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哲学部分教材框架】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
主义
历史唯物
主义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人生观、价值观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说一说:请你从不同角度说说对它的认识
黄色的
块状
气味芳香
甜甜的、口感清凉
由纯白砂糖与梨、杏仁、川贝、半夏、茯苓等制成
吃多了会蛀牙……
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思考:什么是认识?
请结合课本P48的内容,将上述认识进行分类。
质地较硬
有润肺止咳、生津利咽、清热化痰等功效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含义
认识的主体:人(人类特有)
认识的客体:也就是认识的对象,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
注意: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不是被动的反映,也不一定是如实的、正确的反映。
2.分类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
2.分类
(1)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是认识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
2.分类
(2)理性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得出新判断(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
2.分类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只有把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才是比较完全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说一说:请你从不同角度说说对它的认识
黄色的
块状
气味芳香
甜甜的、口感清凉
由纯白砂糖与梨、杏仁、川贝、半夏、茯苓等制成
吃多了会蛀牙……
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这些认识是如何获得的?
结合“实践”的含义,说说上述活动是否都属于实践活动?
质地较硬
有润肺止咳、生津利咽、清热化痰等功效
看、闻、吃、触摸、亲身经历、科学实验、书本知识……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含义
注意1: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注意2: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有别于纯粹的思维活动或认识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基本形式/类型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蜜蜂筑巢
农民种庄稼
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一带一路”建设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
研发新冠肺炎疫苗
人训练狗接飞盘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单纯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单纯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判断:下列活动是不是实践活动?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49-50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梨膏糖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一过程体现出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李氏父子的梨膏糖事业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感悟实践的特点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3.特点
(1)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2)主观能动性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
3.特点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社会历史性
判断: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1.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通过实践,观念的存在可以变成现实的存在
D.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C
2.四川三星堆因为神秘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通过专家考古发现,三星堆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这一考古成果表明( )
①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个理想世界
②经过了专家检验的认识都具有真理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④专家通过实践对遗址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3.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载人航天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200个,涉及到的单位近4000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15万人。这主要说明(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A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是什么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发展?
我们要怎样检验中医药是否有效?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药?
结合上述问题,总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思考:人们是否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获得认识的途径
自身实践的产物
他人实践的产物
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
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一想:有哪些表达“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诗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侧重于回答“人的认识从哪里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侧重于回答“人的认识为何能实现发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不能用认识本身来检验它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给出回答;
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人们通过实践,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注意: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认识、大众意见、专家结论、科学理论、权威观点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主要表达(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6.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