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月亮上面有什么?你听过哪些说法?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
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等有所不同
这些认识都是真理吗?
一、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含义
人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相符
与客观对象不符
真理
谬误
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圣人、领袖、专家之言就是真理?
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
一、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 客观性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一种认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想一想: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说一说:在同一高度的铁球和羽毛,同时放下,谁先落地?
有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时:铁球先落地
有地心引力的真空状态下:铁球和羽毛同时落地
排除地心引力的真空状态:铁球和羽毛都不会落地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真理都是具体的
这两个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不是真理?
这说明什么?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与当地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统一)
2.真理都是具体的
注意:不能表述成“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和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请结合真理的含义和特性,分析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区别、联系)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① 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
二者界限: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②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真理具有条件性,超出了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具有具体性,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真理就变成谬误。
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追求真理;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方法论要求
真理与谬误
既对立又统一
1.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
A.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B.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C.真理都是具体的
D.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D
2.教科书上说,“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饮用水,还是海水,因为含有盐离子成分而使其具有了淡淡的蓝色。此外,因为二氧化碳的存在而让水有了清凉和略甜的味道。这表明( )
①真理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有谬误的成分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3.遥想10年前公布的2014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京津冀区域占8个。一些人据此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变的事”。现如今,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持续推行,“北京蓝”已成常态,曾经“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论”的怀疑者变成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宣传员。可见(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②真理和谬误随着实践的发展相互转化
③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而言是有条件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①“没有人能一直正确”是基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铅笔的另一头是橡皮”启示我们要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③“长大后不允许用铅笔”表明长大后就不能犯错了
④“长大后不允许用铅笔”是基于人生挫折因长大而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观察漫画《铅笔与人生》(作者:老纪),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
D
探究一:中国人对月球的探索为什么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探究二:我们对月球的探索会止步于此吗?为什么?
受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月球本身也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人是世代延续的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月球处在永恒变化中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含义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
——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看:认识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注意:不能说“真理具有反复性”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含义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原因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但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注意:不能说“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
注意:不能说“超越规律”、“超越客观条件”。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4.方法论要求
5.黑洞一直是宇宙中最神秘的谜团之一。2021年2月19日,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了对天鹅座X-1(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恒星级黑洞)的最新精确测量结果,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黑洞周围的时空特性及其演化史。这说明( )
①人类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不断发展
②精确测量结果来源于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
③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
④人对黑洞的真理性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6.2月24日,“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将对预选着陆区地貌、天气等进行详查,择机着陆火星。“天问一号”对火星的探测考察是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它将推动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材料反映的哲理是( )
①认识是一个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认识源于实践最终回到实践中去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真理性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7.星辰大海一直是人类探索的梦想。继“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嫦娥五号成功带着月壤归来,2024年6月3日,嫦娥六号携带“移动相机”,自主移动并成功拍摄、回传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中国探月工程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刷新人类月球探测记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探月工程使“嫦娥奔月”的梦想变为现实
②人类对星辰大海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③“移动相机”锻炼和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结构的认识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技术和客观条件制约,推进探月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8.温州的龙舟湖作为亚运会比赛场地,需要进行水质提升和藻类防控,且因比赛需要龙舟湖治理藻类不能采取传统的投放鲢鱼、鳙鱼的保水渔业方式来生态控藻。温州大学藻类防控专家团队在龙舟湖划出3000平方米水域的中试区,通过多次试验,最终使用“秘密武器”——超声波除藻成功抑制藻类生长,有效提升了水体观感。和化学药剂除藻相比,这种物理除藻方法更安全,尤其对危害性较大的蓝藻治理效果最为明显。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对龙州湖治理过程的科学性加以分析。
第四课第二框第二目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
认识具有反复性。龙舟湖水质的治理过程经过专家团队的多次实验,最终使用超声波除藻成功地抑制藻类生长,有效提升了水质。
认识具有无限性。对于不同水域的水质治理和藻类防控,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愈发具体而深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藻类防控技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从传统的生态控藻到化学除藻再到超声炮除藻,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
参考答案
9.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只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就如同闭门造车、向壁虚构,决策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工作,占有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要经过交换、比较、反复,采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才能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才能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务实举措,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信任。
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第四课第一框
4.1.1 认识与实践
4.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调查是基础,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占有丰富的材料,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愿望与诉求,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是关键,因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在调查基础上获得的感性认识,要通过科学分析与研究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务实举措。
参考答案
10.2023年6月,M省委与时俱进,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印发《M省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办法》。M省出台该办法就是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着力解决不愿担当、不想改革、不敢试错等问题;进一步释放激励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强烈信号,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引导激励全省党员干部打消不必要的顾虑,放开手脚加油干。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的合理性。
第四课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受实践对象、手段、水平以及客观规律的制约,改革创新的探索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故而应允许试错,宽容失误。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改革创新探索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或失败并总结经验。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才会成功。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