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安中学2026年高考冲刺月测二
九月月测语文答题卡
考场/座位号:
姓名:
班级: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空题前请将
名、班级、考场、准
考证号填写清楚。
须使用2B铅笔填
(正阴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栏
对应的答
正确填涂缺考标记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一、阅读(72分)
17.
(1)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1[A][B][C][D]
2[A][B][C][D]3[A][B][C][D]
(2)
(3)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0[A][B][C][D][E][F][G]I1[AJ[B][C][D]12[A][B][C][D]
18
改为
改为
改为
19[A][B][C][D]
13.
(1)
20.A:
B:
(2)
21.
改为
改为
(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6[A][B][C][D]7[A][B][C][D]
22
(四)阅读V(本题共2小题,9分)
15[A][B][C][D]
6

囚囚■
囚囚■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第3页共6页


三、写作(60分)

23.
题目:

囚■囚
囚■囚

第4页共6页
第5页共6页
第6页共6页广安中学2026年高考冲刺月测二
九 月 月 测 语 文 试 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磅礴开篇之一,它既孕育在新中国文学的母体之内,又与新中国文学同步共生,对新中国文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它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激情,激励着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奏响了捍卫新中国的文化动员进行曲。作为新中国面对强敌威胁时铁骨铮铮、依然挺立的精神表征和历史文献,尽管文学成就参差不齐,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人们还感怀它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在战争期间和之后的许多年,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大量散见于中国大陆各种报刊杂志,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谓浩如烟海。学界的研究关注也远不匹配这场战争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影响。长达70年的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30年和后40年,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认识、调整和反思。对于这些不同时段的文学采取依时递变、互有区别的研究方式,本身就是历史意识和现代性意识的体现。建立其文献学的规范史料学的基础,对其材料、现象、生产传播体制进行系统清理,是研究当代文学前30年的关键,并对后40年的研究提供重要思想史资源。
感同身受的战争灾难体认,由眼前的烽火追思故乡田园,注入了民族荣辱和存亡的痛切感受,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的文学政治学。朝鲜战争在杀戮的同时,也裹挟着各种异域文化碰撞于一个特定的时空,不同国家的军人,语言、肤色、种族、习俗、信仰的诸多不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这种对战争灾难的体认跨越了民族和文化。另一方面,对朝鲜锦绣河山的抒情叙事和意蕴象征,蕴含着游子视角的故园情结,融进了创作主体艺术过滤的故国神韵,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中国化,朝鲜镜像成为中国作家想象祖国的潜意识书写。例如,表现中朝军民关系时,多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切入英雄主题,与中国革命战争文学叙事具有异质同构特点。在刻画美军形象时,既与对侵略者的历史记忆有关,又与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国际格局相连,还与反对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民族情绪相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争文学,以一种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心态进入文学史视野。作品与政治之间过度的胶着状态,使文学缺乏足够的审美距离和精神空间,以深化对政治与人的探索。很多抗美援朝文学急切地服从于主流意识形态和战争政治的现实需要,这样或那样地导致比较单一的人物塑造和雷同的情节模式,不少作品就战事写战事,就过程写过程,只闻战地上号角齐鸣的多方厮杀,不见内心世界灵魂冲突的多端激战。然而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有少数异己的存在,以一种边缘化的创作完成对机械叙事文学的质疑与修正,一些富有探索性的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路翎作品的笔触伸向人物灵魂的深处,在对人性内容的多样性探索中,作为被压抑的潜流延伸着“五四”以来处在断续之间的“人学”传统,在当时充满政治斗争气息的文学格局中,蕴含人性关怀和朦胧的战争文化思考。
(摘编自常彬《抗美援朝文学:民族精神的时代表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激情,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新中国的精神表征和历史文献。
B.虽然抗美援朝战争早已结束,但是表现战争的文学创作以及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并未停止。
C.研究当代文学的关键是建立其文献学的规范史料学的基础、对其进行多方面系统清理。
D.那些被打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心态烙印的抗美援朝文学作品,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辩证看待抗美援朝文学,认为它孕育于新中国文学,又反作用于新中国文学。
B.文章在论证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文学政治学时,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文章第三段所举的例子,可以证明朝鲜镜像成为中国作家想象祖国的潜意识书写。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整体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评价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既要欣赏文学形象,更要关注蕴含的精神意义。
B.我们应当根据依时递变、互有区别的研究方式,来研究建国7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C.战争文学作品成为特殊的文学政治学后,就会对战争灾难产生跨越民族和文化的体认。
D.就对政治性和人性的体现深度来说,路翎的作品和茹志鹃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4.路翎在作品中所延续的“人学”传统具有哪些特点?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一期“抗美援朝文学”研讨会,想请你从宏观的角度,作最后的总结发言。请依据文本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写出发言的要点。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余独好修以为常”——追忆叶嘉莹先生
徐丹丽
我第一次见到叶嘉莹先生,是远观。20世纪90年代末,学院邀请她来做讲座。一个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也许是因为座位远些,又或许是灯光的原因,先生形象有点朦胧。记得她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挂着珍珠眼镜链,缓缓走上讲台,雍容华贵。叶先生一直站着讲,抑扬顿挫,滔滔不绝,时而戴上眼镜,时而取下眼镜,更换着演讲内容所需的幻灯片,举止娴雅。讲座具体是什么内容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讲座结束,主持人最后致谢时提及,叶先生已是七十有余的高龄,整个会场哗然,所有人顿生崇敬之心。叶先生声如洪钟,吐字铿锵有力,讲了两三个小时竟无半点疲态,哪里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①她站在那儿就像是一幅画,她在讲台上所展现的对于教学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噢,一位女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她在年轻的学子心上投下了一粒种子。讲座散去,女同学们一路上还说笑着——她还应该跟我们讲讲如何驻颜有术。那时我认为,她一定是一位家境优渥、家庭幸福的女性。
又过了几年,因工作关系,我竟有幸与叶先生结识,见面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去西直门玉桃园小区叶先生的家里,谈完工作恰好到饭点了。先生极力让我留下来吃春饼。我是南方人,不知道这有什么讲究,不知所措,生怕不得体。我小时候,母亲也会在春天荠菜丰盛的时候烫春卷给我们吃。荠菜洗净,和肉末做成馅,包在用红薯粉烫成的皮里。味道是美,但是用红薯粉调成的液体太容易熟,在锅里翻面的时候也容易破,火候的掌控和技术都有讲究,很是麻烦。②先生见我推辞,宽慰我说,今天正好立春,北京人讲究吃春饼,图个意头,其实就是简单用饼卷些菜,家常饭,不用在意。盛情难却,我便留下了。叶先生一边吃,一边还向我示范如何卷、如何搭配菜,告诉我卷好后要从头吃到尾,这叫“有头有尾”。那时,先生早已年过八旬,行动仍很便捷,动作干脆利落,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之事可以手到擒来,这绝对是一位家庭主妇长期训练出的技能。后来我得知,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两地居住,一年之中,半年待在天津南开大学,半年待在加拿大。南开的寓所是为专家提供的,她每次离开南开前,要将寓所里的东西全部打包寄回加拿大,来年再寄回。一次十几个箱子,大小物品,都是她自己一件件放进,一件件拿出,绝不肯假手他人。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啊!何以一位外表处处洋溢着幸福特点的女性,却有着普通人家女子一生操劳的品质?我第一次对眼前叶先生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好奇。
我上大学的时候只读过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和《迦陵论诗丛稿》,系统地读她的书完全是在工作后。由于工作的性质,我读她的某些书不止一遍,看她的一些讲座视频也不止一遍。这样,我心中的叶先生渐渐立体、完整了起来。她是满族正黄旗,妥妥的没落贵族。她的衣着打扮总是那么庄重得体,或有一条丝巾或一枚胸针,让朴素的衣物生出与她气质相合的一面。她年轻时总是穿着旗袍去上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加拿大(甚至在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嘉奖礼上)。无论头一天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天她都会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去上课,表现出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她经历了人生中少年失母、中年丧女、婚姻生活不幸的种种磨难,却能隐忍苦痛,呈现出安详、娴雅的气象。她谨记老师顾随的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她连做十七场讲座而分文不取,余生出钱出力全身心投入中国的诗教事业。她说:“在经历了大苦难之后,人才可以打破小我,投身到大我的境界。”她强调衡量文学作品“当以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价值为主,而不应只是着眼于其外表叙写的情事”,当有人问她“为什么古典文学不被某些人重视”,她说“因为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她愿意做那个领路人。她从不以学者自诩,从教七十余年,她说她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教书,③她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自勉。世人以为的种种不可能,世人看到的她的种种苦行僧生活,于叶先生而言,不过是她常常说的“成全你自己,完成你自己”。她的一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在践行她所尊敬的屈原所言——“余独好修以为常”。
《论语》讲:“德不孤,必有邻。”先生不孤,一路走好!
(有删改)
文本二:
雨霖铃·祭迦陵先生
陈懋章
序:叶嘉莹先生号迦陵,被业内誉为一代宗师。我仰慕先生已久,于2018年方得机会拜谒,并求教诗词创作相关问题,且呈拙作儿首。先生悉心面授,言语简而尽点睛之笔,极富启迪性,我受益匪浅。惊悉先生仙逝,我思绪万千、久难平静,尊崇其人格,追思其一生,缅怀其业绩,以兹永久怀念,乃成此词。
清秋风烈,大家门第,古都城阙。重洋远渡新陆,才情远伴,他乡明月。痛惜亲人猝逝,叹天道凶绝。自不改、名校长青,落叶归根赤心决。
④迦陵万里长空越,诵人间、大雅黄钟彻。倾心续传文脉,感动处、史添新页。“弱德”高论,难掩、铮铮铁骨英杰。踏百难、成就诗家,万载魂无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先生雍容华贵,举止娴雅,讲学两三个小时竟毫无疲态,“我”认为她家庭幸福,实则她饱经苦难。
B.“我”因工作结识叶先生,对她的经历产生好奇,后来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对她就开始有了崇敬之心。
C.“我”工作后系统研读叶先生的著作,观看她的讲座视频,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认为她践行了屈原的“余独好修以为常”。
D.陈懋章于2018年拜谒叶先生并获赐教,受益匪浅,叶先生仙逝,他为缅怀其人格及一生业绩,创作了《雨霖铃·祭迦陵先生》。
7.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运用想象和夸张,想象叶嘉莹先生站在讲台上的风姿,生动地展现出叶先生在讲台上的优雅姿态和独特魅力。
B.句子②写叶先生对“我”的宽慰,既体现出叶先生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又让读者感受到叶先生的亲切随和、善解人意。
C.句子③引用叶先生“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展现了叶先生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对诗词文化的热爱。
D.句子④形象地展现出叶嘉莹先生在传播我国诗词文化方面跨越地域的广度和影响力的深远,就像穿越万里长空一样。
8.叶嘉莹先生一生历经诸多磨难,却能在教学和诗词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请结合文本,分析叶嘉莹先生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9.文本一与文本二(主体部分)皆以叶先生为写作对象,但因文体的不同,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方面存在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宗子注 A 注 B 子宫 C 宫玄孙 D 假 E 假仕 F 于 G 汉孝文帝
答案: ▲
11.对下列句子中粗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适周 适:动词,前往
B.言道家之用 用:动词,使用
C.将问礼于老子 于:介词,向
D.居周久之 之:音节助词,不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第七章中孔子重视志向、意志坚强,强调对社会道义的承担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象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心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14.文中从哪些方面展现“老子,隐君子也”的?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
李商隐②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
①本诗原题为《蜀中离席》,因模仿杜甫风格,故加“杜工部”三字。
②李商隐写此诗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很紧张。此与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徐知道作乱、吐蕃侵扰、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的情况相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
B.颔联紧承“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正侧面结合地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描写出来,指出时局的纷乱。
C.颈联从时事转入眼前:离别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
D.诗人把时事之感融入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情韵深厚,笔力雄健。
16.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暑假登泰山,见身旁老大爷借助登山机器人轻松前行,不由得想起荀子《劝学》里的“ ▲ , ▲ ”。
(2)小宇参加“诗画乡村行”研学活动时,望见远处村庄若隐若现,炊烟袅袅升起,便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 ▲ , ▲ ”两句来形容这一情景。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黑板,粉笔、板书的起源要追朔到11世纪,②当时波斯学者比鲁尼描述了在石板上学校的孩子们写字的情景,③之后,人们发明了黑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④今天,有些科学家、教师仍然醉心于思考、讨论及教学中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和画画。这样的情景在电影《美丽心灵》《奥本海默》中都有精妙表现,展现了科学家对板书的“痴情”。
很多数学家喜欢使用粉笔和黑板,当他们在黑板上( 甲 ),往往会思如泉涌,许多异想不到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想法突然冒了出来。最近,伦敦数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手写是否可以促进思考”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黑板是摆脱困境的最好的工具,当研究人员遇到死胡同时,常常会在黑板上和同事分享问题,在写板书的过程中,书写者有时间思考,也会听到建议,通常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此外,黑板是科学家分享知识、观点的舞台,听众会提出问题,并轮留上前书写板书、讲解。例如,主讲人列出一个问题,将讨论或辨论的论点写在黑板上。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言者会接过粉笔写出想法,粉笔像接力捧一样,( 乙 )。因此,书写板书也是一个 A 、共同创作的过程。
基于以上原因,手写应当与打字和电子课件并存。5岁以下的儿童应多多练习手写文字,这对他们的大脑发育 B 。大学生处理文字主要是做笔记和写论文,对他们来说,最好以手写的方式记笔记,( 丙 )。教师、演讲者可以在使用电子课件(文档)的同时也尝试设计、书写板书,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调整,找到更有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
18.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 修改 ▲ ▲ 修改 ▲ ▲ 修改 ▲
19.下列句中的引号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痴情”引号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 )
A.我们摩挲这本书时,或许思绪会接上“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老庄思想。
B.开篇点明地点、时间,并直赋其事,以“痛饮”一词写出诗人借酒来排遣愁绪。
C.评委专家库不唯出身、不唯“帽子”,只是考虑青年科学家的潜力与未来可能的收获。
D.“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将我们通行天堑二郎山的时间缩短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 ▲ B: ▲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序号: ▲ 修改: ▲
序号: ▲ 修改: ▲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甲: ▲
乙: ▲
丙: ▲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智能刷题App辅助备考;美颜滤镜记录生活;运动手环将健康状态量化为数据……
人工智能正深度参与我们的能力提升、形象建构与身体管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深度介入,仿佛一场对于“人”的重构。我们正享受其带来的精准与便捷,也面临着迷失与困惑。
作为在技术浪潮中成长的一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8页,共8页
广安中学2026年高考冲刺月测二
九月月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
①具有足够的审美距离和精神空间。
②重视叙写内心世界灵魂冲突,笔触伸向人物灵魂的深处。
③探索人性内容的多样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散发人性关怀。
5.
①对新中国文学影响巨大。
②作品数量大分布广,应改变研究方式加强研究。
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文学价值。
④也存在艺术缺点。
6.B 7.A
8.
①叶嘉莹先生坚韧乐观。叶先生经历诸多磨难,但她能隐忍苦痛,以乐观的态度生活,投身大我境界,投身诗词事业。
②叶嘉莹先生敬业奉献。她从教七十余年,连做十七场讲座分文不取,这种敬业奉献精神支撑她在教学和诗词事业上不断前行。
③叶嘉莹先生自尊自律。尊重自己和他人,做事亲力亲为,自律自强,这使她在面对生活和事业的困难时,始终坚守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9.
①表达方式:文本一是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展现叶先生形象;文本二(主体部分)是词,以抒情为主,抒发对叶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
②语言风格:文本一语言平实自然、质朴真切,像讲述家常一样介绍叶先生;文本二(主体部分)语言典雅凝练,运用大量诗词意象和典故,富有古典韵味。
10.ACE 11.B 12.A
13.
(1)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2)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14.
(1)见周之衰,离周远去。(2)淡泊名利,不求闻达。(3)著书立说,行迹不知所终。
15.B
16.
①尾联用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表层意思是: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呢。
②这两句措辞深婉,表面上是赞美成都生活的美好,实则是婉讽。以“醉客”描述的安逸生活来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压心情。
17.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8.
①“追朔”改为“追溯”;
②“异想”改为“意想”;
③“轮留”改为“轮流”;
④“辨论”改为“辩论”;
⑤“接力捧”改为“接力棒”。
19.C
20.
A集思广益 B不无裨益
21.
序号②,修改为“当时波斯学者比鲁尼描述了学校的孩子们在石板上写字的情景”。
序号④,修改为“今天,有些科学家、教师仍然醉心于在思考、讨论及教学中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和画画”。
22.
甲:推导数学问题时
乙:一次次被传递下去
丙:以打字的方式写论文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