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拔尖卷【人教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1.(3分)(24-25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的值应为( )A. B. C.2 D.不能确定【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定义,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最高次数为2,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列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熟记一元二次方程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详解】解: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且,解得或;且,,故选:C.2.(3分)(24-25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小颖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时做了下表的计算.观察表中对应的数据,可知该方程的其中一个解的整数部分是( )0 1 25A. B.0 C.1 D.2【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估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此类题要细心观察表格中的对应数据,即可找到x的取值范围.【详解】解:当时,;当时,,∵更接近于0,∴方程的一个解得整数部分是1,故选:C.3.(3分)(24-25九年级下·浙江衢州·自主招生)若分式总有意义,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等知识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解的关系成为解题的关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即分母恒不为零,则对应的二次方程无实根,再运用根的判别式列不等式求得m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解:∵分式总有意义,∴分母为二次函数恒不为零,,∴方程无实数根,∴,解得.故选A.4.(3分)(24-25九年级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阶段练习)设a,b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则m的值为( )A.或 B. C. 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意可得,,由可得,结合求出或,由题意可得,求出,即可得解.【详解】解:∵a,b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由可得:,∵,∴,∴,解得:或,由题意可得,解得:,∴,故选:B.5.(3分)(2025·河北邯郸·二模)已知是关于x的方程的一个解,该方程的另一个解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系数的关系.分别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系数的关系逐项判断即可.【详解】解:是方程的解,,,故A错误;由题意得,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故B错误;的两个解为,,,,故C正确,D错误.故选:C.6.(3分)(24-25九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已知实数,满足,且为整数,设,则的值可能是( )A.2 B.3 C.4 D.5【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将原方程变为,再转化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设,∴,∴,解得:或,故选:A.7.(3分)(2025·内蒙古·模拟预测)如图1,有一张长、宽的矩形硬纸片,裁去角上2个小正方形和2个小矩形(图中阴影部分)之后,恰好折成如图2所示的有盖纸盒.若纸盒的底面积是,则纸盒的高为( )A. B. C. 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设当纸盒的高为时,纸盒的底面积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纸盒的底面积是,即可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取其较小值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设当纸盒的高为时,纸盒的底面积是,依题意,得:,化简,得:,解得:,.当时,,符合题意;当时,,不符合题意,舍去,答:纸盒的底面积是时,纸盒的高为.故选:B.8.(3分)满足方程的整数对有( )A.0对 B.2对 C.4对 D.6对【答案】C【分析】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有解判断出的范围,根据是整数求出的值,进而求出的值,利用也是整数判断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原方程可化为,∵方程有实数根,∴,∴,∵是整数,∴,,,0,1,2,3,当时,原方程可化为,∴(由于为整数,所以舍去),当时,原方程可化为,∴(由于为整数,所以舍去),当时,原方程可化为,∴(由于为整数,所以舍去),当时,原方程可化为,∴(由于为整数,所以舍去),当时,原方程可化为,∴(由于为整数,所以舍去),当时,原方程可化为,∴或,当时,原方程可化为,∴或,∴原方程的整数解为:或或或,即:方程的整数对为、、,共四对,故选:C.【点睛】此题是非一次不定方程,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整数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将原方程变形,利用判别式求解.9.(3分)(2024九年级上·江苏·专题练习)已知方程,则此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的和为( )A.0 B. C.2 D.8【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练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解一元二次方程,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已知方程,分,,,三种情况讨论求根,取所有根的和即可.【详解】解:①当时,方程化为:,即,∴,解得(舍去),;②当时,方程化为:,即,∴,解得(舍去),,③当时,方程不成立.∴此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的和为:.故选:A.10.(3分)(2023·江苏苏州·一模)如图,一块正方形地砖的图案是由4个全等的五边形和1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五边形的面积相等,并且图中线段a的长度为,则这块地砖的面积为( )A.50 B.40 C.30 D.20【答案】B【分析】如图,根据题意易知,点O为正方形的中心,利用图中的面积关系最终可推出,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则,以此可得方程,解此方程,再将a的值代入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根据题意易知,点O为正方形的中心,∴,即,,∵,∴,∵,∴,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则,∴,解得:,∵,∴或,∵,∴,∴.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图形、正方形的性质、二次根式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点,利用已知条件,得到各部分图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并列出方程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11.(3分)(24-25九年级上·山西太原·期中)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是,则的值为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式,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为可得,可得的值,再根据二次项系数不等于即可求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式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由题意得,,解得或,∵方程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故答案为:.12.(3分)(24-25九年级下·安徽芜湖·期中)已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求的值为【答案】100【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和系数,,,有如下关系:,,由题意得出,,从而得出,求出,整体代入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故答案为:.13.(3分)(24-25九年级上·全国·期中)设,是关于x的方程的两根,且,则m的值是 .【答案】8【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结合,推出,代入得到关于m的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解: ,是关于x的方程的两根,,,,将代入,得:,解得,故答案为:8.14.(3分)(24-25九年级下·陕西咸阳·期中)“程,课程也,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刘徽对《九章算术》中方程一词给出的注释.对于一些特殊的方程,我们给出定义:若两个方程有相同的整数解,则称这两个方程为“相伴方程”,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为“相伴方程”,则c的值为 .【答案】3【分析】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先解一元一次方程得出,再结合题意得出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代入计算即可得解,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关键.【详解】解:解方程可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为“相伴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故答案为:.15.(3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实数a,b,c满足.(1)当时,则 ;(2)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式子特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1)把代入两个式子,进行求解即可;(2)根据,得到,得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根据根的判别式,列出不等式求出的范围即可.【详解】解:(1)把代入,得:,∴,∴;故答案为:;(2)∵,∴,∴可以看作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解得:;故答案为:.16.(3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如图,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注解《周脾算经》时给出的“赵爽弦图”,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25倍,那么 .【答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设,则,可得,由勾股定理可得,则,进而可得,解得,据此可得答案.【详解】解:设,则,∴,在中,由勾股定理得,即,∵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25倍,∴,∴,∴,∴,解得或(舍去),∴∴,故答案为:.第Ⅱ卷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2分)17.(6分)(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按要求解下列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1)(公式法)(2)(因式分解法)【答案】(1)(2)【分析】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1)根据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2)根据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详解】(1)解:∴,,,∴,∴,解得:(2)因式分解得移项得,提取公因式得,即,解得18.(6分)(24-25八年级下·浙江宁波·期末)小明准备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把一根长为的铁丝剪成两段,并以每一段铁丝的长度为周长各做成一个正方形.(1)要使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则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2)小明认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可能等于.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2)正确,见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定式,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为,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设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则另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根据面积之和等于建立方程求解;(2)先建立方程,再根据根的判定式判定即可.【详解】(1)设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则另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依题意列方程得.整理得:,解得,,因此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2)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可能等于.理由:若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则,∴,,此方程无解,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可能等于.19.(8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滁州·期末)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1)判断此方程根的情况,并说明理由.(2)若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都是整数,求符合条件的整数的值的和.(3)若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求代数式的值.【答案】(1)此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见解析(2)0(3)0【分析】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方程的解得定义、根与系数的关系: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时,,.(1)由根的判别式即可知;(2)根据韦达定理知,,由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都是整数可得答案;(3)根据方程的解得定义得、,继而知,,两式相加可得.【详解】(1)解:此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理由:,不论为何值,,此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2)解:设方程的两个根为,则,.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都是整数,的值为,符合条件的整数的值的和为0.(3)解: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以上两式相加,可得,即.20.(8分)(24-25八年级下·浙江金华·阶段练习)如图,在矩形中,,,点从点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移动;同时,点从点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运动即停止.设运动时间为秒.(1)在运动过程中,的长度能否为?若能,求出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在运动过程中,的面积能否为?若能,求出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取的中点,运动过程中,当时,求的值.【答案】(1)当时的长度能为,理由见解析(2)的面积能为,理由见解析(3),【分析】(1)由题意可知:,,,根据勾股定理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即可判定;(2)设运动秒后的面积为,则,,,,利用分割图形求面积法结合的面积为,即可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以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则,取的中点,连接,则,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解方程即可求得.【详解】(1)解:的长度能为,理由如下:根据题意可知:,,,四边形是矩形,,在中,,,解得:(舍去)或,当时的长度能为;(2)解:不能,理由如下:设运动秒后的面积为,则,,,,,,,,,即,,,方程无实数根,的面积不能为;(3)解:如图,以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的中点为,又,,取的中点,连接,则,,,,解得:,.【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21.(10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淮北·期末)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分别为且()(1)若此方程一根为1,则__________;(2)当,时,求a,b的值;(3)若,,且时,求证:.【答案】(1)6(2);(3)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熟练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将代入即可求解;(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解;(3)将,代入方程,作差,进行因式分解得到,继而得到,然后用表示,再根据已知条件即可求证.【详解】(1)解:∵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分别为,其中一根为,∴将代入,则,∴;(2)解:∵,,∴,,解得:,;(3)解:当,且,①②①-②得:即因,∴,∴由题知:∴即,故.22.(10分)(24-25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末)定义:已知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若,且,则称这个方程为“限制方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因,所以一元二次方程不是“限制方程”.请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一元二次方程______“限制方程”(填“是”或“不是”);(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限制方程”,且方程的两根满足,求k的值;(3)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限制方程”,求m的取值范围.【答案】(1)不是(2)6(3)或【分析】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正确理解“限根方程”的定义是解题关键.(1)先利用因式分解法求出方程的解,再根据“限根方程”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得;(2)先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根据,代入可求出k的值,再根据“限根方程”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得;(3)先利用因式分解法求出方程的两个根,再根据“限根方程”的定义可得,然后分两种情况,根据“限根方程”的定义列出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即可得.【详解】(1)解:,,,,,不是“限制方程”;(2)解:是的两根,则,,∵,∴,,解得或6,当时,,解得,,不符合题意,舍去,当时,,解得,满足,∴;(3)解:方程的根为,∵该方程是“限制方程”,∴,当时, ,解得,当时, ,解得,∴m的取值范围是或.23.(12分)(23-24八年级下·安徽安庆·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实数m,n满足,试求的值.解:设,则原方程变为,整理得,,∴,∵,∴.上面这种方法称为“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结构较复杂的数和式的运算中,若把其中某些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并用新字母代替(即换元),则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根据以上阅读材料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1)已知实数x,y满足,求的值;(2)设a,b满足等式,求的值;(3)若四个连续正整数的积为24,求这四个连续正整数.【答案】(1)(2)(3)这四个连续正整数为1,2,3,4【分析】(1)设,则,解得:,由,得,即可求解,(2)设,则,或,由,得,即可求解,(3)设最小正整数为x,则,即:,设,则,解得:,,由x为正整数,得,解得,即可求解,本题考查了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结构较复杂的数和式的运算中,若把其中某些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并用新字母代替(即换元),则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详解】(1)解:设,则,∴,解得:,∵,∴,∴,故答案为:,(2)解:设,则,∴,解得:或,∵,∴,∴,故答案为:,(3)解:设最小正整数为x,则,即:,设,则,解得:,,∵x为正整数,∴,解得,(舍去),故答案为:这四个连续正整数为1,2,3,4.24.(12分)我们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其实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还可以解一些新的方程,例如一元三次方程,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把它转化为,解方程和,可得方程的解.(1)方程的解是,______,_______;(2)用“转化”思想求方程的解;(3)如图,已知矩形草坪的长,宽,小华把一根长为的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点处,沿草坪边沿、走到点处,把长绳段拉直并固定在点处,然后沿草坪边沿、走到点处,把长绳剩下的一段拉直,长绳的另一端恰好落在点处,求的长.【答案】(1);;(2);(3)或.【分析】(1)先将该方程转化成,然后再求解即可;(2)由可得且x>0,然后解出x即可;(3)设,则,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得PB和PC,然后再根据列方程求出x即可.【详解】解:(1),.,则或或,解得:、、.故答案为:;;(2),,即,,则或,解得:,,又∵,∴;(3)设,则,,,,,,,两边平方,整理可得:再两边平方,整理可得:,解得、,则的长为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以及转换法的应用,掌握转换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拔尖卷【人教版】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考卷信息:本卷试题共24题,单选10题,填空6题,解答8题,满分120分,限时120分钟,本卷题型针对性较高,覆盖面广,选题有深度,可衡量学生掌握本章内容的具体情况!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1.(3分)(24-25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的值应为( )A. B. C.2 D.不能确定2.(3分)(24-25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小颖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时做了下表的计算.观察表中对应的数据,可知该方程的其中一个解的整数部分是( )0 1 25A. B.0 C.1 D.23.(3分)(24-25九年级下·浙江衢州·自主招生)若分式总有意义,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4.(3分)(24-25九年级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阶段练习)设a,b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则m的值为( )A.或 B. C. D.5.(3分)(2025·河北邯郸·二模)已知是关于x的方程的一个解,该方程的另一个解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C. D.6.(3分)(24-25九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已知实数,满足,且为整数,设,则的值可能是( )A.2 B.3 C.4 D.57.(3分)(2025·内蒙古·模拟预测)如图1,有一张长、宽的矩形硬纸片,裁去角上2个小正方形和2个小矩形(图中阴影部分)之后,恰好折成如图2所示的有盖纸盒.若纸盒的底面积是,则纸盒的高为( )A. B. C. D.8.(3分)满足方程的整数对有( )A.0对 B.2对 C.4对 D.6对9.(3分)(2024九年级上·江苏·专题练习)已知方程,则此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的和为( )A.0 B. C.2 D.810.(3分)(2023·江苏苏州·一模)如图,一块正方形地砖的图案是由4个全等的五边形和1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五边形的面积相等,并且图中线段a的长度为,则这块地砖的面积为( )A.50 B.40 C.30 D.20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11.(3分)(24-25九年级上·山西太原·期中)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是,则的值为 .12.(3分)(24-25九年级下·安徽芜湖·期中)已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求的值为13.(3分)(24-25九年级上·全国·期中)设,是关于x的方程的两根,且,则m的值是 .14.(3分)(24-25九年级下·陕西咸阳·期中)“程,课程也,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刘徽对《九章算术》中方程一词给出的注释.对于一些特殊的方程,我们给出定义:若两个方程有相同的整数解,则称这两个方程为“相伴方程”,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为“相伴方程”,则c的值为 .15.(3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实数a,b,c满足.(1)当时,则 ;(2)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6.(3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中)如图,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注解《周脾算经》时给出的“赵爽弦图”,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25倍,那么 .第Ⅱ卷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2分)17.(6分)(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按要求解下列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1)(公式法)(2)(因式分解法)18.(6分)(24-25八年级下·浙江宁波·期末)小明准备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把一根长为的铁丝剪成两段,并以每一段铁丝的长度为周长各做成一个正方形.(1)要使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则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2)小明认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可能等于.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19.(8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滁州·期末)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1)判断此方程根的情况,并说明理由.(2)若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都是整数,求符合条件的整数的值的和.(3)若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求代数式的值.20.(8分)(24-25八年级下·浙江金华·阶段练习)如图,在矩形中,,,点从点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移动;同时,点从点出发沿以的速度向点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运动即停止.设运动时间为秒.(1)在运动过程中,的长度能否为?若能,求出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在运动过程中,的面积能否为?若能,求出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取的中点,运动过程中,当时,求的值.21.(10分)(24-25八年级下·安徽淮北·期末)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分别为且()(1)若此方程一根为1,则__________;(2)当,时,求a,b的值;(3)若,,且时,求证:.22.(10分)(24-25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末)定义:已知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若,且,则称这个方程为“限制方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因,所以一元二次方程不是“限制方程”.请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一元二次方程______“限制方程”(填“是”或“不是”);(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限制方程”,且方程的两根满足,求k的值;(3)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限制方程”,求m的取值范围.23.(12分)(23-24八年级下·安徽安庆·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实数m,n满足,试求的值.解:设,则原方程变为,整理得,,∴,∵,∴.上面这种方法称为“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结构较复杂的数和式的运算中,若把其中某些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并用新字母代替(即换元),则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根据以上阅读材料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1)已知实数x,y满足,求的值;(2)设a,b满足等式,求的值;(3)若四个连续正整数的积为24,求这四个连续正整数.24.(12分)我们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其实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还可以解一些新的方程,例如一元三次方程,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把它转化为,解方程和,可得方程的解.(1)方程的解是,______,_______;(2)用“转化”思想求方程的解;(3)如图,已知矩形草坪的长,宽,小华把一根长为的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点处,沿草坪边沿、走到点处,把长绳段拉直并固定在点处,然后沿草坪边沿、走到点处,把长绳剩下的一段拉直,长绳的另一端恰好落在点处,求的长.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2026年九年级上册数学举一反三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举一反三单元测试·拔尖卷)(原卷版).docx 人教版2026年九年级上册数学举一反三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举一反三单元测试·拔尖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