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城东初中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阶段试卷九年级语文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审核人:九年级语文组一、积累与运用(26分)1.根据语境写汉字。(4分)【甲】秋天何其芳【乙】秋色胡也频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悲哀的颜色/笼罩着瘦削的树枝/如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既往的失意之梦影/流荡在我心头,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隐隐约约/低低叹息在生之(3)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pí(▲)乏中/我凝睇于无数芦苇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芦之颠沛/呵,回忆旧情/我的眼泪,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如残叶上之坠露/凄凉的寂寞的秋/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风/恍惚地浮漾着我的青春之美/这更寥阔了/溪水因枯(1)hé(▲)见回忆之迷茫的力/毁灭了我所有之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微笑/我的悲哀,如江边的鸟云/随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旋风卷入淡漠之斜(4)huT(▲)(2)mèⅰ(▲)在牧羊女的眼里。/染上脱叶的树枝/现出黯淡的秋之颜色。2.汉字字形不仅典雅,还可以表意。请根据要求理解和推测字义。(5分)我们可以通过偏旁来推测字义,比如“氵”大都和水有关,所以“泉香而酒洌”中的“洌”是“①▲”的意思。“王”大都和②▲有关,比如“琼楼玉宇”的“琼”字:有的汉字几个偏旁都表意,如“沙鸥翔集”中的“集”,“住”与“木”合起来,表示“③▲”的意思。再如“拥毳衣炉火”的“毳”,就是“④▲”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根据汉字字源理解字义。比如:右图是“仁”字的金文字形,字形的上半部是一个侧立的“人”。下边的“二”,是“人”字的重文(异体字)。因此,“仁”的本义是“⑤▲”,所谓“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3.古诗文名句积累。(10分)(1)《沁园春雪》在一片肃杀的北国雪景中毛泽东用了“①▲,②▲”两句诗赋予静态的景物以动感,在苍凉的壮阔中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同样是写雪景,张岱则以“③▲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画出了大雪后西湖冰天雪地,既浑然一体又层次隐约的画面。(2)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④▲⑤▲”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⑥▲⑦▲”来表达感时叹逝之情、物是人非之感:苏轼《水调歌头》用“我欲乘风归去,⑧,高处不胜寒”第1页(共8页)城东初中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阶段性测试九年级语文答题卷8.(4分)(1)准考证号注意事项:(2)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工2四2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且按正确填涂方3式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4①回76543210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a四9.(3分)缺考 8②99积累与运用(26分)219876543210◆10.(4分)1.(4分)2.(5分)3.(10分)①②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0分)@④109876543210◆同⑥11.(3分)⑦⑧12.(3分)⑨4.(2分)5.(2分)6.(3分)我选13.(4分)理由:四、古诗文阅读(20分)(10分)二、文学作品阅读(14分)109876543210■7654321014.(4分)(1)2)(3)(4)7.(3分)(1)15.(2分)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2)16.(4分)(1)(3)(2)第1页第2页■10987654321017.(3分)18.(3分)密封19.(4分)线五、写作(50分)(50分)543219876543210◆内请勿作答第3页第4页■城东初中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语文试卷答案(4分)涸 寐 疲 晖(5分)①清 ②玉 ③停息 ④鸟兽的细毛 ⑤人与人相互亲爱(10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雾凇沆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又恐琼楼玉宇;静影沉璧;云归而岩穴暝(2分)C(2分)A(3分) C 诗中出现的 “土地” 一词是诗人艾青笔下的典型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3分)(1)上班后,老赵为宿舍工友准备茶碗供其喝茶;(2)当了单位的小头头,老赵领了工资买花茶;(3)开会时,老赵不喝服务员用手抓过的茶叶沏的茶。(4分)(1)运用动作描写,“来者不拒”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赵对待同事要茶时的慷慨大方,“小心翼翼”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倒茶时的小心谨慎、细心周全,表现老赵对茶的喜爱。(2)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老赵为办事员抓取茶叶的粗鲁行为而感到愤怒、无奈,侧面表现他对茶的喜爱。(3分)第一段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介休人民的生活与茶密不可分(1 分);渲染介休浓厚的茶文化氛围(1 分),烘托老赵嗜茶如命的性格特征,使小说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1 分)。(4 分)第一层:仅从介休人或老赵嗜好喝茶的角度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肤浅单一,表述笼统。(1 分)【示例一】文章以“茶癖”为题,意在凸显介休人对茶的嗜好,突出介休浓浓的茶文化氛围,以及这种茶文化氛围对老赵的影响。【示例二】文章以“茶癖”为题,通过塑造老赵这个嗜茶如命的人物形象,表现一类人的生活特点。第二层:从老赵嗜茶如命,对茶叶、茶具、取茶方式等有特殊癖好,背后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态度的体现等角度理解,但理解较浅层,表述较有条理。(2 分)【示例】文章以“茶癖”为题,旨在凸显介休人对茶的嗜好,突出介休浓浓的茶文化氛围,通过塑造老赵这个嗜茶如命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他的“茶癖”,他对茶叶的挑选,茶具的使用,取茶叶的方式,茶叶的卫生,都有着细致的讲究并成为了一种习惯,他对茶叶专一,对生活淡泊,对原则坚守,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保留着一份小小的“任性”第三层:从介休人嗜好喝茶,对茶有着偏爱的情感,老赵嗜茶如命,对茶、茶具、取茶方式有特殊癖好,背后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以及读者阅读感悟,能够结合链接材料多角度理解,理解有深度、表述有条理。(4 分)【示例】文章以“茶癖”为题,旨在凸显介休人对茶的嗜好,突出介休浓浓的茶文化氛围,通过塑造老赵这个嗜茶如命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他的“茶癖”,他对茶叶的挑选,茶具的使用,取茶叶的方式,茶叶的卫生,都有着细致的讲究并成为了一种习惯,他对生活淡泊、对茶叶专一,对原则坚守,对他人宽容,传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也引发读者对人生、生活的思考:在这个纷繁冗杂的世界,可以为自己保留一份小小的“任性”,为自己的心灵腾出一个空间,在平和的生活中活得潇酒自在,这一切不为悦人,只为悦已。(3分)C(3分)①减弱人对特定类型事实的记忆力和思维批判能力;②加剧抄袭现象、扼杀原创力;③恶意使用,例如不当言论和传播虚假信息、网络攻击。(4分)B诗是诗人所作。因为B诗情感细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洁品质的情感,这正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微妙细腻之处,是电脑难以解析和模仿的。而A诗虽然也描述了梅花的美丽和花香,但情感表达相对简单直接,缺乏深度和独特性,更像是AI所能模仿和生成的。(4分)(1)才 (2) ③ (3)靠近,接近(4)同“嘱”,嘱托(2分)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2)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从岷江而来的)船家的休息场所。17.(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群山人的情态(或: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地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18.(3分)示例:不合理。(1分)没有虚词的原句节奏明快,写出了岷江水咆哮奔流的情态,以及岷江水流之急,行船之险。(1分)加人“而”“也”“者”等多个虚词后的改句减慢了节奏舒缓了语气,显得悠闲自得与岷江水势之急之险、气势之磅礴和行船者紧张的心情不吻合。(1分)19.(4分)①寄情山水,从山水中获得安慰;(1分)②与民同乐,造福一方,用实际政绩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1分)③以同道之人朱公为榜样,坦然面对被贬的人生困境励精图治。(1分)【译文乙】岷江是集合了蜀地各条大小水路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作荆江(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荡湍急,受到束缚就成为了急流,有所抵触就成为漩涡。坐船顺流而下,顷刻之间就驶出几百里,(船上的人都)来不及回头看(两岸美景),(行舟之时如果)稍微出点闪失就会与岸边的石头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所以只要是从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只有剩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夷陵作为州县,正在三峡出口上,岷江出了三峡后(水流)才转而平和。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洒酒于地感谢老天爷,相互祝贺就像死而复生一样虞部郎中朱再治到任夷陵州三个月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从岷江而来的)船家的休息场所。夷陵本来就是偏远州县。官员的供给和俸禄都很少而且偏僻又荒远,即使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因为这点荣誉而作为晋升的资本。(然而)朱再治却能不因此地偏僻而安居于此,他心中又欢喜于人们远离忧患而过上和乐平易的生活,(他就是)《诗经》中所说的“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人”呀。自从他到任以后,年年丰收、因为人民生活富足还能够有所作为,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修了馆驿来让他们休息,不会误了生意,过往的客商们都有所依靠,这些都应当记录下来。所以凡是朱公手下的门吏,他们就一起商量,而后嘱托我欧阳修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功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月阶段试卷.pdf 城东初中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阶段性测试九年级语文答题卷-答题卡.pdf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