的竹子,也催生编织的篾匠。父亲说,祖父年轻时会一手好篾活儿,请他做工的人家很多。农闲时分,祖父每天晨出做工、傍晚返家:祖母每天送至村口、湖边迎回。湖畔榕树就是祖父早年栽下的,说长大了为祖母遮阴。痛心的是,祖父一次晚归时,醉酒溺亡。祖父埋在后山之上,陪伴曾祖父母。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⑧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当父辈叨咕叶落归根,孙辈开始怀念家乡,只有扎根村庄一生的老人,无论脚下土地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守望如斯。只是,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⑨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村庄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同学告诉我,这些人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⑩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祖母的眼里__________:真的?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 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我置身如诗如画的村庄,轻轻搂着祖母,再次问:奶奶您一直不愿搬走,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祖母眼眶湿润:还有你爷爷的魂在这里啊……(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1期)10. 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11. 小语在阅读文章时做了不少点评,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一个人”说明村庄是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是属于祖母一个人的。B. 第③段首句“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照应了文章题目,结构严谨。C. 文章多处使用四字词,如“鹤发鸡皮”“守望如斯”“夏雨如豆”,语言凝练、典雅。D. 文中的祖父是个勤劳能干、关爱妻子的农民形象,可惜醉酒早逝,给后人留下遗憾。12.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合适内容(不超过6个字),并说明理由。祖母的眼里__________:真的?13.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文章后,小语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仿照她的示例,也写一则有关本文主题的读书笔记。【小语的读书笔记】我从文章抓到的关键词是“脱贫攻坚”。文章讲述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下,村人从举家外出务工、脱离农村贫困生活到要返回农村谋发展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策的讴歌,对农村焕发生机的期待。【我的读书笔记】我从文章抓到的关键词是“__________”。(三)古代诗词阅读(共5分)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要归去之心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B. “转朱阁,低绮户”中,“转”“低”二字描绘月光的移动轨迹,暗示夜已深。C. 作者政治失意,亲人别离,中秋对月,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不能自拔。D.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艺术感染力。15. “咏月”是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实际上都是以月作为咏叹人事的背景或寄托。请结合上、下阕词句,分别写出词人于“问月”“愁月”“祈月”之时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文言文阅读(共14分)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全集》)【乙】前赤壁赋(节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②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③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④独立,羽化而登仙。(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月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②斗牛:星座名,斗宿(南斗)。③冯(píng)虚:凭空,凌空。④遗世:离开尘世。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引凄异 B. 前人之述备矣 四时具备C. 羽化而登仙 人不知而不愠 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17.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开篇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的政绩,“属予作文以记之”间接交代作记原因。B. 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感慨深沉,不仅有追慕先贤之意,又有世无知音之叹。C. 乙文写作者在月明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暂时忘却世间烦恼。D. 乙文情、景有机结合,词简情真,将抽象不易捕捉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18.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19. 甲乙两文在写作上,都运用________(句式或修辞),如甲文的“衔远山,吞长江”、“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以及乙文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________,________”,这样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美。20.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注:比喻互相感应)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景生情,情生景。”甲、乙两文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三、综合(10分)21. “阅读诗文·滋养心灵”展板制作好后,班级想再制作一个主题“阅读名著·涵养哲思”展板,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小文跟展板编委商量,拟将展板分为三大板块,现已经明确了两个板块的名称,请你为他们再拟一个板块名称。展板一:走近名家,领悟情志 展板二:精读名著,巧展文化 展板三:________(2)展板中,小语想跟同学们分享九年级上册“名著里的文化”,请你帮助完成相关内容。“名著里的文化”分享卡名著 阅读重点 内容呈现《水浒传》 关注人物 (1)醉打蒋门神:武松听说施恩的酒肉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大怒,一路喝酒,喝到快活林,在酒肆与蒋门神打斗,蒋门神被打得跪地求饶。 (2)①________:武松遭到张都监的陷害,再次被发配。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四个杀手后返回鸳鸯楼,杀死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等十五人,然后投奔二龙山。以上情节体现武松的性格特点是②________③《________》 关注④________ 他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3)近来,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后,有同学爱上了为小说续写故事,洋洋洒洒为小说创作了许多出其不意的新结局;但有同学很反感为小说续写故事的做法,认为破坏了原小说的艺术价值。对于“为小说续写故事”这一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做到有理有据,80字以内。四、作文(50分)22. 作文。诗人方政在诗歌《面对石头》里写道:“横亘石头的地方/是绕道而行的地方/是跪拜祈祷的地方/是排石开路的地方。”诗中的“石头”有什么喻义?面对石头,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哪些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作文。任务一:根据你的见闻或经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任务二:联系生活现象,表达你的思考与看法,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要求:(1)自拟标题;(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阶段性水平检测语文(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1~5题答案】【答案】1. ①. 骚 ②. pīng2. ①. 源头很远,流程很长。 ②. 鲜艳。 3. C4. ①. “中国的贬谪文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诗文并非不是附庸风雅的作品”,否定不当。 ②. 中国的贬谪文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诗文并非是附庸风雅的作品。5. 围绕“阅读诗文·滋养心灵”这一主题,我校将对“阅读之星”展开采访报道活动,该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要做好收集消息、拟写采访提纲以及团队分工等工作。进入采编阶段,需进行实地采访,并对稿件进行编审。最后在报道阶段,借助广播站、校园网站和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6题答案】【答案】 ①. 云归而岩穴暝 ②. 槲叶落山路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 山雨欲来风满楼 ⑥. 露从今夜白 ⑦.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⑧. 直挂云帆济沧海二、阅读(共4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9分)【7~9题答案】【答案】7. C 8. 两人都强调主观心态对“苦乐”感受的决定性作用,主张从热爱中获取乐趣。梁启超指出“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认为职业趣味需主动发掘(如“从劳苦中找出快乐”“领略出趣味”)。林语堂批判“苦学”,提倡“以读书为乐”,认为兴趣驱动才能持久投入(如“沉湎以为至乐”“好学的人书无所不窥”)。9. 示例: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常年扎根田间地头。因心怀“让中国人吃饱饭”的理想,他视烈日下的观察、实验为乐趣,最终培育出高产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3分)【10~13题答案】【答案】10. (1)采用比喻修辞,把祖母比作弯脖老树,生动描绘祖母衰老却仍坚守的形象,突出祖母的深情。(2)采用倒叙开头,祖母在村口湖边守望谁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用比喻修辞,描绘祖母衰老却仍坚守的形象;引起下文,为下文村庄的故事铺垫。 11. A12. (1)“劈”是用力破开的意思,写出了祖母打我时的力度很大,表现了她对我的行为感到生气,也表达出她对祖父的深情。(2)盛满希望/闪着泪光……,表现祖母听说国家有新政策,不但不用搬走,还可以让村庄变好,大家回来居住的激动、惊喜、不可置信。13. 示例:我从文章抓到的关键词是坚守。祖母拒绝儿孙搬离农村去城里的建议,孤身一人,坚守农村;丈夫死后,仍经常去到村□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这坚守,有对爱情的忠贞,有守望土地、叶落归根的家园情怀,值得年轻一辈深思。(三)古代诗词阅读(共5分)【14~15题答案】【答案】14. C 15. 示例: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暗含政治失意时对理想归宿的迷茫与矛盾;愁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借月圆反衬人间离别之苦,含蓄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祈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月喻理,感慨世事难全无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突破个人愁思,转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虽相隔千里,仍可共享明月光辉,体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文言文阅读(共14分)【16~20题答案】【答案】16. D 17. A18. (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浩浩荡荡好像凌空驾风而行,但不知道它(小船)到哪里才会停栖。19. ①. 对偶(对仗) ②. 白露横江 ③. 水光接天20. 甲文描写洞庭湖水波壮阔、阴晴变化之景,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情怀;乙文描写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美景,表现作者泛舟江上、超然物外的悠闲心境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三、综合(10分)【21题答案】【答案】(1)示例:品鉴经典,启迪智慧。(2) ①. 血溅鸳鸯楼 ②. 嫉恶如仇、有仇必报 ③. 《艾青诗选》 ④. 意象(3)示例:我认为为小说续写故事有利有弊。利在能激发创意,展现个性理解;弊在可能偏离原作主题,破坏艺术完整性。续写应尊重原作,谨慎为之,确保与原文风格协调。四、作文(50分)【22题答案】【答案】例文一:勇战“巨石”,成就自我成长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会有“巨石”横亘在前。当遇到“石头”的阻路时,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记得那是初二时一次重要的演讲比赛,对于一向内向的我来说,这次比赛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演讲稿,我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我曾想过绕道而行,告诉老师我无法胜任,放弃这次机会。毕竟,逃避看起来是那么轻松。然而,当我看到同学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想到老师对我的信任,我又觉得就这样放弃实在太懦弱。于是,我又试图跪拜祈祷,希望幸运之神能眷顾我,让我在比赛时超常发挥。可内心深处却明白,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最终,我决定排石开路。我开始没日没夜地练习,对着镜子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情和手势,在家人面前一次次试讲。每一个发音,每一个停顿,我都反复琢磨。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比赛的日子终于来临,我深吸一口气,走上了舞台。灯光照在我的脸上,那一刻,我不再紧张,不再害怕。我用清晰而响亮的声音,完成了我的演讲。当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我知道,我成功地搬开了这块“石头”。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面对生活中的“石头”,绕道而行只会让我们错过成长的机会,跪拜祈祷只是一种虚幻的寄托。唯有勇敢地排石开路,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石头”出现,但我已不再畏惧。因为我知道,只要有勇气和决心,就没有搬不开的“石头”,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例文二:以勇开路,破石前行诗人方政在《面对石头》中描绘了面对横亘石头时的多种选择。这“石头”,在生活中喻义丰富,它可以是难以攻克的学业难题,也可以是复杂棘手的工作任务,还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隔阂与矛盾。面对这些“石头”,绕道而行或许能让我们暂时避开锋芒,减少眼前的压力。然而,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错过许多宝贵的机会,形成逃避困难的习惯,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窄。跪拜祈祷,寄希望于未知的力量或运气,这更像是一种消极的等待。生活不是童话,不会因为我们的祈祷就自动为我们清除障碍。这种方式只会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无助和迷茫。而排石开路,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就如那些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的科学家们,面对技术难题这块“石头”,他们没有退缩,没有依赖运气,而是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一点点地攻克难关。屠呦呦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袁隆平不顾外界质疑,坚持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他们以排石开路的精神,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石头”也无处不在。比如在学习中遇到偏科的问题,如果选择绕道而行,放弃对薄弱学科的努力,那么在升学考试中就可能因此失利;在职场上,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如果只是跪拜祈祷,期待他人的帮助或者好运降临,那么永远也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职业的发展。排石开路或许艰难,但每一次的努力都在积累经验,每一次的突破都在增强自信。只有勇敢地直面“石头”,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我们才能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和进步。人生之路,充满了未知的“石头”。我们应以勇气为刃,智慧为斧,坚定地排石开路,向着目标奋勇前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