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 单元试卷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事例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公路上大雾弥漫 B.氧气被压缩进钢瓶C.路面上柳絮飘扬 D.花棚里香气扑鼻2.下列事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冬天,烤火取暖B.用钢锯锯木头锯条会发热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D.放在热水里的汤勺,一会儿变热了3.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的分子模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图甲是物质的气态分子模型B. 物质状态从图乙到图甲过程需要放热C. 物质在图丙状态时分子不做无规则运动D. 物质状态从图乙到图丙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小4.由热量计算公式得到,那么物质的比热容( )A.跟物体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跟物体质量成反比C.跟物体的温度变化成反比 D.跟以上三项都无关5.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B.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热量多C.等质量的0℃冰比0℃的水内能少D.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6.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则铁块( )A.升高的温度小 B.升高的温度大C.具有的内能小 D.具有的内能大7.学习时,如果不小心在纸上写了错字,我们可以把胶带粘贴在错字上,再慢慢撕去胶带,错字就从纸上被粘去了,如图所示,其主要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A.分子的热运动 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间隙8.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饮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图所示,在泡茶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水时,壶内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开,是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变大C.泡茶时,热水把温度传递给了茶叶D.茶水变冷后,其内能变为零9.为提升学生体质,学校实施了游泳训练课程。小海观察到夏天户外游泳池周边的大理石表面温度高于池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水的吸热能力比大理石的小 B.水的密度比大理石的大C.水的质量比大理石的大 D.水的比热容比大理石的大10.如图甲所示,使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和烧杯分别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水的比热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完成实验探究,应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体积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和食用油B.利用图乙中图像的数据,可计算出食用油的比热容为C.比较第 和第 的吸热情况,在第 时a吸收的热量比b多D.吸热能力较强的是a,a是水,它更适合作冷却剂二、填空题11.“春当时,花正浓”,公园转角处,未见花却能闻到花香,这属于气体的 现象。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然后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2.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2 kg、初温为25 ℃的水吸收6.72×105 J的热量后,其温度为 ,升高的温度是 。[c水=4.2×103 J/(kg·℃)] 13.热干面是武汉最著名的食物之一,被誉为武汉的灵魂小吃。它以面条纤细、色泽黄亮、拌以香油、芝麻酱等配料而闻名。拌有配料的热干面闻起来很香,是因为香油、芝麻酱等配料的分子 。一会儿后热干面的 (填“内能”“热量”或“内能和热量都”)减小,这是通过 (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的。14.将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铝、铜、铁三个金属球(c铝>c铁>c铜)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__________球。先达到100℃的是__________球。15.小华想“探究热水冷却过程温度变化的特点”,她将一杯的热水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记录的热水温度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时间/ 0 2 4 6 8 10 12温度/ 80 71 65 60 56 52 49此过程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在前内,水的内能减少了____________。请你归纳出热水冷却过程温度变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均为1 kg的水和某种液体进行对比实验(水的比热容大),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水和某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象可以得出: (填“甲”或“乙”)物质是某种液体,某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 三、实验题17.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1)在探究分子运动时,应在图甲中的 (选填“A”或“B”)瓶中装入二氧化氮气体,撤掉两瓶中间的玻璃板两种气体会混合在一起,这是气体的 现象;(2)如图乙所示,小宇先后将50mL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分子间有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选填“细”或“粗”)的玻璃管。18.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在两只相同的烧杯里装入初温和质量均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给它们加热,探究它们吸热本领的强弱。(1)在此实验中,除了如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 。选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等时间内 ;(2)由于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用仪器直接测量,实验中我们是根据 (选填“加热时间”或“升高温度”)来反映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3)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加热6min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4)小明同学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便想到了以下两种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本领强弱的方法:①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较多的物质是 ,所以其吸热能力较强;②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所以其吸热能力较 (选“强”或“弱”)。四、计算题19.用燃气灶烧水,燃烧0.4kg的煤气,使50kg的水从升高到,已知水的比热容为,煤气的热值为。求:(1)0.4kg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燃气灶烧水的效率。20.为了探究某物质在固态和液态时的吸热能力,小兰同学用酒精灯(火焰大小保持不变)均匀加热0.6 kg该固态物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图线如图所示,通过查阅资料已知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为3×103 J/(kg·℃)。则(1)该物质在CD段共吸收了多少热量 (2)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多大 参考答案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详解】图甲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图乙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的特点相似;图丙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图甲是物质的液态分子模型,故错误;物质状态从图乙到图甲的过程是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属于液化,需要放热,故正确;物质在图丙状态时分子同样做无规则运动,故错误;物质状态从图乙到图丙时是气体变为固体,分子间作用力变大,故错误。故选。4.【答案】D【详解】比热容 c 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吸收的热量 Q、物体的质量 m 和温度变化 Δt无关。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因此,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5.【答案】C【详解】A.内能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热量属于过程量,只能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故AB错误;C.冰在熔化成等温度的水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内能会增加,所以等质量的0℃冰比0℃的水内能少,故C正确;D.物体的温度升高,表明内能增加了,而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或热传递,所以温度升高不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做了功,故D错误。6.【答案】A【详解】AB.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由Q吸=cm△t可知,铜块的温度升高的多,铁块的温度升高较少,故A正确,B错误;CD.内能的影响因素有多个,只根据吸热多少无法比较内能的大小,故CD错误。7.【答案】C【详解】如果不小心在纸上写了错字,我们可以把胶带粘贴在错字上,再慢慢撕去胶带,错字就从纸上被粘去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8.【答案】A【详解】A.烧水时,壶内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A正确;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开,是因为水蒸气体积膨胀,对壶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误;C.泡茶时,热水把热量传递给了茶叶,温度是状态量,不能传递故C错误;D.茶水变冷后,其温度降低,内能变小,但是不为零故D错误。9.【答案】D【详解】A.水的吸热能力是比大理石大的,不是小,故A不符合题意;B.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温度变化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质量大小不是导致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D.水的比热容比大理石大,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大理石,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高的温度比大理石小;夏天户外,两者吸收太阳热量相近,所以大理石表面温度高于池水,故D符合题意。10.【答案】B【详解】A.根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故应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质量 水和食用油密度不同,根据 ,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用油质量不同 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故A错误;BD.根据转换法,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根据图乙可知,升高20℃,a、b的加热时间分别为2 min和 3 min( 、b吸热之比为2: 3) ,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b的吸热能力强,b为水,它更适合作冷却剂;根据 可知,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热与比热容成正比,水的比热容为 ,可得食用油的比热容为 ,故B正确,D错误;C.根据转换法,加热时间相同表示吸收热量相同, 时a吸收的热量与b一样多,故C错误。11.【答案】扩散;变大【详解】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未见花可以闻到花的香味,这属于气体的扩散现象。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12.【答案】100 ℃ 75 ℃【详解】由Q吸=c水mΔt得Δt===80 ℃;理论上水的末温t=Δt+t0=80 ℃+25 ℃=105 ℃,大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 ℃,所以水的末温是100 ℃,则升高的温度是100 ℃-25 ℃=75 ℃。13.【答案】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内能;热传递【详解】热干面闻起来香,是因为香油、芝麻酱等配料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发生了扩散现象,使香味扩散到空气中被人闻到。热干面温度高于周围环境温度,会向周围环境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14.【答案】铝;铜【详解】由于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等,所以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三个金属球的温度都与沸水温度相同。由于铝的比热容最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故从沸水中吸收热量最多的是铝球。由分析可知,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热容越小,吸收的热量越少,吸热的时间越短,铜的比热容最小,所以铜吸热的时间最短,最先达到100℃。15.【答案】热传递; ; 降低得越来越慢(合理即可)【详解】热水冷却过程向外放出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水的质量,在前内,水放出的热量为,即水的内能减少了。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间隔相同时间,温度降低得越来越少,则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得越来越慢。16.【答案】乙 2.1×103【详解】质量、时间相等时,两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象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乙液体的温度降低得多,甲液体温度降低得少,则甲的放热能力强,比热容大,甲是水,乙是某种液体;由图可知,两种液体的初温都是60 ℃,放热15分钟后水的末温是40 ℃,乙的末温是20 ℃,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m水(t水-t0)=4.2×103 J/(kg·℃)×1 kg×(60 ℃-40 ℃)=8.4×104 J;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根据Q=cmΔt可知,某种液体的比热容为c乙===2.1×103 J/(kg·℃)。17.【答案】(1)B;扩散(2)间隙;细【详解】(1)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在图中的B瓶中装入二氧化氮气体,如果在图中的A瓶中装入二氧化氮气体,两种气体就会逐渐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是由于重力的因素,不能说明是分子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撤掉两瓶中间的玻璃板,两种气体分子相互接触后互相进入对方,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属于气体的扩散现象。(2)将50mL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空隙,才会导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由于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变化不大,选择内径较细的玻璃管进行实验时,其高度变化更明显,实验现象更加明显。18.【答案】(1)天平;吸收相同的热量(2)加热时间(3)等于(4)水;食用油;弱【详解】(1)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需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因此实验中还需要天平这一测量工具。实验中使用相同的加热装置,相同的时间放出相同的热量,则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2)可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应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3)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应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6min时,水和食用油的加热时间相同,水吸收的热量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4)据图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说明水吸收的热量多,吸热能力较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时间相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多,说明食用油吸热能力较弱。19.【答案】(1)(2)62.5%【详解】(1)0.4kg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水吸收的热量为,燃气灶烧水的效率为。20.【答案】(1)7.2×104 J (2)2×103 J/(kg·℃)【解析】(1)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第6 min时的温度为50 ℃,在第9 min时的温度为90 ℃,加热的时间为3 min,则该物质在CD段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3×103 J/(kg·℃)×0.6 kg×(90 ℃-50 ℃)=7.2×104 J。(2)该物质在AB段吸热2 min,由于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所以该物质在固态(AB阶段)时吸收的热量Q'吸=×Q吸=×7.2×104 J=4.8×104 J,由Q吸=cmΔt可得,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c'===2×103 J/(kg·℃)。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